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地坑莊子

百科名片

它作為古代穴居方式的遺存,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有著較高的歷史學、建築學、地質學和社會學價值,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一度是我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在平原地帶,無山崖的情況下,於平地開一大方坑,占地3分左右,一般三面開窯,一面開一斜上巷道,成為上下出入之路,俗稱洞子。在古代甚至現代,雖然在建築過程中沒有建築師,但這種建築非常科學。為了防止下雨時,水灌入窯洞,在地坑院中間都挖有1個或2個滲坑,一般有七八米深,井口直徑一米左右,底層鋪有50公分厚的爐渣,供存滲雨水之用。為了防止地坑院四周的積水流入院內,四周都砌有攔馬牆,攔馬牆的另一個作用是防止有兒童掉入地坑院內。為了防止雨水滲漏,窯頂還要在雨天后碾壓平整,同時村民們還可當作打穀曬糧的“場”。舊時,這種莊子多為原區農家建造,費工費地,易遭水災。但是,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現代磚混房屋的影響,使用這種傳統居住方式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地坑院被閒置、廢棄,數量越來越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好地坑院這一獨特的民間建築和歷史文化遺蹟,經平涼組織專家對地坑民宅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和評審,決定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申報項目。目前,平涼文化部門正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制定地坑民宅保護規劃,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立保護檔案,進行重點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