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居寺[河南省信陽市淨居寺]

淨居寺[河南省信陽市淨居寺]

淨居寺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晏河鄉楊帆街道往西3公里,淨居寺建寺歷史悠久,是中國八大佛教宗派中開宗立派最早的天台宗的發祥地、始祖庭。寺處“三蘇”環護之中,素有“九龍捧聖,四水歸池”之奇、十二景觀的幽妙。高僧慧思、智覬名冠禪宗,史稱二聖。蘇東坡、陳季常、黃庭堅鹹會於此,頌為三賢。寺前現有5株古柏,排列左右,挺拔而立,世傳為唐代和尚所栽。寺中尚存有明萬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歷史名人、學者游淨居寺所題詩賦碑刻30餘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宋蘇軾游淨居寺詩並敘”碑。

淨居寺簡介

歷史上,淨居寺不僅佛像眾多,藏經豐富,廟會非凡,還有“詩城樂地”之美名,馳名豫南。

淨居寺生態旅遊開發區景點很多,記載於縣誌的有“大蘇山”、“紫雲塔”、“翠燭峰”、“白蓮池”、“東坡讀書堂”、“功德井”等十二處,還有至今依然存在的“西山遠映”、“二門觀天”、“仙人洞”、“釣魚台”、“油鹽罐”等十二處,還有“碧海流光”,“綠浪白騖”、“翠帶纏腰”、“甜栗哈笑”、“北窪紅葉”等十餘處。此外,還有唐代栽植的“同根三異樹”,唐柏寶菊花等古木名卉。

淨居寺照片 淨居寺照片

淨居寺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 護單位。

歷史

淨居寺 淨居寺
淨居寺 淨居寺
淨居寺山門 淨居寺山門

淨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齊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來到光州(今光山縣)大蘇山結庵,開壇說法,“數年之間,歸從如市”。在長達14年之久的歲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華琉璃寶函,為僧眾宣講法華、般若二經,完成《法華安樂行》、《立誓願文》等著作。傳法之餘,還率徒躬耕蘇山,辟荒種茶,辟池種蓮,並在大蘇山山陽一處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蘇山慧思開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記其深山修持之願。這裡還流傳著山神點化慧思留此結庵的佳話。相傳慧思來到大蘇山時,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爛漫,萬木爭榮,只見四周群山環抱,群峰隆起,一峰獨尊,好一處人間勝境!正細心思量,忽見一白髮老者路過,問其姓,答曰“蘇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蘇山名,遂想起臨行前師父曾對他說:“遇三蘇則住”的話,於是決定在此結庵。再尋老者時,已無影無蹤,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點化慧思在大蘇山結庵傳法在當地已是老幼皆知的美談。 公元560年,釋智顗冒著戰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蘇山,師從慧思7年,苦心修習“法華三昧”,精研《法華經》,一日突然開悟,心思豁然開朗,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蘇開悟”。智顗在大蘇山學識精進,定慧雙修,創立了“三諦圓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系統的天台宗佛學理論,於公元567年受師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傳法,後於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國清寺,開宗立派,弘揚佛法,創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豐,佛著曾先後傳入朝鮮、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讚他為“中國的釋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師”,曾多次率團專程到淨居寺尋根探祖。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州人,在長安為孝和帝順,各大寺院綱維總務,薦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鑒真等從長安返回故鄉光州,為追念天台“二聖”(慧思、智顗),亦為報恩家鄉,在大蘇山建造了氣勢恢宏的寺院,始名淨居寺。道岸建寺時造塔于山頂,相傳塔頂有紫雲如華蓋,凝久而不散,望到祥雲有瑞兆,因而得名紫雲塔,現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顯示出“有招提之勢,佛聖之容,峰塔岩峨,宗風浩蕩”。

