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湘西,即 湖南西部地區,傳統上包括今 張家界市大部, 湘西自治州、 懷化市全部,以及邵陽市、常德市的一部分,共20餘個縣市。奠基於清康熙、乾隆年間,改土歸流完成以後,建辰沅永靖兵備道,湘西指稱範圍基本明確。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山脈縱橫,河網密布,著名的山脈有武陵山脈、雪峰山脈,著名的河水有沅水、澧水,占了湖南四大水系的兩個水系。
湘西地區開發啟動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陸續將邵陽市全境和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江永縣列入,範圍擴大到了39個縣市區。其中湘西自治州8縣市和張家界市1縣2區被國家納入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範圍。湘西地區共有人口1788萬人,占全省的26%;國土面積7.8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2%;共有國定、省定貧困縣30個,占全省的68%;是我省岩溶山地分布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貧困人口集中區。
2004年6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湘西地區開發,作出了《關於加快湘西地區開發的決定》,編制印發了《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隨後,2006年、2008年,省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湘西地區開發的意見》和《關於繼續推進湘西地區開發的若干意見》等檔案,並在總體規劃基礎上,組織配套編制了10個專項規劃,形成了“1+10”的規劃體系。提出了“五年打基礎、十年上台階”戰略部署,前5年,從2004年到2008年,集中力量支持產業開發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使湘西地區有一個良好開局;後5年,從2009年到2013年,突出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事業方面有全面進展,為建設新湘西奠定堅實基礎。其中,產業方面,突出加快發展水電、礦產、林木、農產品、中醫藥、旅遊等6大優勢產業;基礎設施方面,突出改善交通、水利、城建、通信、電網等薄弱環節;生態方面,突出實施生態保護、農村能源、生態移民等三大工程;社會事業方面,突出加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治安等投入,實施一批基礎建設工程。截止2009年,已初步形成了旅遊、水電、礦業、建材、食品加工、醫藥等6大產值過10億元的支柱產業。
歷史沿革
湘西地區在歷史上同屬於黔中郡、武陵郡、沅陵郡、辰沅永靖兵備道、辰沅道、湘西綏靖處和湘西行政區等。
黔中郡
秦漢以前的典籍,一般都把湘西籠統囊括在南蠻、荊蠻、蠻荊、荊楚、楚蠻、三苗等概念中。這一方面根源於秦漢以前的人們對邊遠的湘西所知甚少,另一方面根源於此時的湘西的確荒無人煙。
春秋戰國時期,今湘西地區先後屬楚 巫中地、 黔中地。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使司馬錯發隴西兵攻拔楚黔中,於三十年置 黔中郡。旋即被楚奪回。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4),王翦率軍掠定楚地,重置 黔中郡,治所在今懷化市 沅陵縣西二十里。
武陵郡
漢高祖二年(前205),割故秦黔中郡置 義陵郡(見《水經注》),“移理 義陵”(今懷化市漵浦縣)。五年改稱 武陵郡(初屬長沙國,文帝後元七年,長沙國除,屬漢)。郡設太守以掌民政,設都尉以掌軍事。
武陵郡轄13縣,囊括北起清江,南達巫渠二水,東接洞庭,西包烏江中游的廣大地區。 屬今湘西地區的有9縣:
義陵縣,今漵浦縣地;
沅陵縣,今沅陵、瀘溪、吉首、麻陽縣地;
鐔成縣,今洪江市(黔陽)、洪江區、會同、靖州、通道、綏寧縣地,又錯入今廣西、貴州境;
無陽縣,今懷化市區、芷江、新晃縣地,又錯入今貴州境;
辰陽縣,今辰溪、麻陽、鳳凰、花垣南部地,又錯入今貴州境;
遷陵縣,今保靖、花垣北部地;
酉陽縣,今龍山、永順、古丈地;
零陽縣,今慈利縣域;
充縣,今桑植縣、永定區、武陵源區域。
