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創業紀實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創業紀實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創業紀實》是2014年1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亞兵。

內容簡介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創業紀實)》由段亞兵著,該書的內容分為上中下3篇。上篇定名“好漢”。寫了7位戰友的故事,他們是敢於創業、善於創業的好漢。戰友們精彩的故事太多了,只能說我聽到的故事太少,寫下來的只是滄海一粟
中篇定名“記憶”。這部分主要是自己的回憶。我將該書稿的主要內容送給《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主編張清閱。他說:“你也是這支部隊的成員之一,曾經寫過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深圳,二萬人的苦痛與尊嚴》。建議你也寫寫自己來深圳的經歷,一定非常有意思……”。於是就有了《選擇深圳》這篇回憶錄。
下篇是部分戰友的簡單經歷。在完成兵種編委會布置的任務同時,我們深圳編輯組決定廣泛收集轉業深圳幹部戰士資料,編輯出版《深圳戰友名錄》,經過努力收集到的戰友資料多達1.4萬多人。

編輯推薦

成立於1966年的基建工程兵部隊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給這支部隊確定的建軍方針是“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基建工程兵在鋼鐵、煤炭、水文地質等許多戰線奮戰,創造了出色的業績。2013年是基建工程兵二萬人集體轉業到深圳經濟特區30周年。在30年裡,這支隊伍為深圳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他們成功建起了我國第一幢高樓電子大廈、羅湖第一幢高層建築國商大廈、深圳第一家大型商場友誼商場、深圳第一家高檔酒店泮溪酒家、深圳市政府大樓、紅嶺大廈、深圳直升機場等一大批建築,被深圳市委市政府及深圳市民譽為特區建設的“拓荒牛”。兩萬基建工程兵軍人經歷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經受住了體制改革中的嚴峻考驗和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巨大衝擊,湧現一大批優秀的特區領導幹部以及像華為總裁任正非、華強集團董事長梁光偉、香港衛視董事局主席、金融投資家高洪星等企業家。本書選擇了其中一些典型人物,寫下了他們創業的故事。 本書圖文並茂,主體是人物傳記。此外,還收集了這支部隊中後來提拔為公務員局以上幹部、企業集團公司(總公司)企業幹部一百多人的簡要事跡。

作者簡介

段亞兵,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1982年起在深圳宣傳和精神文明部門工作,現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獨著作品有《深圳精神文明之路》、《行走中東》、《行走北歐》等,合著作品有《開放之窗——深圳》、《小巨人崛起——中小企業發展之路》等

圖書目錄

華為在競技場上跑贏世界第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任正非的故事
實現中華強盛的理想——華強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梁光偉的故事
知識為理想插上飛翔的翅膀——香港衛視董事局主席高洪星的故事
弘揚民族文化的使者——世界第一青瓷收藏家吳克順的故事
軍人本色——深圳市物業集團董事長馬成禮的故事
做裝飾百姓生活的能工巧匠——深圳市建築裝飾集團公司董事長汪家玉的故事
一位戰友與基建工程兵的不解之緣——深圳市利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坤德的故事
中篇記憶
選擇深圳(回憶錄)段亞兵
《深圳·兩萬人的苦痛與尊嚴》報告文學)吳啟泰、段亞兵