寺分三進兩院,一進天王殿,二進觀音殿,三進大雄寶殿,東、西兩院以寺廟中心線呈對稱分布,建築體系完整,風格古樸、典雅,鼎盛時期(唐、宋)僧超千人,房過千間,殿、堂、樓、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後因歷史原因三次毀於兵火,屢毀屢建。唐廣明庚子之亂(公元880年),寺毀於兵火。宋乾興(公元1022年)復建,真宗賜額“敕賜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毀,明初修葺。於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頒藏經於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釋慧門募修。

清聖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頒《欽賜大蘇小蘇重建記》碑記,淨居寺得到了保護。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釋廣慈於佛殿右舊址,辟禪堂五楹,漸復叢林之舊。民國期間(公元1930—1948年)因戰亂寺院及佛像遭嚴重毀壞。現存房屋80餘間,其中大雄寶殿5間保存完好,為明末建築。其餘廂房為民國時期所建,但破損嚴重。道岸圓寂後,其弟子鑒真以淨居寺為主要道場,在江淮一帶傳播南山律宗,後去揚州,並不畏艱險六渡東海到達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因此,淨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

據《中國寺廟與菩薩》一書載:按時間排序,淨居寺在我國主要佛寺中為第15位。正是由於淨居寺在我國思想文化史和哲學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國學大師季羨林、任繼愈,中國社科院名譽學部委員黃心川、楊曾文,武漢大學著名哲學家蕭父、唐明邦,著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孫昌武等或親來考察,撰文題字,或為淨居寺重建復興奔走呼籲。

大事紀要

道家著名羽士蘇耽到大蘇山修道煉丹,號紫氣仙人,傳說他忽一日於蘇仙石“化鶴升仙”。

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284—364年)曾棲隱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傳》中記載“郴人蘇耽於西漢文帝三年五月十五,從絕頂沉香石跨鶴升仙”。

南北朝

北齊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歷盡艱險到達大蘇山,結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蘇山摩崖刻石記之。不久修齊光寺,開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帶領徒眾在大蘇山辟荒種茶,辟池種蓮。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蘇山講《摩訶衍義》。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蘇山“唱告諸方”,發表《立誓願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部,並造琉璃寶函盛之。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顧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蘇山投慧思門下,慧思開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智顗的受戒律師慧曠,也到慧思門下求學。

北齊乾明至天統間:智顗受慧思真傳,常代師講法,智顗師事慧思,得傳“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蘇山的門下第子,智顗“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僧照“苦心禪定,最為第一”。

淨居寺 淨居寺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兵荒馬亂,慧思避難率第子僧照等40餘人去南嶽宣教。智顗承師慧思近8年,學有大成,遵師囑率徒眾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傳燈化物”,說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眾去南嶽後,留在大蘇山的僧人繼續開慧思道場。清人有詩云“選佛場開太建初”,是為此證。

神龍二年(706年):律宗大師道岸(光山人),從長安宮庭辭歸故鄉,在大蘇山原慧思結庵禪觀處,建造淨居寺,造淨居塔(紫雲塔)於大蘇山頂,率徒植龍柏、銀杏、花卉、靈草;鑒真師事道岸,隨之到江淮地區,以淨居寺為中心,傳教說法。自此,淨居寺為律宗寺院。從道岸受具足戒學律范的玄朗,學成後,被推為天台八祖。

天寶十二年(753年):禪宗南宗高僧神會貶逐弋陽郡(治所在光山),屢到淨居寺寄住。

大曆年間(7世紀六七十年代):“茶聖”陸羽(湖北天門人)遍訪產茶之地,足跡遍江淮,曾滯留大蘇山,寓住淨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結論。

有資料說:天寶十三年(754年),陸羽訪茶首歷淮南諸茶山。廣明元年(880年):淨居寺毀於兵火,佛像、文物損失殆盡。

乾興元年(1022年):重建淨居寺,真宗皇帝題名“敕賜梵天寺”。

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蘇軾謫黃州,途經光山,慕名遊覽大蘇山淨居寺,寫下了《游淨居寺詩並序》,此間還有詩《梅花二首(光山度嶺作)》,是為詩壇千古名唱。後又有“去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欲斷魂”、“春風嶺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句,前後詩出一事,成為詩壇膾炙人口的詩話故事。