漢武帝分天下為13州,武陵郡屬荊州。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更武陵郡為 建平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六月辛卯, 義陵沒於“夷”,移武陵郡治於 索(今常德市鼎城區),順帝陽嘉二年又移 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
建安二十年(215),吳蜀連和分荊州,武陵郡屬蜀。二十四年呂蒙擒殺關羽,吳奪取整個荊州。
西晉初年設19州,州之下仍設郡、縣。武陵郡仍屬荊州。東晉安帝義熙六年(410)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於故鐔成縣。如是,舞陽疆域大為擴展,包括今辰溪、懷化、漵浦、芷江、黔陽、麻陽、靖州、綏寧、會同、洪江、通道、新晃、花垣、鳳凰縣地,又錯入今廣西、貴州境。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分荊州置郢州,武陵郡改隸郢州。
南齊時,武陵郡領縣不變,郡治移 沅陵。
南梁天監十年,武陵郡開始分化,析武陵郡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今辰谿縣。分沅陵縣置盧州,治今瀘溪。同時,析沅陵縣置夜郎郡和夜郎縣,夜郎郡治夜郎縣(今吉首)。
沅陵郡
陳元嘉元年(560),分武陵郡置 通寧郡,宣帝太建七年(575),廢通寧郡及盧州,改置 沅陵郡,治 沅陵。領縣五:沅陵、鹽泉(梁故縣)、酉陽(今永順、古丈縣地)、遷陵(今保靖)、大鄉(今龍山)。
隋開皇九年(589),廢沅陵郡為辰州(因辰水得名),廢南陽郡置壽州。十八年(598)改壽州為兗州。煬帝大業二年(606)改州為郡,辰州復為沅陵郡,屬荊州。兗州廢,領縣皆屬沅陵郡。
沅陵郡初治 龍檦縣(今黔陽縣),後移 沅陵縣。
領縣五:
沅陵縣,今沅陵、瀘溪、花垣及吉首部分地;
龍檦縣,今懷化市區、洪江市(黔陽)、洪江區、芷江、新晃、會同、靖州、通道縣地;
辰谿縣,今辰溪、漵浦、麻陽、鳳凰及吉首部分地;
大鄉縣,今永順、古丈、保靖、龍山縣地;
鹽泉縣。
辰州都督府
唐代以 辰州為據點,經營今湘西地區,有州9個(含羈縻州、化外州)。
唐武德三年(620),據守沅陵郡之蕭銑部將董景珍歸唐後,唐王朝開始經營 沅陵郡。是年,改沅陵郡為 辰州,治 沅陵。其時,辰州囊括了北起酉水,南達巫、渠二水的整個大湘西地區。
貞觀元年(627),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為十道,作為監察機構。辰州屬於江南道。
景雲二年(711),置 辰州都督府,兼理軍事、民政,下領辰州、沅州、舞州、錦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改為十五道,二十七年(739)辰州都督府撤銷,辰州、巫州、錦州、業州及羈縻晃州皆隸黔中道並置採訪使。
天寶元年(742),改辰州為 盧溪郡。乾元元年(758),郡復為州。
大曆四年(768),於辰州置辰、巫、溪、錦、業 五州團練守捉 觀察處置使。
貞元元年(785), 黔州 經略招討觀察使治於 辰州。
偏沅巡撫都察院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以楚(湖廣)地遼闊,兼征播用兵故,擢江鐸為僉都御史, 巡撫 偏沅 地方贊理軍務,有戰事即駐 偏橋(今施秉),無戰事則駐 沅州(今芷江)。
明代偏沅巡撫轄區初應為明嘉靖二十七年“湖廣貴州四川總督”直轄之地,估計應含湖廣常德、辰州二府,四川夔州府東部地區,四川酉陽宣撫司,平茶洞長官司,湖廣施州衛,永順宣慰司,保靖州宣衛司,靖州直隸州及貴州東部地區,並推測貴州思州府、鎮遠府、黎平府亦屬偏沅巡撫管轄。
清順治元年(1645)復置偏沅巡撫都察院。舊駐節 沅州,兼轄偏橋衛,康熙三年(1664)分湖廣置湖南省,偏沅巡撫都察院移駐 長沙,仍名 偏沅巡撫。康熙二十二年(1683),偏橋衛割隸貴州。雍正二年(1724),撫臣魏廷珍以官名與地不相符,咨部改偏沅為湖南,偏沅之名遂廢。
辰沅永靖道
明成化十五年(1479),湖廣巡撫吳誠奏設“ 辰沅 兵備道,駐 沅州(今芷江),以控八衛”。
崇禎二年(1629),定設偏沅巡撫,駐 沅州(今芷江)。又設辰沅兵備道以鎮壓起事苗民。
清康熙三年(1664),設 分巡辰沅靖道,治 沅州(今芷江),隸湖南布政使司。轄2府州11州縣。
康熙六年,裁辰沅兵備道。康熙九年二月,設 辰沅靖兵備道,駐 沅州(今芷江)。
康熙四十二年(1703)九月,鎮筸紅苗起事,偏沅巡撫趙申喬合黔、楚、粵兵進行鎮壓。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廿日,移辰沅靖道駐 鎮筸鎮(今鳳凰)。
雍正七年(1729),置永順府歸其所屬。雍正八年,改分巡辰沅靖道為 分巡辰永靖道,治鳳凰。雍正十三年,道兼兵備,改辰永靖道為 辰永靖兵備道。
