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位於羅姆樓(電子工程館),由日本羅姆公司捐資興建。總建築面積32553平方米。它的前身是1932年設立的電機工程系的電訊組,於1952年秋建系,始稱無線電工程系,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校電機系電訊組合併而成。1956年改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1970年系主體南遷四川綿陽,建立清華大學綿陽分校。1979年遷回北京,仍稱無線電電子學系,1986年改名電子工程系至今。

師資力量

電子工程系原有二個本科專業,即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從2005年起,為了適應學科的快速發展和寬口徑培養的需要,這二個專業被合併為電子信息科學大類。本系每年招收本科生10個班,約300人。現設有6個博士和碩士點,每年招收博士生約80名,碩士生約170名,另外還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招生。除全日制學生外,從1996年起,在企業、研究所和重點部門中招收工程碩士生。該系在校本科生1020人,碩士研究生477人,博士研究生421人。該系現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二個博士後流動站,在站博士後31人。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首要職責。電子工程系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放在首位,不斷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計畫,擴展專業領域,更新專業內容。開設了100餘門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研究生課程,湧現出一批教學質量高、深受同學愛戴的優秀教師,正式出版教材及專著百餘部。該系不斷組織教師對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討論,完善課程體系結構,著重專業背景下的通識教育的培養模式,提倡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加強設計型、研究型、實踐型教學內容。

為了加強學生的數理基礎,電子工程系加強了與該校物理系、數學系的合作,與數理基礎科學班聯合招生一個班約30人,旨在提升本科生的數理教學水平,探索現代基礎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專業建設

在專業基礎課程方面,電子工程系重點抓好系列課程的建設,即:信號與系統系列、電路技術系列、計算機系列、電磁場與微波系列及量子與半導體系列課程。隨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2006年起增加了網路系列課程。為加強實驗教學,電子系重點建設了現代通信教學實驗室(包括高頻、微波、通信)、電工電子實驗基地和計算機教學實驗室(包括軟體、硬體)。這些實驗室,除學校投入大量經費外,還接收國外著名企業(如安捷倫、泰克等)捐贈的高檔儀器,為學生提供了當前國內外最高水平的實驗條件。

電子工程系擁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清華大學實驗區、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圖形圖像分室。這些實驗室在2002年全國評估時全部名列前茅。電子工程系還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建立了多個聯合實驗室。全系現擁有儀器設備4138台,折合固定資產7057萬元。

辦學成就

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一個大學、一個系賴以生存的基礎。電子工程系始終堅持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瞄準國際電子科學技術和電子工程領域發展的前沿不斷調整、建設學科方向。電子工程系有二個一級學科, 即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在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全部名列第一。在2001-2002年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該系五個二級學科中,通信與信息系統、物理電子學、信號與信息處理, 電路與系統四個二級學科被評為重點學科, 微電子所的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也被評為重點學科。

科研

堅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是研究型大學的特徵。電子工程系積極投入各項國家級科技計畫,努力提高科研水平。2006年,正在進行的國家項目120項,橫向項目84項,國際合作項目87項。2006年科研經費為4831萬。2006年獲國家級獎勵0項,獲部委省市級獎勵1項,專項獎勵0項,授權專利44項。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得到加強,2005年SCI收錄論文123篇。

電子工程系現有6個研究所和教研組,分別是:信息光電子研究所、通信與微波研究所、高速信號處理和網路傳輸研究所、網路和人機語音通信研究所、圖形圖像研究所和電路與系統教研室。為了促進學科交叉、加強科研合作,電子工程系還成立了跨研究所、跨學科的光通信研究所、遠程教育研究所等虛體所。以本系高技術成果轉化形成的產業迅速發展,產生了清華陽光、清華華環、吉兆、紫光文通等公司及其他合辦公司。

教學

電子工程系的發展得益於一支優秀的老中青結合的教師隊伍。形成的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力量的教師隊伍,秉承著該系勇於創業、團結協作、默默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形成了電子系的學風和優良傳統。電子工程系現有教職工136名,其中二院院士2名,教授54名,副教授38名,博士生導師43名。

