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華的校園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個性鮮明,豐富多彩,在眾多大學中獨樹一幟。
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起源:1914年,梁啓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此後,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為校訓,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壯觀瞻。
來源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
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中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鑑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應該說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制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今天我們可以從北京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下載到清華大學的校徽圖案。
在新竹清華大學的網站上,也可以得到與之相近的校徽圖案。
現在的問題是清華校徽最初圖案是何時並由誰設計的?是否與前面提到的兩所大學的校徽有所聯繫?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末創辦的清華學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因為這個特別的出身,清華學堂有個英文校名“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用今天的習慣可譯為“清華帝國學院”。學堂的創辦者痛感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須以新式教育來救國,特為學堂制定“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進入民國後,學堂改稱學校,英文校名去掉“Imperial”一詞。儘管仍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但周詒春校長提倡德、智、體“三育”並舉,培植完全人格的辦校方針。為此,學校定期聘請社會賢達、學者來校演講。1914年11月5日,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梁啓超以“君子”為題在清華學校禮堂(同方部)演講,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說:“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條件庶幾近之矣。”又說:“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他希望:“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自此之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以其所體現的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而為清華學子銘記於心。
1916年秋,學校為增強學生體魄,鍛鍊尚武精神,組織成立兵操訓練營,並聘請畢業於美國陸軍學校的李寰偉先生為兵操營長兼教官。這是一個準軍事化的組織,他把童子軍之外的學生約200餘人,全部編入兵操訓練營,設有營、連、排建制。學校為兵操營定製了軍服、軍靴和操練槍,並建立軍樂隊。學生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列隊演練時,軍容之齊整,軍號之嘹亮,可稱是清華一景。但此時尚缺少一面軍旗。1916年12月28日《清華周刊》的訊息稱:“兵操軍旗式現已繪定。旗系紫色,中間置白色圓圈,內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圈下繪槍兩支,亦系白色。光彩奪目,頗壯觀瞻。”這條訊息沒有提軍旗設計方案的徵集過程,創意由來和設計者是誰,但圓圈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代表了清華的精神,以至後來成為清華的校訓。1917年6月出版的《清華年刊》(TsinghuapperII)刊登了這面軍旗。同時,軍旗的圓圈圖案還被單獨刊印在1917年年刊的封面上。另外,這個圓形圖案還出現在1918-1919年《清華周刊》總138-172各期的封面上。儘管《年刊》和《周刊》都沒有對這個圖案作任何文字說明,但由此可以判斷,清華師生是多么看重這個圖案。
1923年4月28日《清華周刊》為建校12周年出版紀念專號《清華生活》,發表梁治華(實秋)的長文《清華的環境》。在對大禮堂的內景介紹時該文稱:“在台幕上邊的牆上,雕著一個圓形的圖像,裡面寫著幾個隸書大字,這便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一定想到,梁實秋所描述的“圓形的圖像”,清華兵操營軍旗、《1917年清華年刊》和《清華周刊》封面上的圖案是一樣的。1927年9月的《清華周刊》(總414期)封面所刊大禮堂的內景畫可為佐證。
可以想見,這個圖像應該是在1921年大禮堂投入使用時就已雕刻上了。梁實秋沒有說那個圖案是清華校徽。我們由此判斷,在1923年,這個圓形圖案還未被學校認定為校徽。
早在1914年,《清華年刊》就刊登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SONG)和校呼(COLLEGE YELLS)以及校旗色(COLORS)紫色和白色。但未找到有關清華校徽的記載。直到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決:通過校徽之格式:圓形、斜十字”(《清華大學90年》)。該圖案與上述1917年年刊封面圖案相比只有細微差別。由此我們可以確定,1926年11月25日清華學校正式確定清華學校校徽。我們如何看這個十年之前就設計出來的校徽圖案?儘管當時清華學校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受美國文化影響甚深,但這個圖案從形式到內容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形制上,讓我們聯想到先秦的銅鏡,西漢的瓦當。中心的五星,寓意光明和希望。中間的環由兩個十字分成八部分,這兩個十字或許能讓人聯想到辛亥革命紀念日之雙十節;而在八個部分填上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是中國文化傳統與清華精神之所系。雖然,今天我們對校徽圖案的設計者是誰已不可考,但他把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蘊含其中,令我們敬仰。
1928年8月清華學校改稱清華大學,9月正式定名“國立清華大學”。1928年11月末《清華周刊》(總第445期)目錄頁就印了一個國立清華大學校徽圖案。但這個圖案應該沒有得到學校的批准,就是說在改辦大學的初期,國立清華大學沒有正式的校徽。
1932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校刊》刊登啟事,“查本校尚無一定校徽以資標識,茲特廣徵圖案籍備參考”,向全校師生徵求校徽圖案。1934年6月1日《清華周刊》(第13-14期)嚮導專號刊登了清華大學校徽圖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今天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徽,自本世紀之初開始使用。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的名稱申請註冊教育服務類商標,並於2006年4月獲得批准。這個校徽圖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方面代表了清華傳統的形象標識,一方面體現了智慧財產權的內在價值。
註冊商標
國家商標局發布註冊商標公告,清華大學2003年12月8日申請的“清華老校徽圖案”商標已在教育服務類(41類)核准註冊。
註冊帶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老校徽商標是學校商標保護工作的又一舉措。該商標的成功註冊將對學校的教育服務、科研服務等工作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清華老校徽”商標的圖案及註冊範圍如下:學校(教育)、函授課程、培訓、教育信息、組織競賽(教育或娛樂)、安排和組織會議、企業文化或教育展覽、收費圖書館、書籍出版、線上電子書籍和雜誌的出版、提供線上電子出版物(非下載的)、錄像帶發行。
另外,清華大學也同時將該商標在科研服務類(42類)申請註冊,並經國家商標局初審公告,預計於5月7日公告期滿後核准註冊。其範圍包括:法律服務、智慧財產權許可、科研項目研究、工程、質量控制、化學研究、生物學研究、工業品外觀設計、建築學、計算機軟體設計、書畫刻印藝術設計。
至此,清華大學已有4個標識在教育服務類和科研服務類成為註冊商標。另3個商標分別為:“清華”、“清華鍾型圖案”、“清華園二校門圖案”。
清華大學作為商標註冊人,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依法享有註冊商標的專用權,禁止他人擅自使用清華大學註冊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