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湘北中學位於今湖南省岳陽市。
歷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1938年日軍進攻武漢,轟炸岳陽,岳陽危險,岳郡聯中在1938年夏天遷到岳陽筻口辦學。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沿京廣線非常危急,在筻口也無法辦學,岳郡聯中只好宣布解散,學生返回各自家鄉。
李航寰校長覺得學校就此解散實為痛心,這時他想到岳、臨、平、華四個縣最安全的是平江,平江是山區,交通也不發達,離戰爭相對遙遠,就想到平江找一處僻靜之地恢復岳郡聯中。從此開始了岳郡聯中在平江艱難辦學的歷程,抗日烽火裡弦歌不輟,譜寫了平江教育史上一曲高昂愛國精神的亂世華章。
一、恢復建制,歲月艱難而辦學規模擴大
李航寰校長攜一方校印,在槍林彈雨中輾轉月余,返回平江找尋辦學地點。有好幾次在日本飛機轟炸中被埋泥土,死裡逃生。最後找到鍾洞楊源洞,那裡有幾棟很大的屋。於是就多方借錢,也找地方有經濟實力的紳士支持,在1939年5月上學期快結束時,於平江鍾洞正式恢復岳郡聯中。
學校恢復了,辦學卻十分艱難。9月日機兩次轟炸平江縣城,飛機從校區上空飛過,一路機槍掃射。飛機一來校長帶著學生到後山躲避,一走就上課,整天提心弔膽。
9月底,日軍第一次侵占平江縣城,有一股日軍向鍾洞方向進犯,李校長帶了兩百多名師生向恩溪那邊轉移,臨時住在恩溪吳家祠堂,校長一個人走在最後。在過鍾洞大木橋時,日軍架起重機槍,向恩溪路口掃射,子彈從他身邊飛過,好在天快黑了,敵人看不清,也未追趕,才算脫險。二百多名師生在恩溪住了三天就斷糧了,校長日夜焦急,恰好當時有一支中國軍隊駐在恩溪,軍長叫夏楚中,桃江人,很同情學生,就留下師生做“抗日宣傳隊”,並供應師生糧食。校長就帶著師生每天提著石灰桶寫標語,教民眾唱抗日歌,在山溝里搞了二十多天的流動宣傳,直至日軍撤退,才又回校上課。從1939年起,至1942年的四年中,由於戰局反覆,聯中在不停地疏散、複課、再疏散、再複課,與日寇頑強地抗爭。在這期間,校長李航寰的老家長慶也被日寇侵犯,村里房屋大部被燒,校長的老母及幼女也在戰亂中死去,而他始終堅守崗位,帶領師生在大山中不停地疏散、轉移,每次日寇來犯,他總是探訊息、查路線、找關係、求保障。組織學生疏散,他親自斷後,處在最危險的崗位。學生有無法轉移的,則帶回家中,提供食宿,幾個外縣的學生,在他家竟留住數月之久。至1943年,戰局稍微平靜,聯中即開始招收高中生,國中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校師生達千人。此時,長沙及其以北地區中學全部撤至湘中、湘西南一帶,岳郡聯中成為屹立在湘北前線唯一一所完全中學,填補了當時湘北戰區中等教育的空白,顯示了我中華民族在強敵面前不屈不撓的氣概和尊嚴。
1944年5月日軍再次進駐平江,侵占平江縣城。楊源洞離縣城不遠,日軍隨時可能來犯,學校境地非常危險,只好又搬家,於1944年8月搬到平江與修水接界的龍門邊界土龍源九眼塘辦學。學校本部和高中部全部搬遷至此,國中部平江籍學生編成了雙數班級(當時是52班、54班……等)隨本部和高中部一起在土龍源九眼堂辦學。岳陽、臨湘、華容籍的國中部學生就編成單數班級(51班、53班、55班等)辦成分校放在岳陽渭洞延壽莊(張谷英村附近)辦學,為聯中分校。
此時岳、臨、平、華四縣的高中生都要到平江聯中本部來讀書,華容的學生為了繞過日軍在岳陽的鐵路封鎖線,駕船強渡洞庭湖區,有10多名學生不幸翻船遇難,學校聞訊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校長李航寰親自為大會揮淚寫對聯:“一舟風雨最愁人,怕看濁浪排空,淚沒群英同屈子;八百湖山歸聖地,帳峨蒼天憑悼,縱橫老淚哭諸生。”沉痛之情溢於言表。