電子工程系採用引進和培養並重的方法,在提高青年學術骨幹的全面素質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創造事業留人的氛圍。電子工程系從國外引進20多名優秀人才(其中百名人才1名),相繼湧現出2名長江學者,1名講座教授,4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獲得者;6名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獲得者等,還湧現出“光纖通信研究所”、“多媒體通信課題組”和“智慧型圖文信息處理研究室”等優秀青年教師群體。堅持了十多年的該系青年教師沙龍頗具特色,加強了青年學術骨幹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有利於活躍學術氣氛和促進人才的成長。他們已成為教學、科研第一線的骨幹。該系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96人,占教師總數的70%,其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0名。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名無線電電子學系)建立於1952年。現擁有微波與數字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清華大學實驗區、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圖形圖象分室等國家級實驗室;下設信息光電子研究所、通信與微波技術研究所、網路與人機語音通信研究所、高速信號處理與網路傳輸研究所、圖象圖形研究所及電路與系統教研室等單位。2002年12止有教職工190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一名、教授50 名、副教授54 名;在學博士生343名,碩士生450名,工程碩士243名,大學本科生1302名。

我系是國內最早從事電子科學和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單位之一。長期從事包括基礎理論、套用技術以及系統工程在內的科學研究工作,承擔和完成了大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研究、攻關項目以及來自工業界的研究課題,已形成多個有自己特色的學科優勢,有一支科學作風嚴謹、隊伍結構合理、而且刻苦努力的研究隊伍,已形成包括光、無線、網路、終端、積體電路等領域的研究基地,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我們和國內外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產業界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包括承擔研究課題、建立聯合實驗室、舉行學術會議、人員交流等,我們還聘請了國內外多位著名教授、專家為兼職(客座)教授。

2002年是我系發展較快的一年,在國家科教興國方針指引下,在校、院的領導下,我們重新制定了系學科建設規劃,特別在新的學科方向、交叉學科等加強了力量,以適應電子信息迅速發展的形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2002年,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在新的培養方案、新的課程、優秀人才培養以及多種途徑辦學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以適應學制縮短、社會需求增加的要求。

2002年9月底我系舉行了建系50周年紀念活動,為此我們製作了紀念文集、畫冊、光碟、名錄,還出了一期清華專刊。二千多名海內外校友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活動舉行很成功。我們將繼續發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作風,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前沿作出我們的貢獻。我們希望進一步加強、擴大和國內外的合作,並衷心祝願我們在為共同的目標——全球信息化事業的奮鬥中,增強和新老朋友的友誼。

電子工程系發展簡史

可分為三個階段:1952年——1966年;1966年——1978年;1978年至今

1952年——1966年

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建於1952年9月。其前身是1932年建立的電機工程系電訊組。1952年全國進行院系調整,將清華大學電機系電訊組與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訊組合併建立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孟昭英教授任系主任,常迥教授任副系主任。1953年冬,建立教師黨支部,李傳信任書記。

1960年10月19日周總理視察我系

第一任系主任 孟昭英

1952年,蔣南翔校長到校。他一貫十分重視無線電工程系的建設工作,親自邀請主管電子工業的領導來校座談,確定了無線電工程系要為我國電子工業發展服務的方針,並爭取到工業部門對系的建設和發展的支持。建系初,全系僅15名教師、5名職工和3個年級共百餘學生。

師生團結協力,共同創業,陸續開出了“無線電基礎”等課程,並及時翻譯出版了《無線電基礎》、《電子管》兩本蘇聯教材,這是國內首批出版的無線電工程類的蘇聯教科書。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孟昭英教授被聘任為技術科學部委員。

1956——1957年,系裡部分師生參加了我國第一座電視台的建設,開創了我系科研工作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新局面。

第二任系主任 李傳信 1958年,李傳信同志主持系的工作,後任系主任。更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當年,建系後招收的第一屆學生畢業,教學計畫已執行了全過程。大部分師生下廠,參加了第一個五年計畫中興建的電子類工廠的建廠及生產實踐,廣泛接觸了生產實際。

此後,校內師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全系進人了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發展時期,並同國內科技界、工業界更密切地結合起來,得到了他們的長期關心和積極支持。

1963年清華大學與四機部第十研究院聯合在無線電電子學系設立了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室,由十院提出研究課題,提供經費並選派青年科技人員組成協作隊,參加研究室工作。到60年代初,全系已經形成雷達、數字通信、電視、微波技術、微波電子器件、真空技術與半導體器件等學科並恢復招收研究生。

從1952年建系至1965年共招收大學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在系學生已達1200人。

從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中,完成了雷達數據錄取系統,600/ 1200波特數傳機, 8路PCM通信終端, 3cm周期磁場聚焦寬頻帶小功率行波管 ,10cm固態低噪聲參量放大器等當時屬國內領先的項目,並在國內率先開始了矽電晶體製造和積體電路的研究工作。

