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頭國小

港頭國小

港頭國小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辦學初期命名為“廣東省廣州市花縣北興鎮港頭國小”,主要解決水口營村、港頭村、吉星村及部分外來工子弟的就學。現址的港頭國小(總校)坐落於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港頭村口路段,分設港頭和四聯兩個校區,毗鄰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學校總占地面積8500㎡,建築面積2260㎡,設有14個教學班,494人,教職工41人,學歷達標100%,其中本科學歷11人,國小高級教師25人,辦學規模並不大。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港頭國小環境優美、設備先進,辦學特色鮮明,辦學質量更高,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讚譽和信任。學校先後被評為“廣州市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廣州市無煙單位”、“廣州市學校民主管理星級單位”、“花都區法制教育先進單位”和“花都區基礎教育類家長學校”,2014年獲評為花都區教育教學質量(國小組)一等獎,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

學校歷史

美麗的校園 美麗的校園

港頭國小所處港頭村坐落於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東南部,原名港洲村,是根據地形地貌而得此名,“洲”有島之意。港頭村距離花都區中心城區新華23公里;其東連水口營村,南鄰白雲區龍崗村,西接華僑農場,北臨吉星村;村莊坐北向南,東南西三面有水環繞,素有“三水朝北,四水歸源”之美譽。港頭村曾氏是春秋時代曾子的後代,曾子的第五十一代曾晞嘗,字可遠,號北超,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出生。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進士,時年22歲。宋高宗南渡,時任廣西桂林節度使的曾晞嘗率家人從江西廬陵縣吉陽村遷入黃鸝響(今從化太平場),居住十多年後,遷徙楊荷(今屬花都)。宋寧宗十一年(1218)7月,與湖北守將孟宗政、隨州刺使許國合圍並全殲金兵一支部隊於白水。因軍功封廣東粵東侯,賜北嶺地,全家遷吉逕村。因不忘故里,取名吉陽村,又因地形似“魚逕”,故改稱吉逕,後取“吉星高照”之意得名吉星村。曾晞嘗之後,連續五代人考中科舉,因此有“五代聯科甲”之美譽。曾晞嘗第五代玄孫曾文孫,子希周,號岐石,於元至正十年(1351)中舉後,從吉逕村遷入港洲(即港頭)開基拓展。

港頭國小位於花東鎮港頭村路段旁,創辦於1950年8月,由於當時的辦學條件限制,港頭國小集水口營、港頭、吉星三村的學生;1981年,因發展需要,港頭國小分支出水口營國小和吉星國小,一直以來,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和關心學校的發展,為了最佳化教學資源,分別於2001年8月和2004年8月把星國小、水口營國小撤併到港頭國小,2006年又把四聯國小歸併為港頭國小四聯分教點。

學校概況

港頭國小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辦學初期命名為“廣東省廣州市花縣北興鎮港頭國小”,主要解決水口營村、港頭村、吉星村及部分外來工子弟的就學。現址的港頭國小(總校)坐落於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港頭村口路段,分設港頭和四聯兩個校區,毗鄰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學校總占地面積8500㎡,建築面積2260㎡,設有14個教學班,494人,教職工41人,學歷達標100%,其中本科學歷11人,研究生學歷1人,國小高級教師25人,辦學規模並不大。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港頭國小環境優美、設備先進,辦學特色鮮明,辦學質量更高,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讚譽和信任。學校先後被評為“廣州市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廣州市無煙單位”、“廣州市學校民主管理星級單位”、“花都區法制教育先進單位”和“花都區基礎教育類家長學校”,2014年獲評為花都區教育教學質量(國小組)一等獎,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

校徽 校徽

辦學理念

為突出校園環境的“書彩文化”教育特色,突顯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以豐富校園文化,彰顯學校精神,現向全校師生徵集校舍、景觀的名稱,基本要求:

1、結合學校“書文”教育特色或其他相關聯的事物,如“書道文化”、“港洲”、“出彩”、“吉星”、“探花文化”,尤其以“書”字作文章。

2、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一訓三風、辦學特色等。

辦學理念:書彩教育,贏者出彩

學校精神:勇於擔當、奮發有為

港頭國小 港頭國小

辦學定位:高品位的書彩文化特色名校辦學策略: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成就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的精彩

辦學目標:師生髮展的樂園,特色鮮明的名校

教育理念:有教無類、學有所成德育理念:厚於德、誠於信、樂於善校訓:書以載道、繪彩人生校風:知書達禮、文武相暉

教風:孜孜不倦、循循善誘

學風:博學、慎思、篤行口號:我書我贏,我出彩

☆特色定位:高品位的書彩文化特色名校

關於辦學理念:“書彩教育,贏者出彩”的解讀

“書彩”特指書道文化與繪彩文化的結合,贏者出彩,提倡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是贏家,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成就每個孩子與眾不同的精彩。

港頭國小 港頭國小

提出這個辦學理念與學校歷史有莫大淵源:

學校所轄地段港頭村、水口營村是廣東省古村落、廣州市美麗鄉村、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其中港頭村曾氏是春秋時代孔子最得意弟子宗聖曾子的後代,勤奮好學、奮發有為是曾氏族人的優秀傳統。曾子的第五十一代曾晞嘗,南宋時期任廣西桂林節度使。曾晞嘗之後,連續五代人考中科舉,因此有“五代聯科甲”之美譽。曾晞嘗第五代玄孫曾文孫,於元至正十年(1351)中舉後,從吉逕村遷入港洲(即港頭)開基拓展,成就今天的港頭村;水口營村是清代最後一名探花商衍鎏(著名學者、書法家)的故鄉。其兄弟商衍瀛在同屆科舉亦獲得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後來商衍鎏及商衍瀛返回水口營拜見族老鄉親,感謝他們的策勵與支持,同時,還帶來同科狀元河北人劉春霖親筆寫的“連科三進士,同榜兩貢師”對聯一副,掛在商氏宗祠大堂兩側。村中按規矩在村前樹立起了三丈多高的桅桿。解放後,商衍鎏及其子商承祚(中山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家理事、古文字學家、金石篆刻家)曾多次回到水口營村,對鼓勵深表情懷。2014年初,花都區委宣傳部規劃把水口營村打造為廣東省書法鄉村,聘請了多名廣州市書法家、花都區書法家到港頭國小指導師生研習書法,而港頭國小也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向花都區教育局申請補充專業教師,先後招聘了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和吉林大學美術系的兩名專科教師到港頭國小任教,充實了師資力量。學校開發了校本課程《墨韻書香》,重視教育科研引領,堅持開展書彩教育特色第二課堂活動,堅持每周一次主題活動,每天一次書法操練,要求師生人人能寫一手好字、個個能繪一幅好畫,堅持書彩教育,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成就學生與眾不同的精彩。

港頭國小 港頭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