乾隆元年(1736)升沅州為府,改辰永靖兵備道為 辰沅永靖兵備道。
嘉慶元年(1796)升乾州廳、永綏廳、鳳凰廳為直隸廳來屬。 嘉慶二十一年(1816)析芷江縣晃州堡置晃州直隸廳。
至清末轄3府、1直隸州、4直隸廳、16廳(散廳)州、縣。3府即:辰州府,治沅陵。轄沅陵、瀘溪、辰溪、漵浦4縣。沅州府,治芷江。轄芷江、黔陽、麻陽3縣。永順府,治永順。領永順、保靖、龍山、桑植4縣和古丈坪廳。1直隸州,即靖州,治靖州。領靖州直轄地、綏寧、通道、會同3縣。4直隸廳:即乾州、鳳凰、永綏、晃州直隸廳。
辰沅道
民國3年(1914),湖南省廢“府”、“州”、“廳”,保留道,州廳改名為縣。改 辰沅永靖道為 辰沅道,治 鳳凰。轄20縣:即鳳凰、乾城、古丈、永綏、保靖、永順、龍山、瀘溪、桑植、沅陵、辰溪、麻陽、漵浦、芷江、黔陽、靖縣、晃縣、綏寧、會同、通道。
民國5年,移治 芷江。裁武陵道,將所屬大庸、石門、慈利、桃源等4縣劃入,總24縣。
民國11年,湖南省道制撤銷,屬縣直隸湖南省。
湘西綏靖區
湘西綏靖區,或稱“ 湘西綏靖處”、“ 湘西綏靖公署”,指國民政府時期在湖南省西部地區設立的綏靖區,起於1935年5月,至民國1937年12月湖南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終止。
湘西綏靖處為湖南省在民國24年5月(1935年)所設行政區,分5個行政督察區,下轄19縣,治所 沅陵縣。
沅瀘辰漵行政督察區:沅陵縣、瀘溪縣、辰谿縣、漵浦縣,治所沅陵縣;
永保龍桑行政督察區: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和桑植縣,治所永順縣;
乾鳳古綏行政督察區:乾城縣(吉首縣)、鳳凰縣、古丈縣、永綏縣(花垣縣),治所乾城縣;
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慈利縣、石門縣、大庸縣,治所慈利縣;
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區:芷江縣、黔陽縣、麻陽縣和晃縣,治所芷江縣。
民國25年, 湘西綏靖處改為 湘西綏靖行政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縣、綏寧縣和通道縣6縣劃入,與原19縣總計25縣、組成4個行政督察區,治所 沅陵縣。
第一行政督察區:沅陵縣、瀘溪縣、永順縣、龍山縣,專署設沅陵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慈利縣、石門縣、大庸縣、臨澧縣、澧縣、桑植縣,專署設慈利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乾城縣(吉首縣)、鳳凰縣、永綏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專署設乾城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辰谿縣、漵浦縣、麻陽縣,專署設黔陽縣。
行政督察區
湘西綏靖區隨民國26年(1937年)12月於湖南全省普遍設定 行政督察區而撤銷,其轄域內主要縣劃歸隨著設立的第三、第四、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年)4月,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 行政督察區,原湘西綏靖區轄域內主要縣劃歸第八、第九和第十行政督察區。
湖南省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
第三行政督察區:轄沅陵縣、瀘溪縣、永順縣、漵浦縣、辰谿縣、大庸縣、桑植縣等7縣,專員駐沅陵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轄乾城縣、鳳凰縣、永綏縣、龍山縣、保靖縣、古丈縣、麻陽縣等7縣,專員駐乾城縣;
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黔陽縣、綏寧縣、會同縣、芷江縣、靖縣、通道縣、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縣。
湖南省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
第八行政督察區,轄6縣:龍山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大庸縣、桑植縣,治所永順縣;
第九行政督察區,轄8縣:沅陵縣、瀘溪縣、漵浦縣、辰谿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麻陽縣,治所沅陵縣;