1966年——1978年

1966年,“文革”開始後,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一些教師仍在混亂的環境中為各班學生上課,有的科研小組堅持在實驗室或到協作單位繼續進行科研工作。

1969到1971年分兩批將無線電電子學系的絕大部分教職工和學生搬遷至四川綿陽縣,成為清華大學綿陽分校的主體。1970年開始招生。1972年分校主要基建工程結束。

在信息閉塞、物資匱乏、運動頻繁、生活艱苦的情況下,廣大教職工仍努力進行教學工作,培養建設人才;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在航空管制雷達、微波數字通信系統、群路數傳機、大功率正交場放大管、場效應電晶體和微波電晶體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並與四川省內的一些重點工廠企業協作,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他們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力量。 1977年5月劉達同志到清華任校長,經過他和老校長蔣南翔的多方努力,於1978年初,報請鄧小平同志批准,決定撤銷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搬遷回京,在本校恢復無線電電子學系。搬遷工作1979年5月全部結束。

1978年至今

無線電電子學系的重建工作從1978年決定搬遷回校即已開始。李傳信同志任系主任,張緒潭同志任系黨委書記。從1978年起恢復在校本部招生。全系在搬遷過程中,保持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連續性。經過兩年多的恢復與調整,系的工作走上正軌。考慮到微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清華大學的整體布局,學校於1980年底決定,以系的半導體器件與物理教研組和試製車間為基礎,建立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獨立建制。大學生本科生專業仍在無線電電子學系,教學工作由系和所共同負責。研究生專業從1992年起由所單獨負責。根據世界電子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全系確定了五個學科發展方向:高速、實時的及多維的信息與信號處理;數字通信與光通信;專用積體電路與集成系統的設計與套用;信息光電子學與集成光電子學;微細加工及微細檢測與分析技術。進行了教學計畫和內容的大幅度調整,擴展專業領域,更新專業內容。

第三任系主任 吳佑壽 在吳佑壽教授、張克潛教授兩任系主任和劉潤生同志、江劍平同志兩任系黨委書記主持下,按照學校“一個根本、兩個中心、三個結合”和“著重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方針,在全系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學、科研、開發、實驗室建設、學生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諸方面都取得可喜的進步。開設了100餘門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研究生課程,正式出版教材及專著近百部,其中《高頻電路》、《信號與系統》、《雷射原理》被國家教委評為國家級優秀教材,“電子線路系列課”、“信號與系統”、“雷射原理”被評為校級一類課。

第四任系主任 張克潛

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以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的“自適應和數字電可控非相參頻率捷變雷達系統”為代表的300多項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級獎勵14項,獲部委省市級獎勵144項,授權專利48項。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教學、科研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的優良傳統得到了充分發揚,有的學科和專業與外界企業和公司已經形成了長期穩定的協作關係,並日趨發展成為“學、研、產”結合的研究開發實體。在國際上,也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出國進修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考察達200人次,來系訪問、講學的外國專家約有300位。

第五任系主任 董在望

第六任系主任 龔克

全系現有儀器設備4200餘台,其中大型、精密儀器100餘台套。折合固定資產4000萬元。有個國家級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一個校管研究實驗室、一個全國電子行業14個廠家集資合建的實驗室和10個系管實驗室

目前,全系設有3個大學本科生專業;5個研究生專業,均有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通信與電子系統和物理電子與光電子學兩個專業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設有電子學與通信博士後流動站。

由於無線電(WIRELESS)含義不夠確切,1989年,系名改為電子工程系,內涵不變。

--------------------------------------------------------------------------------

現任系主任 黃翊東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電子工程系力爭與世界電子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並駕齊驅,為祖國電子科技事業培養棟樑之材,為把清華大學辦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做出貢獻。

電子工程各專業的本科學生應掌握紮實的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並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環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在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能從事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教學及管理等工作。

電子工程系培養的碩士生要求具有信息電子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要求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信息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科學研究、高校教學和管理工作。

電子工程系培養的博士生要求具有信息電子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信息科學研究領域能起主導作用,具有創新能力,能獨立提出和開展某一領域的科學研究,能從事高校教學工作和具有高層管理工作的能力。

院系領導

第一任系主任 孟昭英 任職時間(1952~1958)