元豐四年至六年:蘇軾在黃州任,常寓淨居寺“第以福鄉靈境,故往往寄嘯而逃禪焉”,選寺後山陽半腰一平地,建讀書堂。其第蘇轍,好友黃庭堅、佛印、道潛、陳季常相繼到蘇山造訪。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鎮,宋兵退據淨居寺。兵亂中淨居寺罹難,又一次毀於兵火。

至元四年(1338年):淨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飾門牆,不遜前人之志載:淨居寺“元季毀,明初修葺”。

正統初年(1436年):淨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飾門牆,不遜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榮、惠香重修淨居寺殿宇,不讓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淨居寺“新建祖師、伽藍二殿,方丈禪堂”。

萬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遊覽淨居寺,賦詩詠唱這座千年古剎。5年後,又刻石志其事。

萬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廖逢節,回故里淨居寺。名宦留蹤,鄉賢傳專聲。淨居寺改設十方火主(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萬曆四十二年(1628年):大蘇山當地鄉坤、百姓,重修讀書堂。志載淨居寺“崇禎末復毀”。

順治十七年(1660年):釋慧門修葺淨居寺,“鼎建前後大殿各五楹”及東西禪房20餘間。自此,淨居寺為曹洞正宗法門。

康熙元年(1662年):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

河南省光山淨居寺 河南省光山淨居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釋廣慈於佛殿右舊址辟房五楹(一列為一楹),漸復叢林之舊。

嘉慶間(1808年):大蘇山頂的紫雲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讀書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雲塔圮。

鹹豐元年(1851年)八月:紫雲塔重修告竣。

光緒七年(1881年):皇帝敕賜梵天寺合院大眾改換佛祖金身。淨居寺僧院茶園規模擴大,今存光緒、宣統間所植茶樹300多叢。

現代

1908年:大蘇山紫雲塔再圮。

1931年:現代名僧、佛學大師太虛、圓瑛先後到淨居寺講佛。太虛(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廈門、重慶等地創辦佛學院,培養僧才,並創辦《海潮音》佛學月刊。1925年率領佛教代表團出席在東京召開的“東亞佛學代表大會”並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歷游法、英、德、美,講演佛學,為華僧到歐美宣傳佛教之始。抗戰期間,率國際佛教代表團訪問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等地,爭取國際佛教徒對中國抗戰的同情。抗戰勝利後,在重慶組織“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被推為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太虛大師全集》等。圓瑛(1878—1953年),歷任寧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檳城極樂寺諸名剎住持,並從事講經說法,為佛教舊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國佛教會成立,被推為會長,蟬聯數屆。新中國於1953年成立中國佛教協會,被選為首任會長。著有《大乘起信論講義》、《圓瑛法匯》等。

1931年春夏:淨居寺屬光山蘇維埃區域,寺院、寺產、僧侶受到蘇維埃政府保護。

1938年春夏:國難當頭,淨居寺僧人騰出僧房,供“抗日軍人訓練班”使用,訓練班骨幹大部分系共產黨員,新中國成立後多為省廳級幹部。

1948年春:光羅縣愛國民主政府受淨居寺僧人禮納入寺臨時暫駐。

1954年:新中國成立後首次修葺淨居寺。

1962年: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提出要拜謁光山淨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勛視察淨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書記劉傑在信陽地委書記劉玉齋、光山縣委書記趙鳳羽的陪同下,視察淨居寺,指示保護好文物,甚贊蘇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門及信陽地區各縣文物工作者參觀、考察淨居寺古蹟文物。

1981年5月:著名詩人、北京市文聯副主席阮章競游大蘇山淨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淨居寺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師足跡探訪之旅訪中團一行13人謁拜大蘇山。