後記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里有一支部隊——基建工程兵。
該部隊歷史不算長,從1966年開始組建第一支部隊算起,到1983年整個兵種撤銷,前後約17年;但是,該部隊發展特別迅速,最多時部隊總數達到近50萬人之巨。
不知道什麼原因,這支部隊沒有兵史,造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的空白頁。戰友中一些有責任心的人為此奔波、多方呼籲,其中公認做出最大貢獻中的一個人是常生榮將軍。正是因為在多方不懈努力下,終於30年後,經中央軍委首長批准,開始為這支部隊補寫兵史。
基建工程兵部隊撤銷後,部隊分別集體轉業到各個城市中。其中,最多的部隊在北京,共3個師3萬多人;第二多的就是深圳了,調入兩個師近二萬人。為組織開展搶救史料工作,經基本建設工程兵回憶史料編輯委員會批准,成立了深圳基建工程兵回憶史料編輯組。本人任副組長之一。
在兵種編委會指導下,在深圳市史志辦熱情鼓勵下,在當年部隊集體轉業改編為市各個單位支持下,在已經成為深圳市民的戰友們的幫助下,史料編寫工作開始啟動。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資料收集、史料編輯工作基本完成。
在收集整理資料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這支部隊為深圳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何等巨大的貢獻;這支部隊培養出了多少好漢和名人,他們在深圳各條戰線上辛勤工作,在為深圳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隨著整理資料的深圳,我感覺回到了過去那火熱的創業時光里,我為我們建設的這座城市感到驕傲;為在建設這座城市流血流汗的戰友們感到自豪。
有一天,與一位戰友、好朋友聊天時,談起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他建議說:“你是作家,為什麼不把我們戰友的故事寫下來?回憶史料畢竟太概括,反映不出很多鮮活的形象和生動的細節。如果你能寫一本書,將戰友們的故事寫出來,我想大家一定喜歡看……”聽了他的話我怦然心動。在他和一些戰友鼓勵支持下,我終於寫出了這本書。希望戰友和讀者們喜歡。
該書的內容分為上中下3篇。上篇定名“好漢”。寫了7位戰友的故事,他們是敢於創業、善於創業的好漢。戰友們精彩的故事太多了,只能說我聽到的故事太少,寫下來的只是滄海一粟。
中篇定名“記憶”。這部分主要是自己的回憶。我將該書稿的主要內容送給《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主編張清閱。他說:“你也是這支部隊的成員之一,曾經寫過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深圳,二萬人的苦痛與尊嚴》。建議你也寫寫自己來深圳的經歷,一定非常有意思……”。於是就有了《選擇深圳》這篇回憶錄。
根據許多戰友和朋友的建議,將報告文學《深圳,兩萬人的苦痛與尊嚴》也收入書中。這篇文章寫於1986年,作者是著名作家吳啟泰,還有本人。作品發表在1986年《特區文學》第5期。《特區文學》當年的總編輯是著名作家陳國凱先生,本稿的編輯是程遠。
早期來深圳的人大概都記得當年這篇報告文學造成的衝擊和影響。當年幾乎每個人都在議論這件事。當時的深圳局面剛開,在人們印象中深圳好得像一朵花。但這篇文章發表後,人們才知道深圳有這么一支部隊,竟然吃了那么多苦。對這篇文章,贊成的、反對的、驚訝的、好奇的,都有。當然,戰友們一片叫好。他們感謝我為戰友們說話,呼籲政府和社會關心這支部隊;也為我敢這樣直言捏一把汗。
後來,很多喜歡這篇文章的讀者,多次建議將這篇報告文學再版發行,讓更多的人看到。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在該書中收入這篇文章是最好的機會了。通過這篇寫於27年前的文字,可以真實地看到當年深圳艱苦的創業史,看到當年這支部隊創業是多么地不容易。記住艱難歲月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會讓我們對實現明日的中國夢充滿信心。
下篇是部分戰友的簡單經歷。在完成兵種編委會布置的任務同時,我們深圳編輯組決定廣泛收集轉業深圳幹部戰士資料,編輯出版《深圳戰友名錄》,經過努力收集到的戰友資料多達1.4萬多人。雖然離“一個戰友都不能少”的目標相差一些距離,但是經過30年的人員變遷,做到這個程度已屬不易。《名錄》是送給戰友們的一份禮物。相信戰友們看到這本《名錄》,不但心中能湧現出最溫馨的回憶;而且子女們看過後能夠為父輩們為建設深圳立下的汗馬功勞而深感驕傲。在萬名《名錄》中我選擇了公務員局級以上幹部、部分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及這支部隊培養的一些文化人,將大家的簡歷資料編纂為本書下篇。資料是在個人提供基礎上整理的,主要由孫曉明、樊財聲等人細心編輯,我也做了一些文字修訂。選擇的人物都是深圳知名度頗高的名人,所以下篇順理成章起名為“名人”。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回憶激情燃燒的歲月,尊重實幹創造的歷史,思索如何保持不斷前進的動力。希望人們能夠記住深圳早期創業中人們做出的貢獻,弘揚極其珍貴的墾荒牛精神。“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中,開拓精神放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這無疑是最令人熱血沸騰的精神。只要能夠永遠記住和時時弘揚墾荒牛精神,深圳就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強調墾荒牛精神不但是為著我們不斷奮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激勵我們的後代記住父輩的艱辛,繼續做新一代的拓荒人。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幸福生活是辛勤勞動換來的。中國夢要靠繼續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在基建工程兵轉業深圳30年的日子裡將這本書獻給戰友和讀者們。
再次感謝支持幫助我的戰友們。