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上期,學校在龍門的土龍源辦學一年。當時我在那裡讀國中,記得1945年上半年5、6月份,日本還沒正式投降,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格局已經形成,我們就在土龍源開慶祝會,慶祝歐洲戰場勝利、盟軍勝利,當時還演了很多節目,每個班都有節目,慶祝會搭有舞台,還掛上幕布,上面是三角形的校徽。國中部表演了《小放牛》《賣報童》等節目,高中部表演了《侵略者的下場》《桃花恨》等節目,很是熱鬧。
7月日軍撤退,聯中又著手搬回楊源洞,把課桌校具等陸陸續續從長壽街走河道運回,一個多月就全部從龍門土龍源搬回了鍾洞楊源洞。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學校不斷成立分部,學校本部設在鍾洞楊源洞“三義堂”,一分部設在“將軍壠”,二分部設在“四美堂”,特別是在一分部,李航寰先生非常關心其他學校的發展,想辦法恢復岳郡聯師,將其附在一分部里,並義務兼任歷史課。所以一分部除了聯中外還包括岳郡聯師的一部分。岳郡聯中在鍾洞時是最盛時期,一是有了高中,二是把聯師收容進來了,三是高國中齊全了,再在岳陽設了分校,這在岳郡聯中歷史上規模是空前的。
那時,我在鍾洞讀二年一期,我們住的地方是二分部——“四美堂”。九月份日本正式投降,學校在開學第三周舉行抗戰勝利 “紀念周”活動,時間是星期一,一分部、二分部的學生全部都到本部來,聽當時湖南省教育廳派來的督學鍾期偉(平江人,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來是中山大學外語系的主任,時任湖南省教育廳的督學)講抗日戰爭勝利、日本投降的事,當時在操坪里搭個台子,他正式作報告,接著老師講話,當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年紀最大的老師叫方朗初,長壽街人,語文老師,他穿一身長袍子,滿嘴鬍子,他上台講話,講得很起勁,情緒非常激動,因當時沒有擴音器,只能憑嘴巴講,生怕別人聽不到,就跺腳、舉拳頭,他在台上高呼:“抗戰勝利了,日本鬼子趕跑了!”我們在下面呼應!好高興。這一次是印象最深的,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那年下半年,聯中繼續擴大招生,鍾洞楊源洞的三個屋場容不下了,後來又在煙舟的上大屋開設國中部的三分部。這是岳郡聯中人數最多的時候,上半年在土龍源有11個班,其中高中有高1、高2、高3三個班,國中八個班,大概是500-600人,這五六百人從龍門全部搬到鍾洞,下期又招了高國中的新班,在籍的還有52班、54班等等,這些班辦在煙舟,岳陽渭洞的延壽莊也招了班,這時岳郡聯中的學生可能到了千多人,這是聯中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候。
抗戰八年,岳郡聯中在平江堅持辦學,其中在鍾洞整整六年,在這難忘的歲月,聯中一直在戰火中抗爭,屹立不倒,弦歌不輒,且規模不斷擴大,治學嚴謹,效績斐然。條件雖困難,但師資不弱,化學老師向仲皇曾留學日本,英語老師余瑞之(女)清華大學畢業,李直南老師在香港教會任過翻譯(後為省人民代表),數學老師蘇毓湘曾參與過世界難題研討(後到岳陽市一中),物理老師鄒聲揚後任湖師大化學系教授,語文老師方朗初為當時名師,教史地的是武漢大學的李航寰、劉劍鳴,還有許多岳陽、華容、長沙的名師等等,均治學嚴謹,視責任為泰山。學生刻苦勤奮,睡每人二尺寬的統鋪,吃大鍋飯,喝鹽菜湯,點桐油燈學習,幾個人共一份教材,有的教材要與湘西瀘溪、洞口及雲南、西南聯大等方面聯繫,很久才能搞到樣本。有的學習資料,如英語生字本等由教師自編,在學校旁邊的石印局印,字寫得好的學生常到石印局去寫底稿勤工儉學。師生在戰火中教書、學習,敵來我躲,敵去我複課,經常書聲、炮聲、飛機聲、炸彈聲聲聲入耳,習以為常。由於勤學善教,校風學風很好,全省會考聯中學生曾連續十年名列前茅,還培養了全省第一名的撐高跳名將符保盧等一批體育健兒。由於嚴謹辦學,精心組織,在歷次戰亂逃難中,前後師生男女數千人,沒有一個被敵人危害或遭蹂躪,實屬不易。