第十行政督察區,轄8縣: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治所會同縣洪江市。
湘西行政區
湘西行政區,或稱“ 湘西行署”、“ 湘西行政公署”。
民國31年(1942),置省府 湘西行署於 沅陵,轄第八(駐永順)、第九(駐沅陵)、第十(駐洪江)3個督察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湘西行署。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後,將原來的行政督察區改為“行政專員行政公署區”,簡稱“專區”。
1950年1月1日,湖南省臨時人民政府在 沅陵設定 湘西行政公署,轄沅陵專區、會同專區、永順專區3個專區。
1952年8月,撤銷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轄3個專區。
現行區劃
湘西 地區大致以 張家界市、 湘西自治州、 懷化市等三市州為主體。
張家界市
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曆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 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 永順專區管轄,8月後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農曆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 大庸 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 大庸市更名為 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
2011年末,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2區和慈利、桑植2縣,共4個縣級行政區;全市共7個街道、32個鎮、47個鄉、15個民族鄉,共101個鄉級行政區;共有140個社區、1514個建制村,下設1150個居民小組、14388個村民小組。
湘西自治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因此,1952年8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劃乾城、鳳凰、永綏、瀘溪、古丈、保靖6縣地,成立 湘西苗族自治區(地師級),區治設乾城縣所里鎮,隸湖南省,轄6縣,即乾城、鳳凰、花垣、瀘溪、古丈、保靖。9月湘西行署及所屬永順、沅陵、會同3專區撤銷,其永順、龍山、桑植、大庸4縣由湘西苗族自治區代管,至12月正式接管這4縣。1955年4月28日,根據憲法第五十三條規定,湘西苗族自治區改為 湘西苗族 自治州。州治州域不變。1957年9月6日國務院第五十七次全體會議通過湖南省人民委員會關於設定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並撤銷湘西苗族自治州的決定。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同時湘西苗族自治州宣布撤銷。
現轄龍山、永順、保靖、花垣、鳳凰、瀘溪、古丈7縣和吉首1市,全州共有90個鄉、68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1970個村委會、180個社區(居委會)。
懷化市
新中國成立後,懷化分設會同、沅陵兩個專區。 1952年8月1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沅陵專區和會同專區,以原 沅陵專區所屬沅陵、漵浦、辰溪、麻陽與原 會同專區屬縣合併,新設 芷江專區, 轄洪江市及芷江、黔陽、漵浦、綏寧、通道、靖縣、會同、晃縣、懷化、麻陽、辰溪、沅陵12縣。同年11月,芷江專區改名 黔陽專區,行署駐地由芷江遷至於黔陽縣安江鎮。今 懷化市的行政區域基本成型。1958年6月,黔陽專區綏寧縣劃歸邵陽專區。 1968年黔陽專區改稱 黔陽地區, 地區駐黔陽縣。1975年黔陽地區駐地遷懷化縣懷化鎮(榆樹灣鎮,今懷化市鶴城區)。1981年6月30日,更名為 懷化地區。
1998年撤銷懷化地區,改設 地級 懷化市。現轄12個縣(市、區)和一個管委會,包括鶴城區、中方縣、洪江市、沅陵縣、辰谿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和洪江區管委會。
城鎮體系
