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鎮[安徽歙縣溪頭鎮]

溪頭鎮[安徽歙縣溪頭鎮]
溪頭鎮[安徽歙縣溪頭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溪頭鎮俗稱歙縣裡東鄉,南距歙縣縣城21公里,總面積約64平方公里。是一個集糧、茶、桑等農特優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中心集鎮,行政駐地溪頭村。溪頭鎮是重要的徽商故里,文化底蘊濃厚,人文歷史悠久。

行政區域

轄溪頭、藍田、西坡、曄岔、洪村口和梓坑6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全鎮6個行政村所在地均實現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有線電視,有90%村民用上了通過引水入戶的山泉水,戶戶有電話。

歷史文化

溪頭鎮在安徽省內位置 溪頭鎮在安徽省內位置

該鎮主要的古蹟有墓祠、亭閣、石坊和明清建築群。特別是江南“葉氏起源地”之一的藍田村,歷代人才倍出,曾經千戶萬丁。雖然經歷了歷史的殘酷磨蝕,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兩次劫難,仍然保留了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尋覓徽州與徽商歷史人文景觀和文化勝跡、以及懷古探幽尋找徽商足跡的的好去處。

藍田村自然景觀有:①獅象把門(二山崖似象對峙);②攬勝潭(今擴建紅旗水庫,成了人工湖);③石佛洞(天然石灰岩溶洞,分上中下三廳,洞內有石涼年、石鼓墩、擎洞佛柱、一線天,碰頭得子石,石佛泉諸勝跡,石佛泉水洗眼能明目,民國縣誌有載。洞外有“佛腳印”、“駱駝石”等奇石);④九曲水,(潺溪水拐了九道灣,自北向東再折轉南流,是“天門開,地戶閉”的風水佳格);⑤鍾、鼓、旗山(三山似鍾似鼓似飄展之旗);⑥龜蛇鎮口(嶺路如蛇,周邊山塢小塘十三口,以龜甲為十三格,喻為龜)。

藍田村保存完好或部分殘存的人文勝跡有:①如來佛柱;②汪氏節孝坊;③文昌閣、松谷亭、小水口壩塍(長400餘米,上面保留幾十棵參天古樹);④王姬葉母墓;⑤正誼學堂(建於1909年,由藍田儒商葉峙亭創辦)舊址;⑥禮公墓祠(墓在祠龕座下,位於下門);⑦葉峙亭故居-梓樹巷古民居群(明代-清代);⑧御賜花園.梳妝檯;⑨郡主湯沫所;⑩葉元龍故居;⑾葉以群故居;⑿梁王上馬石(傳說是用於西梁王來藍田看望姐妹的);⒀上水口壩塍(近百棵200年齡以上柘數);⒁接王亭;⒂皇孫橋。已毀勝跡:①屋頂花園舊址;②司馬坊;③財神廟;④瘦西湖未成功遺址;⑤亞守第坊(殘存梁構件);⑥古戲台;⑦貴金庵;⑧石佛寺;⑨羅逸秀才討水處;⑩還金亭。

如今,溪頭鎮的藍田、曄岔、溪頭、西坡等村仍舊保留明清格局。溪 水繞村、古巷通幽、石板路、明清徽式建築,令遊人流連忘返。

歷史沿革

1941年整頓行政區域,全縣劃四個區。本地區劃屬一區,曄岔鄉,大谷運鄉、竦坑鄉、竦口鄉、大源鄉等。

1938,撤曄岔鄉改置溪頭鄉,駐地溪頭。

1939年,溪頭鄉、竦口鄉合併更名為大野鄉,駐地溪頭。大谷運鄉更史仁里鄉,竦坑鄉更名寺坑鄉。

1938年,歙縣裁撤一區,本地區劃屬徽城鎮管轄。大野鄉移駐竦口,轄竦坑,大富,汪岔,曄岔,梓坑,藍田,溪頭,汪村諸保;仁里鄉轄大谷運,平安,半溪,汪滿田,松源,西坑,採石,跳嶺諸保;寺坑鄉轄坦頭,大源,上源,茶源,木坑,里竦坑,外竦坑,桃嶺諸保。