現任系主任 黃翊東現任系主任 黃翊東

第二任系主任 李傳信 任職時間(1959~1979)

第三任系主任 吳佑壽 任職時間(1980~1983)

第四任系主任 張克潛 任職時間(1984~1991)

第五任系主任 董在望 任職時間(1991~1997.9)

第六任系主任 龔克 任職時間(1997.9~1998.10)

第七任系主任 馮正和 任職時間(1999~2005)

第八任系主任 王希勤 任職時間(2006~2012)

現任系主任 黃翊東 任職時間(2013~至今)

在職院士

周炳琨

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並留校任教。1956-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隨蘇聯專家進修微波電子學。1960-1962年,在蘇聯列寧格勒電工學院進修。1983-1984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並任訪問教授。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兼研究所長,西南科技大學高級顧問、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主任。1987-1996年人國家863計畫"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其研究成果有:在國內周炳琨院士首先開展了"晶體纖維生長與晶體光纖器件研究",七項成果經鑑定為國際首創或先進。開闢了光電子技術新方向和晶體材料生長新方法。"窄線寬可調諧半導體雷射器及相關技術"通過七項成果鑑定,線寬、頻穩度和調諧範圍達國際先進水平。為發展相干光通信作出了貢獻。在"光纖高溫感測器"、光纖環形腔的細度及環形雷射器研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指導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發明四等獎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由他參加主編的<雷射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獎。1984年周炳琨院士在國際上首先研製出"LD泵浦固體雷射器",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6.5%),線寬最窄,頻率最穩定的固體雷射器。他發明了"單片微型YAG環形雷射器"。90年又研製出"LD泵浦NYAB自倍頻雷射器"。以上工作開創了固體雷射新領域。1960年雷射器在美國發明時,他在蘇聯參加了第一批紅寶石雷射器的研製工作。回國組建雷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雷射測踞儀,機載測高儀,氦鎘雷射器等,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0年主編《雷射原理》,獲國家優秀教材獎和電子部優秀教材特等獎。1984年在美國完成"半導體雷射泵浦YAG因體雷射器"等研製工作。回國後領導研究集體開展了"外腔半導體雷射器","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自倍頻綠光雷射器","單晶光纖生長器","光纖環行腔及其套用","光纖放大器與雷射器","光纖高溫感測器","光弧子傳輸","波分復用光纖通信技術"等研究,獲國家級和部委獎6項,專利10餘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5人。

歷代院士

吳佑壽

中國工程院院士,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後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無線電系(即現在的電子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澱粉閏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中方成員。長期從事數字通信與信號處理的教學和研究,領導研製的SCA型數傳設備用於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監測系統。負責研製的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和國內第一台TJ--82圖像計算機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單路集成化PCM編解碼器》、《二級印刷體漢字的識別》等論文,主編《高頻電路》。系統地研究了編碼、數據壓縮、調製與解調、同步以及微弱信號接收等通信領域的基本問題,在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基礎上先後研製成功幾種數字微波通信設備和數據傳輸機,為開拓、發展中國數字通信事業作出了貢獻。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 2015年1月14日5:20,吳佑壽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離世,享年90歲。

本科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上述兩個專業均可授予學士學位。

研究生專業包括:

通信與信息系統

信號與信息處理

物理電子學

電路與系統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上述六個專業全均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微電子學專業的研究生學習將在微納電子系進行。

相關新聞

清華電子系成功接收伽利略在軌衛星信號並實現三維定位

2013年5月5日凌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衛星導航技術研究室在北京利用自行研製的全頻段多系統實時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軟體接收機成功接收到了歐洲伽利略(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的4顆在軌衛星信號,並利用這4顆衛星實現了三維(經度、緯度和海拔高度)定位。同時,該試驗還針對已經實現互操作的Galileo、GPS和QZSS三個衛星導航系統進行了聯合接收,獲得了多系統互操作信號的聯合定位結果。

該室將利用現有的全頻段多系統GNSS接收機持續開展國內外衛星導航信號的觀測試驗,通過分析GNSS信號的質量、評估GNSS系統的性能,為我國下一代北斗系統的信號設計提供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實驗數據。同時,未來將可利用這個試驗平台進一步開展多系統互操作接收機的關鍵技術研究,為開發下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的互操作用戶終端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促進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

知名校友

吳邦國 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黨組書記。

高曉松 1988年進入清華大學電子系學習,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主持人。

李健 1994年進入清華大學電子系學習,音樂人,創作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