2006年,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湘西地區開發戰略,充分發揮城鎮在湘西開發中的龍頭作用,引導湘西地區城鎮化和城鎮有序鍵康發展,加快湘西地區開發建設,湖南省建設廳、湖南省城市規劃研究設計院共同編制完成了《 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湘西地區的一座座定位各異的中心城市、中心小城鎮的美好前景在規劃中均有具體體現。
湘西地區地域廣闊,內部差異也較大,開發不可能整體平面張開,必須有重點、以點帶面地順序推進。《報告》提出,規劃的範圍為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和邵陽市所轄的武岡、洞口、城步、綏寧、新寧、隆回六縣市。共31個縣市區,總面積6.74萬平方公里。規劃確定,到2020年,湘西地區將建1個大城市(懷化)、5箇中等城市(張家界、吉首、武岡、洪江、隆回)、22個設市小城市和縣城、33個重點建制鎮和142個一般建制鎮。
三軸四心
主軸線:是聚合區域核心功能的湘西地區發展“脊樑”,慈(利)-通(道)為城鎮發展主導軸線,以懷化、張家界、吉首為依託,以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和209國道為聯繫通道和輻射軸線,構築湘西地區城鎮、經濟、產業發展主軸線。此軸線從北至南縱貫慈利、張家界、永順、古丈、吉首、鳳凰、麻陽、懷化、中方、洪江、會同、靖州、通道等縣市,是本區域主次城鎮分布最密集地帶,集聚了區域商貿物流、旅遊生態等主導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
次軸線:龍(山)-新(寧)和新(晃)-漵(浦)兩條城鎮發展次軸線,龍(山)-新(寧)發展軸從北至南貫穿龍山、桑植、張家界、沅陵、辰溪、漵浦、洞口、武岡、新寧等縣市;新(晃)-漵(浦)發展軸從西至東貫穿新晃、芷江、懷化、漵浦等縣市。形成湘西城鎮發展縱橫兩條次軸,龍新軸集聚了一定的旅遊資源、新漵軸集聚了商貿物流產業,構成湘西地區產業發散輻射體系。
“四心”:湘西地區四個中心城市(區域城鎮經濟成長極核)—懷化市區、張家界市區、吉首市區和武岡市區。四個中心城市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優越的發展條件,並已經形成各自所在區域的功能中心,懷化的物流、張家界的旅遊、吉首的商貿、武岡的食品已成為區域產業支柱的經濟龍頭。隨著各自特色產業的強化發展,四個中心城市的經濟水平將會迅速增強,其在區域中的影響和輻射範圍更廣、作用更強。
兩主兩次六層次
區域性主中心—— 懷化市: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湘西地區及周邊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湘、桂、黔、渝、鄂五省(市、區)邊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57萬人左右。
區域性主中心—— 張家界市:以“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為依託的面向國際的新型山水旅遊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區域性次中心—— 吉首市:自治州首府,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遊、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的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規模35萬人左右。
區域性次中心—— 武岡市:在邵陽市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下,逐步建設成為邵陽市域西部六縣市的中心城市,是發展以食品、機械工業為重點,以商貿和旅遊業為主導,具有古城風貌特色的現代山水城市。城市人口規模25萬人左右。
片區中心——慈利:以發展商貿、食品、建材、化工、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片區中心——龍山:湘、鄂兩省邊區重要的邊貿城市,以旅遊、商貿為主的新型城市。
片區中心——花垣:以發展礦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現代工貿城市。
片區中心——鳳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知名的風景旅遊城市。
片區中心——漵浦:懷化市域的東大門,是懷化、益陽、婁底、邵陽四地區交接地重要商貿交換中心。