1941年,桂林,大野,仁里,寺坑,豐源鄉劃屬岩寺區。

1942年8月,歙縣增設許村區,桂林、大野鄉合併為大桂鄉;仁里、寺坑鄉合併為鳳凰鄉,駐地地竦坑;豐源、許村鄉合併為豐村鄉,與黃山、 川二鄉同隸許村區管轄。

藍田村口風景-松谷亭和汪氏節孝坊 藍田村口風景-松谷亭和汪氏節孝坊

1946年,恢復大野鄉建置,駐地溪頭。1949年10月,撤銷鄉政權,設溪頭區,全縣位五,駐地溪頭。

1950年7月,歙縣第七區,駐地溪頭。包括黃村(老)鄉全部,北及東北包括大谷運(老)鄉全部及績溪縣大源、上源、茶源、洪坑、坦頭地域。

1952年6月,黃村(老)鄉黃村以外地域,附屬許村區,其他地域不變。

1955年12月,西部擴大到上豐、霞豐、溪源、跳石、王進坑五個(老)鄉及黃村(老)鄉黃村以外五個村地域。

1956年4月,東及東北部坦頭、大源(含上源、茶園、洪坑)兩個鄉,洪塘(含盈坑)、溪東、汪村、江村環四個選區地域劃屬績溪縣。

1956年11月,溪頭區轄四個鄉:溪頭、大谷運、黃村、上豐,駐地溪頭。

1958年10月,紅旗人民公社(九月十八日籌建時,稱汪滿田人民公社)。駐地汪滿田;西部上豐鄉全部劃出,成立上豐人民公社。

1959年1月—2月15日,設溪頭人民公社,俗稱大公社,駐地溪頭。溪頭區撤銷。

1961年7月20日,設中共溪頭區委員會(不設區公所),轄三個公社:溪頭、大谷運、黃村。駐地溪頭。

1963年7月10日,設溪頭區公所,轄四個公社:溪頭、大谷運、竦坑、黃村,駐地溪頭鄉。1983年3月,溪頭區四個公社同時改鄉建置,即溪頭鄉、大谷運鄉、竦坑鄉、黃村鄉。區公所駐地溪頭。

1992年3月初,撤溪頭區。溪頭鄉、黃村鄉合併建立溪頭溪頭鎮,竦坑鄉併入大谷運鄉。

1993年9月,原黃村鄉地域自溪頭劃出,恢復黃村鄉建置,劃入桂林鎮。

2004年11月,大谷運鄉十個村的地域全部併入溪頭鎮,建立新的溪頭鎮,駐地溪頭,現溪頭鎮所轄16個行政村,即:平坦源、外竦坑、里竦坑、桃嶺 、大谷運、雙河口,木嶺後、汪滿田、桃坑、考坑、溪頭、西坡、藍田、梓坑、曄岔、洪村口。自然村87個,其中藍田村至今已居1420多年。

境內地理

境內三水分流,從上陽尖發源地流經雙河口、大谷運、汪滿田村到桂林鎮黃村的布射河,至桂林鎮東山營入揚之水,全程41.1公里,流域面積90.81平方公里,屬歙縣三級河流;發源於竦嶺,自北向東南流,途徑里外竦坑、西坡村、上下葉祈至桂林鎮竦口匯入揚之水的雙竦河。全程25公里,流域面積83. 24平方公里,屬歙縣三級河流;發源於桃嶺,自北向南流的桃溪河,又稱富溪河,流經桃坑、溪頭、上下長慶、呈村茂至虎盈降與雙竦河匯入揚之水,全程15公里,流域面積28.46平方公里,屬歙縣四級河流。

境內山脈皆屬黃山余脈,其主幹來脈無為湯嶺東支古黃孽山支脈,主要高山峰依次為南去山,又名上陽尖(海拔1402.3米)、竹嶺(海拔753米)、關山(海拔741米)、金鋼岩(海拔733.8米)、青產尖(海拔700米)、木坑尖(海拔698米)、帽鷹尖(海拔697.7米)、大山尖(海拔685米)、竦嶺關(海拔657米)、烏龍尖(海拔631.5米)、鳳凰尖(海拔556米)、全鎮山脈平均海拔440米。

資源環境

境內丘陵低緩,有上揚、竦嶺、飛布、大牛等山,布射、雙竦、桃溪三條河流自西北而東南注入場之水,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該鎮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面積廣,雨水豐沛適時,日照充裕宜物。有耕地408公頃,其中水田315公頃。山場4560公頃,竹林45公頃,立木蓄積約為74500立方米。茶園220公頃,桑園80公頃。農業以糧、油、蠶絲、茶葉為主,糧油茶質量全縣聞名,同時還盛產毛竹、木材、土生豬、菊花等。石灰石、石煤、麻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有的宋末元初即已開採。優質的石灰石、碳化磚銷往全縣內外,成為該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又一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