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蛟村

渡蛟村

淹沒前的渡蛟上村一角渡蛟村,一支溪流匯入甌江之處,地面寬闊,良田百頃,而成村居。 石板道之首,是一座古老的木橋,兩頭是石砌的橋墩,中間是兩架木製的橋柱。 走過學校,是一間較大較高的房子,俗稱“油車下”,它雖有兩層樓的高度,卻沒有分層,雖有三間房的寬度,卻沒有分間。

浙江省雲和縣大源鄉渡蛟村:
現在的渡蛟村人口106人,38戶,按1個村民組織小組分布。全村有80%人口外出打工、經商,留守在村的大多是老人。有低保戶、五保戶2戶2人,中共黨員8名,村民代表24人。全村耕地0.0042萬畝,林地0.8977萬畝,水面面積0.0825萬畝,以發展水產養殖、油茶和柑桔種植為主。
原來的渡蛟村是甌江沿岸的古村,文化古蹟眾多,在1986年被緊水灘水庫淹沒。
淹沒前的渡蛟村 村景描述:
淹沒前的渡蛟上村一角淹沒前的渡蛟上村一角
渡蛟村,一支溪流匯入甌江之處,地面寬闊,良田百頃,而成村居。古云:“一條蜿蜒小溪流向甌江,形似蛟龍,人們出入須經此涉渡,故名渡蛟。”渡蛟坑,發源於菖蒲尖東南麓,過千年古剎經堂下,三望排,流經坑尾頭、蘭蓬、桃子坑,納大南山水系,折向東南。雍正歲貢生柳士樞有《宿渡蛟湯時霖先生書樓有感》:“灘瀨忽高何處雨,松濤驚震五更風,鶯啼舊怨藏低綠,花吐新歡斗曉紅。”
一條石板道貫穿全村。石板道之首,是一座古老的木橋,兩頭是石砌的橋墩,中間是兩架木製的橋柱。每年大水咆哮,維繫大橋安全的是兩支鐵鏈,大水過後,村民只需將木橋重新支起。
過了木橋,就是大源中學。一座五直三進兩廂房的大房子,在白粉牆上沒有“毛澤東思想萬歲”之前,是富人的大宅院,俗稱地主房子。從大門進去,一個巨大的天井,兩邊是對稱的廂房,已成為兩間寬闊的教室。樓上一排視窗,是教師宿舍,從視窗飄出的是口琴聲和歌聲,因為聲音是從高處發出的,蓋過了學生們的吵鬧聲。掛在屋檐最高處的繩拉手搖鈴鐺,一天到晚定時響起,是那樣的清脆悠揚。所有的這些,構成了標準的學校,從未有人感覺到它是地主的宅院。
走過學校,是一間較大較高的房子,俗稱“油車下”,它雖有兩層樓的高度,卻沒有分層,雖有三間房的寬度,卻沒有分間。走進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約三米高的豎立水車輪和一個約三米大的平放磨盤,它們之間的轉動連線是木製的鍋輪,它們的轉動軸是兩支巨大的圓木。右側橫臥著打油車,在兩根巨大的圓木中心鏤空,塞入油茶餅,用斜面木塊擠入,用力擠壓,土法榨油,就是最原始的油車。在高高的橫樑上,掛了兩支繩子,繩子上掛了一支巨大的圓木,圓木頂端裝了鐵塊,用於衝擊榨油的斜面木塊,俗稱油杖。冬天到來,村民從溪坑上游引水,這裡的水車輪開始轉動,磨盤也開始轉動,烏黑的山茶籽變成了粉末,經過蒸熟後,用稻草絆成了茶籽餅,塞入油車。十幾號人推動油杖,整個空間響起“嘿哈”聲的同時,油車下面流出了黃燦燦的茶油,整個空間也充滿了特別的清香。
村中心是一個巨大的戲園子,石板道在其中心橫穿而過,建於何年,已無考,據老人們傳說,是船幫、鹽幫等各種商業幫會集資而建。在記憶中,它非常的大,放16mm電影時,在戲台中央掛了銀幕,只占了其三分之一。戲台的三面都建築了酒樓,傳說當年各商會巨頭皆在此飲酒看戲,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二月出頭,戲尚未演完。戲台的正對面,有一尊不知名的菩薩,不知菩薩看了幾個世紀的戲,見過多少戲子。由於戲園非常長,我們小孩子來回跑一趟,就氣喘吁吁了,所以我認為菩薩距離戲台太遠了。
戲台的後面是一個深潭,因其中間較深,稱為“鍋頭潭”,該潭曾奪去許多頑童的性命,可是頑童還是抵不住戲水的誘惑,脫了衣服短褲鑽入水潭中。男孩在水下時,是不穿短褲的,所以只有在沒人時才能上岸。女孩子們也不甘示弱,穿著襯衣直接跳入水中,那年月,人們從未見過游泳衣,所以,當女孩子們從水中鑽出來時,胸前的襯衣繃得特別緊了,甚至還有小點點。
戲台的上方就是供銷社,二層七直的磚木結構房子,有了它,整條石板道上就整年飄著煤油、燒酒、醬油、糖果的混合氣味了。戲台的下方有一間肉鋪和一間理髮店。記憶中,肉鋪的板凳上也只有零星的幾塊豬肉,當背木頭的村民手持撐竿返回時,都投過了渴望的目光,最終也只有少數村民停下了腳步,提走了一小塊肥肉。理髮店內,一個發黑的小轉椅,一面發黃的鏡子,一個跛腳的理髮師傅。跛腳師傅只有一個固定的笑臉,每次看到他,都一樣的笑容,從未改變,而坐在木轉椅上的老人或小孩,笑聲千差萬別,於是,理髮店內就充滿永久的安詳與和諧,一直到大水淹沒了它。
石板道上,走得最多的是背木頭的村民,滴下汗水最多的是他們,留下笑聲最多的也是他們,祖祖輩輩,年年月月,最後,大水帶走了他們的笑聲。(選自《鄉土雲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