片區中心——洪江市:湘西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湘西南部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懷化市域次中心城市。
片區中心——靖州:懷化市域南部三縣市的首位城市,湘西地區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湘黔邊境重要的邊貿城市,湘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輻射點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片區中心——沅陵:以發展商貿、有色金屬、旅遊為主的現代新型城市。
片區中心——新寧:以“崀山風景名勝區”為依託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旅遊服務基地。
片區中心——隆回:以發展商貿、建材、機械、旅遊為主的山水園林城市。
縣域中心城市——永順、保靖、古丈、瀘溪、辰溪、麻陽、芷江、新晃、會同、通道、綏寧、洞口、城步縣城,是縣域一級中心城市,規模為10萬人左右小城市。
重點鎮——經濟現狀條件好,帶動作用強,有發展潛力或者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共選擇了33個。規模為2-8萬人。
一般小城鎮——其他建制鎮共142個,規模為2萬人以下小城鎮。
旅遊布局
《 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總體設計方案》(以下簡稱《總體設計方案》)和《 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精品線路建設總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總體工作方案》),由湖南省湘西地區開發領導小組下發,提出把精品線路建設作為落實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推進大湘西全面小康建設。
一環兩縱四橫多線集群
一環:以長張高速、張花高速、包茂高速、洞新高速、滬昆高速、長韶婁高速為軸,構建“長沙-常德-張家界-吉首-懷化-邵陽-婁底-湘潭-長沙”的大湘西全景環線。
兩縱:兩條縱向景觀長廊
大湘西生態風情景觀長廊:以包茂高速為軸,依託龍山縣裡耶古城,花垣縣邊城茶峒,吉首市矮寨奇觀,鳳凰縣鳳凰古城,芷江縣受降紀念坊,洪江區洪江古商城,會同縣高椅古村,靖州縣地筍苗寨,通道縣萬佛山·侗寨、百里侗文化長廊等景區打造。
大湘西民俗文化景觀長廊:以洞新高速、二廣高速為軸,依託石門縣壺瓶山、澧縣城頭山、武陵區柳葉湖、桃源縣桃花源、安化縣茶馬古道、新化縣紫鵲界梯田、新寧縣崀山、雙牌縣陽明山、寧遠縣九嶷山等景區打造。
四橫:四條橫向景觀長廊
世界遺產景觀長廊:以常張高速、張花高速為軸,依託澧縣城頭山,石門縣夾山,張家界大峽谷,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永順縣猛洞河漂流、老司城遺址、芙蓉鎮,古丈縣紅石林,花垣縣邊城茶峒等景區構建。
沅水民俗景觀長廊:以杭瑞高速為軸,依託桃源縣桃花源,沅陵縣借母溪,瀘溪縣浦市古鎮,吉首市乾州古城,鳳凰縣鳳凰古城、南方長城等景區構建。
滬昆高鐵文化景觀長廊:以滬昆高鐵為軸,依託水府廟水庫,漣源市湄江、冷水江市波月洞、新化縣紫鵲界梯田、隆回縣虎形山-花瑤、中方縣荊坪古村、芷江縣受降紀念坊、新晃縣夜郎古國等景區構建。
湘西南原生態景觀長廊:以洞新高速、武靖高速、包茂高速為軸,依託新寧縣崀山世界自然遺產,武岡市武岡古城、城步縣南山、綏寧縣黃桑、通道縣萬佛山·侗寨等景區構建。
多線:依託一環兩縱四橫,串接多條特色旅遊精品線路。
集群:以各條精品線路上的知名景區景點為核心,連線民族民俗村落、古村古鎮、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等,促成多個特色景點集群圍繞文化生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聚合成各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
12條精品旅遊線路
土家探源、神秘苗鄉、古城商道、侗苗風情、生態丹霞、沅澧山水、湘軍尋古、神韻梅山、世外桃源、峰林峽谷、武陵民俗、瑤家古風。這12條精品線路跨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婁底市、永州市、益陽市、常德市8個市州49個縣市區,確定了有基礎、有價值、有潛力、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95個景區節點和436個景點集群(特色村鎮),突破行政區域限制,把眾多分散的文化旅遊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實現精品線路向產業經濟帶轉化,打造區域經濟成長極,推動大湘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相關典故
