基本介紹
作者
木心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6-1
字數86000
頁數204
I S B N : 9787563360611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社會
定價
19.00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木心的作品又來了!這一次,經過年近八十的木心手訂,他的小說集刪去了原來繁體字版《出獵》一小節,把“我”隱得更深,實際上是更耐人琢磨了——《美國喜劇》《一車十八人》《夏明珠》《兩個小人在打架》《SOS》《完美的女友》《七日之糧》《芳芳NO4》《魔輪》等,每一篇都在嘗試新的視角,“從彼岸回來的人”,原來是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沒有“退息”,他對此岸洞若觀火。
1982年
已過知天命之齡的木心離開中國,旅居美國紐約。到了國外後,他決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寫作上。
自1984年至今
木心已出版了繁體字版多本散文、詩集和小說,頗負時譽。木心自己提了一個說法,他是“文學不明飛行物”。木心也是文體家,作品不重複自己,用字非常講究,標點也講究。
作者簡介
木心
一九二七年生,原借中國浙江。上海美術忖科畢業。一九八二年定居紐約。
著作
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汁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
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慾,會吾中。
目錄
序
美國喜劇
一車十八人
夏明珠
兩個小人在打架
S O S
完美的女友
七日之糧
芳芳NO.4
魔輪
月亮出來了
第一個美國朋友
壽衣
靜靜下午茶
五更轉曲
此岸的克利斯朵夫
西鄰子
溫莎墓園日記
相關評論
逝去的舊日情懷
似乎是半年前在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木心的訪談。這個只取自於形象的“筆劃集中”——木和“筆劃分散”——心的名字頓時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再後來雜誌報紙上關於他的介紹就漸漸多了起來。陳丹青的開口必稱“師尊”的極力引薦,阿城的相見恨晚之意,陳村的“讀罷如遭雷擊”,都讓人們對這位國內並不出名,在國外卻聲名遠揚的當代作家和藝術家的突然出現充滿好奇。甚至陳丹青與朱偉一翻口誅筆伐也將他的作品一度炒至洛陽紙貴。似乎沒有理由不見識一下在這個已經喧囂不堪沒有隱私的塵世上尚且還存在著的隱匿的世外高人了。
買到手的是他的一本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土黃色典雅的封面簡潔的不能再簡潔,只不過右上角一行豎排標題。隱隱透著古典的貴族氣息。十七篇混合著新舊時代兩種時代,東西兩種文明文章陸續讀完,木心這個概念才真正清晰起來。
最先使你驚艷的當然是他的文字。漢字與漢字奇妙的組合,看似生澀,讀之卻餘音裊裊,瀰漫著說不盡的意象。有些張愛玲式的氣息,卻不全然。張氏擅長白描,大段的瑣碎流暢的描寫總是不動聲色的就惟妙惟肖刻畫出的人物形象心理。而木心則是用字極省的,寥寥數語,人物情節已交待的清清楚楚,這又有些魯迅的意味了,甚至故事的起承轉合處也不過三言兩語,使你的思維不得不時刻跟著文字跳躍。
然後就是字裡行間中作者流露出舊時的文人貴族的韻味了。毫無疑問,作者是喜愛熟稔紅樓夢的,可是紅樓讀來是通俗親近的,而木心的小說無論裡面的角色怎樣轉換,總是擺脫不掉那種傳統的文人姿態。《芳芳NO.4》中的“他”,對女子是挑剔苛刻的“我信任一見鍾情,一見而不鍾,天天見也不會鍾。”《美國喜劇》則是西方紳士般細緻。看陌生的街上女子“保養的很好,頗善修飾,鞋頭有金瓣,皮包亦有金扣,帽結中芯簪以金花,三種金質的成色相同,當然,取白金則更形超然。”“……嫩杏色的小帽,歪歪地很俏皮,還加發網,攏過前額,算半襲面紗,好手法。”最愛的是那篇《月亮出來了》。通篇的二人對話,句句皆用典,讓我見識了真正文藝貴族的做派。淡淡的一句“都市的尾梢,夜深沉,什麼車也沒有,是我們淡忘了時間,多喝了酒。”背後卻是修煉多年雍容氣度,氣定神閒,是偽小資們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