二、搬回岳陽,體恤鄉情創建湘北中學
1946年2月,國家形勢越來越好,平江縣城的政權恢復正常。岳郡聯中馬上從鍾洞搬出來,本部高中部搬到縣城的金窩余家大屋,國中部搬到甲山燕子屋場。但在平江辦學,畢竟是權宜之計,學校最終要搬回岳陽。如果聯中搬回岳陽,平江國中部的雙班(52、54、56等班)的學生年齡太小,隨聯中去岳陽有困難。為便於平江學生就讀,李航寰就醞釀建立湘北中學。鍾期偉(省教育廳督學)和學校老師也支持,於是就成立了校董會,吸收省、縣教育界知名人士,開始籌建湘北中學。按照教育廳的要求,當時成立一個中學,要有一定的資產,要有田租、校舍等才能申報。鍾期偉利用自己是省教育廳督學的身份,到省教育廳申請,平江這邊就開始籌集田租,李航寰變賣了自己家的部分家產,捐了家裡的部分田租,還發動社會各界(包括縣城各大商家)捐助,終於集得田租1778擔,又邀請湖南大學機械系主任李藩熙教授(平江人)捐獻了縣城西門曲池王家塅住宅一棟及空地山頭等15畝作校舍(今二中所在地),然後又向上邊爭得戰後聯合國救濟糧1000擔,學校老師都捐了款,將此收集上報,終於在1946年上半年經當時湖南省教育廳批准備案,成立了湘北中學。
這半年就在平江金窩的張家大屋設了一間教室和幾間宿舍,開始招收湘北中學第一班,附屬在岳郡聯中高中部。教學和校務都由岳郡聯中統管,由李航寰兼校長,教師由岳郡聯中的高中部教師兼課,這就是湘北中學的起源。岳郡聯中國中部則在甲山燕子屋場照常辦學,到1946年下半年,在甲山燕子屋場開始招60班、61班,考慮到岳郡聯中馬上要搬,不可能把湘1班單獨成立一個學校,1946年下半年就將湘1班搬到甲山,跟岳郡聯中的國中部在一起,也做了一塊校牌“湘北中學”,就掛在甲山燕子屋場的大門口,岳郡聯中的國中部沒掛牌,實際上大部分學生是岳郡聯中的國中生,湘北中學只有一個班。到47年下半年,就把岳郡聯中的最後兩個班60班、61班學生合成一個班,並於湘北中學,成立湘2班。湘北中學有了兩個班,甲山燕子屋場就成了岳郡聯中國中部和湘北中學的共同體,師資共用,但只掛湘北中學的牌子。當時國中部的主任是豐寧,是岳郡聯中的英語教師,也教我們的英語,我當時在聯中54班讀二年二期至三年一期,我的物理老師是鄒聲揚,他後來是湖南師大化學系的教授, 在岳陽市一中(1952年前叫新湖南建設中學)任過教導主任,李航寰先生去世以後,墓志銘也是他寫的,後是全國人大代表。
1947年下半年,岳郡聯中高中部全部遷到岳陽,岳郡聯中國中部(平江籍班級)亦在甲山畢業,甲山只剩下湘北中學。
湘北中學在甲山燕子屋場一直辦到1948年的下半年年底才正式遷到現址平江縣城西郊曲池王家塅。48年上半年學校在甲山繼續辦學,同時在王家塅新建校園。王家塅的校舍由湖南大學的教授李藩熙捐獻,是一個比較大的屋場,跑馬樓都有,但辦一個學校還是不夠,需進行擴建。48年下半年,建成六個教室,再加上原來的老房子,宿舍等配套設施基本具備。學校天鵝雕塑旁邊那棵榴子樹就是建湘北中學時栽的樹,只有這一棵樹保留到如今,是湘北中學的“同齡樹”。1948年12月份,湘北中學從甲山燕子屋場遷到現址,當時學生大概300多人,至此一個完整的湘北中學正式形成。