序言

在深圳市委大院的大門口,有一座大型雕塑——孺子牛。這個雕塑的作者是廣東著名雕塑家潘鶴。
來到深圳旅遊的人,多數都喜歡來看看這座出名的孺子牛。只見這頭牛,勾著頭,蹬著蹄,全身肌肉繃緊,血脈噴張,喘著粗氣,正在把一個巨大的千年樹根從地底里拉出來。站在銅牛面前,無人不對它真實、生動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震撼於銅牛身上蘊藏著的千鈞神力。
這座雕塑是原梁湘書記請潘鶴創作的。創作的意圖,也許它既表現出了深圳早期艱苦創業人們的群體形象,也是希望特區人能夠始終保持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吧。有了這種創業精神,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深圳才有可能真正建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
據說在對這座雕塑命名時,考慮有“墾荒牛”和“孺子牛”兩個名字。領導們選擇了“孺子牛”這個名字。揣測領導的意思,可能是更多地將銅牛比作深圳的幹部隊伍,希望能夠實現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境界吧。但是實際上這座銅牛的形象更像正在墾荒的蠻牛,因此老百姓都喜炊稱它為“墾荒牛”。
我更喜歡“墾荒牛”的名字。沒有墾荒,就沒有收穫。墾荒是辛苦的,也伴隨著喜悅,隨著收穫更有幸福和快樂。在深圳這塊創業熱土上,不光是早期的市領導和幹部隊伍艱苦創業,可以說所有的深圳人都是墾荒牛;沒有最早一批墾荒牛在這塊土地上拔樹根、挖石塊、開土地、建高樓,就沒有現在這座驚艷世界的現代化城市。
在深圳墾荒牛隊伍中,有一支隊伍特別值得一提。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裁軍百萬,撤銷了鐵道兵、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縮減了軍委工程兵。就在這一次大裁軍浪濤中,兩萬基建工程兵來到了深圳。這支部隊的到來讓深圳從此有了自己的建設施工隊伍。考慮到當時深圳(改市前的寶安縣)只有30多萬人口、特區內只有兩萬多居民的實際情況,就可以知道基建]二程兵兩萬人(連同家屬約有四五萬人之眾)來到深圳,會對深圳居民結構的改變和城市建設方面方面發揮了多么巨大、重要的作用。
基建工程兵兩萬人,是艱苦奮鬥的墾荒牛,是功勳卓著的創業人。他們面前是荊棘荒草地,身後是崛起的新城。正因為如此,在基建工程兵兩萬人集體轉業深圳30年的時候,寫了這本書;書名定為“深圳墾荒人”。
讓我們記住深圳早期激情燃燒的歲月;記住所有為建設深圳出過力、做出貢獻的人們;永遠記住艱苦創業的深圳精神。
作者於深圳
2013.8.2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