木心讀多了是要疲倦的。太過精雕細琢的文字,像一張精緻的工筆畫。他的文章無關道德仁義,無關社會責任,只是藝術,發揮到極致的人生藝術。讀他的書總讓我想起那些忽然發現的保存下來的珍稀物種,它們的存在極大的豐富了物種資源,對於探討人類的起源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而木心,就是文學的珍稀物種,對於他的文筆,我們完全可以不要那么苛刻。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類似的或關乎擔當道義或教你衣食品行的文章了,而木心,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浪漫已逝
陳丹青與朱偉的爭論炒熱了木心。也讓他的作品一時間似乎是洛陽紙貴,dangdang甚至都買斷檔過。
初讀《哥倫比亞的倒影》讓我驚艷,因為已許久遇到古文功底深厚的文字。只是在繼續讀下,卻多了幾分疲倦。
木心的文字精緻美侖奐卻帶著狷介和雕琢。在他們面前,我成了文盲,需要捧著字典才能讀至句終。只是,又不得不佩服木心,因為他的閱歷和眼界,新文藝與舊時代,東西兩種文明的精緻與華彩,都被他信手捻來,融作一處。
《溫莎墓園日記》里木心拋棄了標誌性的曲高,留下的經絡也就更易被人評析,當然,也更易讀懂些。
《溫莎日記》里的短篇,如一幅幅美術小品,短小簡潔。刻意地情節、美麗地著色、雕琢過地臉龐。只是這些,缺少了些深邃。套句俗話:“美則美矣,可少了靈魂。”猶如一杯菊花茶,清香怡人有餘,而少些繚繞回味。
所以,難怪《溫莎墓園日記》被人評價不高。一種傳統文人的姿態,一種傳承千年的思維,一種舊式沒落貴族的自憐。《夏明珠》里交際花八面玲瓏卻敵不過時運不濟;《芳芳》里究竟是命運造化改寫了人情的涼薄,還是涼薄影響了造化倒是值得探討.
其實沒有煙火氣的木心只是在把文章寫給自己。
《此岸的克里斯朵夫》寫實了一份慘澹的友情,也另有耐人尋味處。他寫席德進,隱隱約約的,也在寫他自己,藝術的我和本我;文藝路線的成長與經歷後的反思:“所謂‘純藝術’,純到了對社會對生活只用哲學的角度歷史的角度來接觸,熱衷理論、忽略經驗,注定要從自我架空的狀況中摔落。”借著席的口點出木心品格“沒有找到認為值得為之慷慨的人,你便自重自衛,有時自重自衛得過了分”這般敏銳而明澈事理的,即使是在《此岸的克里斯朵夫》的“披心瀝膽”的文字里也不願放低身段,時刻凸現自我。這樣的小說更及不上散文。
木心的小說,只能讀一次;木心的散文,可以當作掃盲讀物。
不過,“許多個化為一個,紛紛的雪。”這樣的調調我卻很喜歡。
序言
至今
我還執著兒時看戲的經驗,每到終場,那值台的便衣男子,一手拎過原是道具的披彩高背椅,咚地擺定台口正中,另一手甩出長型木牌,斜豎在椅上——
“明日請早。”
他這幾個動作,利落得近乎瀟灑,他不要看戲,只等終場,好去洗澡喝酒賭博睏覺了——我仰望木牌,如夢而難醒,江南古鎮的舊家子弟,不作興夜夜上戲院,尤其是自己年紀這么小。
再說那年代的故鄉,沒有經常營業的戲院,要候“班子”開碼頭開來了,才貼出紅綠油光紙的海報,一時全鎮騷然,先涌到埠口的幫岸上,看那幾條裝滿巨大箱籠的船,戲子呢,就是爬動在船首船艄的男男女女,穿著與常人無異,或者更見襤褸些,灰頭土臉沒有半點楊貴妃趙子龍的影子,奇怪的是戲子們在船上慄慄六六,都不向岸上看,無論岸上多少人,不看,逕自燒飯,餵奶,坐在舷邊洗腳,同夥間也少說笑,默默地吃飯了。岸上的人沒有誰敢與船上招呼,萬一走來個喊話的,大家就不看船上而看岸上的那個了。
混綠得泛白的小運河慢慢流,汆過瓜皮爛草野狗的屍體,水面飄來一股土腥氣,鎮梢的鐵匠錘聲丁丁……寂寞古鎮人把看戲當作大事,日夜兩場,日場武戲多,名角排在夜場,私採行頭簇嶄新,票價當然高得多。預先買好戲票,興匆匆吃過夜飯,各自穿戴打扮起來,勿要忘記帶電筒,女眷們臨走還解解手,照照鏡子,終於全家笑逐顏開地出門了,走的小街是石板路,年久失修,不時在腳底磔咯作響,橋是圓洞橋,也石砌的,上去還好,下來當心打滑,街燈已用電燈,昏黃的光下,各路看客營營然往戲院的方向匯集。
“看戲呀?”
