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鐸行書鶴林甘露軸

清王鐸行書鶴林甘露軸

因此,王鐸作品中凡鈐“大學士章”或“文淵閣大學士”章的,都是作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五月到1645年(清順治二年)五月這一年時間內。 王鐸於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出任崇禎朝禮部右侍郎,不久他就刻了“少宗伯印”並頻頻鈐於他的作品上。 入清之後,王鐸做了八年的官,於1652年(順治九年)病逝故里。

基本信息

王鐸·行書 鶴林甘露軸
【名稱】鶴林甘露軸
【類別】書法
【材質】綾本,立軸。
【作者】王鐸
【書體】行書
【年代】清代
【規格】縱167厘米,橫50.5厘米。
【籤條】王覺斯先生綾本行書真跡神品,漢章珍藏。
【鑑藏印】喬氏漢章珍藏之印

創作背景

授文淵閣大學士時,他還被加太子少保銜、授戶部尚書職,於是他先刻“大學士章”,再刻“文淵閣大學士”等章。然而僅僅過了十個月,隨著朱由崧被執至殺,南明弘光朝就被推翻了,王鐸剛剛得到的兩個大學士身份鏇即成為歷史。而在清順治朝,雖然他曾於1651年(順治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己亥(公曆9月8日)因“內院缺員”經和碩巽親王滿達海的提請,王鐸與陳名夏、陳之遴、高爾儼、孫承澤、胡世安一起作為大學士人選獲得提名稟報順治皇帝,但是名額只有一個,順治皇帝的裁旨是:“著陳名夏以太子太保補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王鐸等五人則維持原職銜,之後不到五個月他就因病去世了,所以,王鐸並沒有在清順治朝獲得過大學士銜。因此,王鐸作品中凡鈐“大學士章”或“文淵閣大學士”章的,都是作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五月到1645年(清順治二年)五月這一年時間內。入清以後,他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鈐“宮保學士”印,因為王鐸仕清後於1646年(順治三年)被清廷“命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事”,1649年(順治六年)歲末又以恩詔被加太子太保銜,但是不可以他也不敢在自己的作品中鈐“大學士章”或“文淵閣大學士”章,因為那樣即使不被視作眷戀前朝,也會被認為是對順治帝“著陳名夏以太子太保補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聖旨的違逆,那是犯大忌的。所以,行書《鶴林甘露軸》的書寫時間是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至1645年(清順治二年)之間。

書法賞析

王鐸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書法宗二王,尤其鍾愛王獻之,他學王獻之選擇的途徑就是由米芾一路上溯,他是吃透了米芾的一代書法大家。王鐸的《鶴林甘露軸》當年所臨正是米芾《鶴林甘露帖》的真跡。
該作品書法結字嚴謹,使轉自如,雖為臨帖之作,字裡行間透著一股從容的態勢,貌貌然有才子氣。

作品款識

庵在鶴林甘露二剎,欲丐各賦,以壯行色。請法靜希岩岩釋子攝主人,具茲相聞,惶恐,頓首。王鐸。

相關資料

王鐸出身貧寒,自從1622年(天啟二年)以殿試三甲第58名賜同進士出身後步入仕途,屢屢升遷。而對於每一次重要升遷,他都會刻一方章,鈐於此後創作的作品上。王鐸看重名分,個性如其書法一樣張揚,儘管生逢亂世,一生中有許多時間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但他依然這樣,不刻意掩飾自己。這一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他仕清以前的作品上。
比如鈐“少宗伯印”。“宗伯”自古就是官名,為六卿之一,“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其職掌自先秦的周朝一直到漢、晉、南北朝都與後來的禮部尚書相同,所以禮部尚書也稱作宗伯或大宗伯,禮部侍郎則稱為少宗伯。王鐸於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出任崇禎朝禮部右侍郎,不久他就刻了“少宗伯印”並頻頻鈐於他的作品上。但是從1640年(崇禎十三年)的秋天開始,不見他在作品上鈐“少宗伯印”了,因為,1640年(崇禎十三年)九月他受命出任南京禮部尚書,也就是說他由“少宗伯”變成“大宗伯”了,作品中所見他鈐“大宗伯印”的作品是從1640年秋天以後開始的原因。

書家簡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1622年(明天啟二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後,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入清之後,王鐸做了八年的官,於1652年(順治九年)病逝故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