湘西趕屍
湘西趕屍奇俗據說發源於湘西地區古代辰州所轄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迄今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一直是個謎。
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過洞庭湖,向東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殭屍了。
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又名“ 雪峰山會戰”、“ 芷江作戰”(日方稱“芷江攻略戰”,我方稱“芷江保衛戰”)。
湖南芷江縣是進出貴州、四川,威逼貴陽,迂迴重慶的軍事要衝地帶。在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蘇聯和美國援華空軍進駐芷江。中國、蘇聯、美國三國的航空兵駐芷江後,主動出擊,配合前方中國地面部隊作戰,多次襲擊日本海陸、碼頭和陣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日軍視芷江機場為心腹大患,認為必須搗毀該飛機場,解除空中威脅,並伺機進逼四川,威脅重慶,以此挽救失敗的命運。為此,中日兩軍在雪峰山開展了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
湘西會戰最終以日軍徹底潰敗而告終。據國民黨政府軍方公布的數字,日軍傷亡36358 人, 俘虜官佐27 名,士兵430 人,繳獲戰馬3347匹, 火炮24 門, 各類槍枝1333 支。中國軍隊傷亡20660餘人,其中殉國將士7817 人。
湘西會戰的大獲全勝,重挫了日軍的銳氣,寫下了中國抗戰史和中國近代史光輝的一頁,此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最後一次重要戰役,對加快日軍投降進程起了重大作用。
抗戰勝利之後,談判受降的地點確定為芷江。日軍從妄圖侵占芷江開始湘西會戰,最終又在芷江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頭顱。
湘西剿匪
湘西土匪滋生於明,蔓延於清,猖獗於民國。 數百年來,大大小小的土匪盤踞在西起湘黔邊界、東達常德、邵陽,北鄰湖北,南接廣西,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的廣大湘西地區。在舊中國的漫漫長夜,橫行霸道的土匪給湘西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1949年9月湖南和平解放後,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反動派除繼續在正面戰場負隅頑抗外,派遣大批特務攜重金赴湘西大肆收編土匪武裝,妄圖憑藉複雜的地形條件和游擊戰與解放軍周旋,實現其“把湘西打造成反共復國基地”的夢想。面對人民解放軍的大兵壓境,湘西土匪不甘心失去往日的寄生生活和既得利益,他們和狼狽逃竄的國民黨殘兵敗將勾結在一起,拼湊起了3個暫編軍12個暫編師以及“湘鄂川黔反共救國軍”等10多股成建制的反動武裝。
1949年9月中旬,中南軍區命令第47軍經營湘西。隨後,四野給第47軍下達命令:進駐湘西,經營湘西,爭取在不長時間內徹底肅清匪患。
1949年10月,四十七軍挺進湘西,軍部駐沅陵,湘西軍區隨後成立。
第47軍軍長曹里懷兼湘西軍區司令員、政委周卉萍兼湘西軍區政委,所屬139師並沅陵軍分區,負責辰溪、沅陵、漵浦、麻陽、鳳凰、乾城、永綏、滬溪八縣的剿匪工作,師部設辰溪,第140師並軍分區,負責芷江、晃縣、會同、清縣、通道、黔陽、懷化、緩寧8縣的剿匪工作,駐芷江;第141師並永順軍分區,負責桑植、大庸、龍山、保靖、古丈、永順6縣的剿匪工作,師部設永順。
1949年10月起,直到1951年1月,轟轟烈烈的湘西剿匪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共殲土匪和地方反動武裝92081人,繳獲各種槍炮78838支(門),各種炮彈1103發,子彈2137714發,手榴彈5912枚,電台17部,電話總機20部,肅清了大小股匪,根除了湘西百年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