“噯看戲!”
古鎮哪裡有戲院,是借用佛門伽藍,偌大的破廟,“密印寺”,荒涼幽邃,長年狐鼠蝙蝠所據,忽然鑼鼓喧
天燈火輝煌
叫賣各式小吃的攤子湊成色香味十足的夜市,就是不看戲,也都來此逗留一番。
戲呢,毋須談,以後或者談。散戲,眾人嗡嗡然推背接踵而出寺門,年紀輕的跨圮牆跳斷垣格外便捷,霎時滿街身影笑語像是還有什麼事情好做,像是一個方向走的,卻越走越岔漸漸寥落,寒風撲面,石板的磔咯聲在夜靜中顯得很響,電筒的光束忽前忽後,上橋了,豆腐作坊的高煙囪頂著一灣新月,下面河水黑得像深潭,沿岸民房接瓦連檐偶有二三明窗,等候看戲者的歸返——跟前的一切怎能與戲中的一切相比,本來也未必看出眼前的人沒意趣,見過戲中的人了,就嫌眼前的人實在太沒意趣,而“眼前的人”,尤其就是指自己,被“戲”拋棄,絕望於成為戲中人。
我執著的兒時看戲的經驗寧是散場後的憂悒,自從投身於都市之後,各類各國的戲應接不暇,劇終在悠揚的送客曲中緩步走到人潮洶洶的大街上,心中仍是那個始於童年的陰沉感喟——“還是活在戲中好”,即使是全然悲慘了的戲。
“分身”“化身”似乎是我的一種欲望,與“自戀”成為相反的趨極。明知不宜作演員,我便以寫小說來滿足“分身欲”“化身欲”——某編輯先生於刊出《兩個小人在打架》後,再度約稿時聲稱:“我們知道您曾經擔任過中學國文教師……”某編輯女士覽及《完美的女友》之類,訪談中提起:“看到了為您縫製絲質襯衫的女雕刻家等您從前的伴侶,可否請您談談您的諸多‘情障’。”某青年讀者來信問:“從《第一個美國朋友》看,你幼年家境很好,教養是不錯的,後來怎會一事無成的呢?”《芳芳NO4》引起女讀者的義忿,其中有位姑娘力主“芳芳是個好女孩”,所以“你怎么就這樣看待她”——我沒有在中學教過國文。也沒有作過石油工程師與女雕刻家舊情復敘。福音醫院是有的,美國孟醫生對於我是陌生人。我從一個男人身上取了“芳芳”的模特兒,那音樂家的原型卻是個女的;情況既然顛倒,也即是本來就沒有這回事——當時我並未按實回復編者讀者,怕會被認為我諱避抵賴,認為我不夠朋友。
如果要夠朋友一下,便得拈動三個名詞,夢、生活、藝術,此三者被反覆烹調得十分油膩,只可分別抉取其根本性質——不自主、半自主、全自主——我偏愛以“第一人稱”營造小說(也通用於散文和詩),就在乎對待那些“我”,能全然由我做主。
“……袋子是假的,袋子裡的東西是真的。當袋子是真的時,袋子裡的東西是假的了。”(一則筆記)
再多解釋就難免要失禮。還是顧左右而續敘往事吧——古鎮春來,買賣蠶種籌開桑行的熱潮,年年引起盛大的集市,俗稱“軋蠶花”,廟會敬奉的主神名叫“蠶花娘娘” ,不見得就是指螺祖。那娘娘有個獨生的“蠶花太子”,是最喜歡看戲的,所以在一切的鬧忙中,扣人心弦者還是藉此機會大家有得戲看,曠地上搭起巍然木閣,張幔蒙簾,懸皤插旗,蠶花太子用小轎抬來擺在最好的位置上,咚咚惶惶,人山人海,全本《狸貓換太子》,日光射在戲台邊,亮相起覇之際,鳳冠霞帔蟒袍繡甲,被春暖的太陽照得格外耀眼,臉膛也更如泥做粉捏般的紅白分明,管弦鑼鼓齊作努力,唱到要緊關頭,烏雲乍起,陣雨欲來,大風颳得台上的緞片彩帶亂飄亂飄,那花旦捧著螺鈿圓盒瑟瑟價抖水袖,那老生執棍頓足:“天哪,天……哪……”一聲聲慷慨悲涼,整個田野的上空烏雲密布,眾人就是不散,都要看到底,盒子裡的究竟是太子、是狸貓……