1989年5月1日:全國著名茶葉專家、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系主任林鶴松為淨居寺“蘇山茗芽”題詞:“蘇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國著名評茶專家、安徽農大教授陳慧春題詞:“蘇山茗芽,形美質優”。河南省農業廳茶葉專家錢遠昭的題詞為“蘇山茗芽形美色翠綠,味醇香氣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師足跡”電視片攝製組到光山大蘇山淨居寺採訪拍攝。題詠:九龍捧聖有高僧,千五佛光沐東瀛。

1997年: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開放淨居寺佛教活動場所及佛事活動。

1998年1月:大韓民國慶尚此道駐河南省國際交流員吳承憲先生,在省政府外事辦處長金宏卿和鄭州大學外事辦原主任黃開傳陪同下,專程參觀考察大蘇山淨居寺,為韓國天台宗信眾尋根作調查。

1999年8月:日本旅遊觀光團,以板本廣博為團長一行9人參觀淨居寺。

2000年春:光山縣農業局淨居寺茶場、光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重建的蘇東坡讀書堂竣工落成,並對遊人開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武漢大學宗教學系、光山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光山淨居寺與天台宗學術研討會”在光山縣城召開。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聖常回鄉捐資助教,其間遊覽了淨居寺,題詞贊曰“花香飄淨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國著名茶葉專家、中國名茶評選委員、專家組組長於傑參觀大蘇山淨居寺,並親筆題詞:“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著名學者黃心川、楊曾文、麻天祥主編的《光山淨居寺與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聯席會議決定開發淨居寺生態和文化旅遊。河南藍天集團於7月份投資100萬元修通淨居寺旅遊主幹道,並於當年10月份開始在淨居寺周邊投資興建萬畝生態茶園。

2002年7月20日:國學大師、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親筆為即將重建的“紫雲塔”題字,武漢大學麻天祥教授親筆撰寫《重建紫雲塔題記》。

2003年3月: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上將親筆為大蘇山淨居寺茶場生產的信陽毛尖題名“淨居毛峰”。

2014年4月:開始對毀損房屋進行大修、重建。

蘇東坡

淨居寺 淨居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大宋王朝發生了一起著名的“文字獄”,那就是“烏台詩案”,案件的主角就是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致禍的原因,罪名是“莫須有”。

當時正逢北宋政治混亂,新舊兩黨鬥爭激烈的時候,作為保守派的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觸犯改革派的利益,所以他們就找了一個藉口,將他下獄;最後雖僥倖保住性命,但被發配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正月,蘇東坡一行離開汴梁。

淨居寺位於光山縣西南約20公里處,坐落在大蘇山南,小蘇山北,又稱梵天寺,是中國的佛教聖地,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淨居寺系南北朝北齊文宣帝天寶年間(550-560)由名僧慧思和尚結庵,唐中宗神龍時(705-707)由道岸禪師建寺,始名“淨居寺”,後毀於兵火,幾經修復,矗立至今。公元1022年,宋真宗賜名“梵天寺”。在它鼎盛時期,僧超一千,房過千間,香火綿綿。

蘇東坡在此地寫出了著名的《游淨居寺詩並敘》:

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寶中,僧慧思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後僧智覬見思於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於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於兵火,至乾興中,乃復而賜名曰“梵天”雲。

十載游名山,自製山中衣。

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夫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

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淚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淨居寺 淨居寺

後人將他的詩文刻在石碑上,成了很重要的歷史文物了。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當時的心情已趨於平靜,“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淨居寺已成了蘇東坡的靈魂家園,“回首吾家山,歲晚將歸焉。”“吾家山”,蘇東坡已經將那裡當成了自己的家或者歸宿了。

蘇東坡達到黃州後,還念念不忘淨居寺,先後幾次回到淨居寺,在那裡流連山色,談佛論經,讀書閱讀,低吟淺唱。後來,人們把他在淨居寺時讀書的草廬闢為“東坡讀書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