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畫中群峰疊起。高崖聳立,覆蓋著厚厚的白雪,山下青松傲寒,展現出無限的生機。畫面景物集中在右方,左上部分一片空濛,營造出獨特的蕭寒之氣象。
圖上題款為:“西岩松雪,辛丑春為象也居士圖,弘仁”。鈐一印。
創作背景
弘仁的山水畫最初學習宋人,後來師法倪瓚和董其昌,在這件作品中看到倪、董二家風格蹤跡的同時,更多的是看到作者的自家面貌。此幅畫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畫家51歲,為弘仁臨終前三年所作。
藝術鑑賞
主題
該畫作巍巍群峰,高聳雲際,十分壯觀。整個畫面雖僅由樹、石構成,卻平添了簡潔洗鍊的韻味。構成這幅作品的主要元素是線條,淺淡的皴擦只是為了豐富畫面的明暗與質感。所有的線條堅韌挺拔、剛勁凝重,即使纖細如也無一絲一毫的柔媚。黃賓虹先生在《漸江大師事跡佚聞》中提到:“歌泣聲沉,寄之於畫,偶然揮灑,無非寫其心史。”該畫的山岩像是錚錚鐵骨的偉丈夫,傲立於天地之間,昂首挺胸,凜然不可侵犯,作品營造出的那種高潔曠達之意境,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構圖
該畫作,許多點綴在崖石之間的樹木,雖散散落落,但絲毫不顯凌亂,反而為畫面增添了勃勃生機。雪的清空與樹的簡疏使作品的虛實對比更加強烈,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現出山川景物的渾厚與生動,可見作者在細節安排與處理上的確是獨具匠心的。另外,幾行款識寫在右側的石崖上,也是作者有意所為。這樣不僅避免了畫面中心部位過於沉重而影響作品的整體平衡,同時又保證了畫面虛處的襯托效果。
技法
該畫作還滲透著濃郁的裝飾意趣。全局空靈通脫,細節處卻又絲絲入扣。不同的石體,多以含蓄、方折的線條結構,施之淡墨,皴擦極少。石塊的交替迭變,顯得巧妙而絕無鑿痕。對於一些具體形象的描繪,在注意到整體感、裝飾性的同時,而又擯除了概念化的傾向。例如那些盤曲虬勁的青松,棵棵都顯示著各自的生姿和個性,在山水畫中殊屬難能。
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作者精神高度淨化後的影跡。
名家點評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丁濤:畫面重點刻畫了雪中的松與石,捨棄了其他諸多繁枝褥節。這就使筆下的形象十分簡潔、集中,加之聯繫緊密的整體構圖樣式,全幅作品,給人以偉峻、恬淡、靜穆、聖潔、一塵難染的美感。
重要展覽
2017年5月6日至6月28日,該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展廳“四僧書畫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出家後釋名弘仁,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明亡後入武夷山為僧,雲遊各地後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善畫山水,早年從學於孫無修,中年師蕭雲從。其畫取法元代倪瓚、黃公望,構圖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乾筆渴墨。他重視師法自然,善畫黃山、武夷山諸景,傳達山川之美,意境偉峻秀逸,“得黃山之真性情”,與石濤、梅清同成為“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海陽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時,與石濤、八大、髡殘合稱“清初四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