這種“草台戲”即所謂“社戲”,浙江上八府往往開演在祠堂里,如果現成的戲台臨河,便圍泊了許多烏篷船,啟篷仰觀,觀罷盪櫓而去。下三府的敬神獻戲,貪圖看客多多,向木行借來長條毛板,面對戲台架作馬蹄形的層座,外邊便是大片大片嫩綠的秧田,辣黃的油菜花發著濃香,紫雲英錦毯也似的一直鋪到河岸,然而日日見慣的平凡景致,哪裡抵得過戲台上的行頭和情節,燦爛曲折驚心動魄,即使太子總歸假的,即使狸貓總歸假的,而其中總歸有真的什麼在——我的童年,或多或少還可見殘剩下來的“民間社會”,之後半個世紀不到就進入了“現代”,商品極權和政令極權兩者必居其一的“現代”,在普遍受控制的單層面社會中,即使當演員,也總歸身不由己,是故還是寫寫小說(其實屬於敘事性散文),用“第一人稱”聊慰“分身”“化身”的欲望,寬解對天然“本身”的厭惡。至此,童年看戲散場後小街磔咯作響的石板,橋堍豆腐工場高煙囪上的新月,也被裝在前面所說的那種袋子裡而不再怨尤了。
文摘
開碼頭開來了,才貼出紅綠油光紙的海報,一時全鎮騷然,先涌到埠口的幫岸上,看那幾條裝滿巨大箱籠的船,戲子呢,就是爬動在船首船艄的男男女女,穿著與常人無異,或者更見襤褸些,灰頭土臉沒有半點楊貴妃趙子龍的影子,奇怪的是戲子們在船上慄慄六六,都不向岸上看,無論岸上多少人,不看,逕自燒飯,餵奶,坐在舷邊洗腳,同夥間也少說笑,默默地吃飯了。岸上的人沒有誰敢與船上招呼,萬一走來個喊話的,大家就不看船上而看岸上的那個了。
混綠得泛白的小運河慢慢流,氽過瓜皮爛草野狗的屍體,水面飄來一股土腥氣,鎮梢的鐵匠錘聲丁丁……寂寞古鎮人把看戲當作大事,日夜兩場,日場武戲多,名角排在夜場,私採行頭簇嶄新,票價當然高得多。
預先買好戲票,興匆匆吃過夜飯,各自穿戴打扮起來,勿要忘記帶電筒,女眷們臨走還解解手,照照鏡子,終於全家笑逐顏開地出門了,走的小街是石板路,年久失修,不時在腳底磔咯作響,橋是圓洞橋,也石砌的,上去還好,下來當心打滑,街燈已用電燈,昏黃的光下,各路看客營營然往戲院的方向匯集。堅持兩星期就有名堂了。”
“記錯了,當是新婚之夜了,早晨怎合得下床,好容易才擘開來的。”
“半夜裡老婆生了個娃娃,難產,李山,你是等孩子出了娘胎才趕來的吧?”
“我看是老婆跟人跑了,快,開車,兩百碼,大伙兒幫你活活逮住這婆娘,逮雙的。”
李山一聲不響。自從我向他學開車以來,習慣坐在他旁邊的位子上。那些油嘴滑舌的傢伙盡說個沒完,我喊道:
“各人有各人的事,難得遲到一回,嚷嚷什麼,好意思?”
“難得,真是難得的人才哪,誰叫我們自己不會開車,會開的又不幫李山的忙,倒來做好人了。”
竟然把我罵了進去。這些人拿此題目來解車途的寂寞,也因為平時都曾有求於李山,搬家、運貨、婚事喪事、假日遊覽……私底下都請李山悄悄地動用車輛,一年前這個嘻里哈啦的小伙子肯冒風險,出奇兵,為民造福。近年來他概不理睬,大家忘了前恩記了新怨,今日裡趁機挖苦一番,反正今後李山也不會再有利可用,李山是個廢物,只剩拋擲取樂的價值。
“話說回來,不光臉蛋漂亮,身材也夠味兒,李山眼力不錯,福份不小,該叫你老婆等在半路,我這么攔腰一把,不就抱上車來了么,夏天衣裳少,欣賞欣賞,蜜月旅行。”
“結婚一年了,老夫老妻,蜜什麼月。”
“我是說我哪,他老婆跟我蜜月旅行,老公開車,份內之事。”
哄車大笑。
“女人呀,女人就是車,男人就是司機,我看李山只會駕駛鐵皮的車,駕駛不了肉皮的車。”
“早就給敲了玻璃開了車門了。”
哄車大笑。
十六個男子漢像在討論會中輪流發言,人人都要賣弄一番肚才口才。我側視李山,他臉色平靜,涵量氣度真是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