新生的湘北中學,在戰火中孕育,在勝利聲中誕生,繼承了岳郡聯中的傳統,一開始就以優良的教學質量屹立於社會。學校規模雖然不大,但員工忠於職守,學生精於學業,教師兩人一間房,全部住校,沒有誰帶家屬,歷史老師沒有教材能講課,數學和地理老師可以閉著眼睛作圖,語文老師的板書,一出手就一平如水,沒有人畫大圈。學生很少跑通學,寄宿生來上學,要挑行李步行,沒有車,遠的要走一百多里。白天潛心聽課,晚上挑燈夜讀,刻苦鑽研,小小的國中生,就能用英語寫文章出牆報,用英語對話表演節目,生動有趣。學校規定,凡兩科以內期考不及格要補考,三科以上不及格要留級,並出榜公布。同學們誰都不願意自己榜上有名,埋頭苦讀。雖然條件很差,但十分重視體育,1947年縣裡春季運動會在景福坪舉行,“湘北”學生上著白棉布運動衫,印有“湘北中學”大紅字,下著藍短褲,背負小圓斗笠在校旗引導下,踏著號鼓節拍,精神煥發步入會場,令數千觀眾耳目一新,全校的團體操,更以整齊、美觀、新穎博得陣陣掌聲,優良的校風和教學質量,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許多青少年和家長都以能考入湘北中學為榮。
1948年下期,湘北中學首屆學生湘一、二班畢業,李航寰校長還專為《首屆畢業生同學錄》撰寫了序言。年底校址也由甲山燕子屋場正式遷往新址縣城西部曲池王家塅。至此,湘北中學校址三遷完成。
1949年全國解放,湘北中學在國家政策保護下得到進一步發展。1952年11月8日,平江縣人民政府根據湘潭專署指示,組成以縣長曹志仁為首的接管委員會,正式接辦了“湘北中學”,改名為“平江縣第二中學”,並派鄒康密同志任校長,原正副校長李航寰、劉劍鳴調湘潭市一中任教。
湘北改為縣辦以後,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進一步發展壯大,許多學生畢業後,爭先參軍參乾。建國初期,曾為人民解放軍、志願軍、鐵道兵團、公安幹校以及黨政等部門輸送了大量急需人才。五十年代在原湘潭專區十三個縣市教學會考中曾名列第四。初17班一個班就考取省立一中1人,考取長郡中學5人。到校慶50周年時,先後為祖國輸送了一萬三千多高國中畢業生,他們有許多日後已成為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軍隊將領、援外專家組成員、作家、藝術家、企業家和各級領導、優秀園丁、勞動模範,有的留學國外任職,其中有不少是湘北時的學生,正如武漢大學中文系主任黃孝德教授,在《燕子屋場往事》的文章中所說,“湘北中學是我走向社會的第一塊跳板,給了我第一彈跳的能力。”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任國家航天部教授、高級工程師、勞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光華科技獎第一名獲得者朱啟明來信說:“回憶在‘湘北’的美好少年時期,我永遠記憶猶新,母校對我的培養,為我日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凡此種種,足見“湘北中學”對平江山區教育的發展功不可沒。
岳郡聯中搬回岳陽後,以聯中為基礎與岳郡聯師、國立十一中合併,成為解放後的“新湖南建設中學”,後改為岳陽市一中。湘北中學解放後由人民政府接管,成立平江縣第二中學。如今市一中和平江二中均為享譽岳陽的知名高中,一批批優秀學子從這裡展翅啟航,報效祖國,以李航寰先生為代表的岳郡聯中人共紓國難、矢志教育的高風亮節經數代人傳承仍風采依舊。回顧這段不同尋常的風雨歷程,我們感嘆:烽火弦歌,播灑文明的火種永遠不會熄滅,因為向真向善向美始終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岳郡聯中創建110周年,我們走訪了“聯中”、“湘北”故地,歷史的足跡,令人難忘,乃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