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書畫-百年輝煌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經濟形態

海派書畫-百年輝煌背後的人文精神和經濟形態

本書以上海開埠後租界興起、中西交匯、開放多元這個特定的歷史為背景;從商貿繁榮、市場運作、金融發達這個經濟結構形態上對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方式與經濟形態進行了綜合評析。內容包括海派書畫的崛起與發展、第一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方式和經濟形態、海派書畫收藏與海派書畫創作的對應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有時就像一個萬花筒,有些偶然的、並不經意為之的因素出現,往往會導致一種巨大而富有轉機的嬗變。海派書畫藝苑在清末民初之際,與陳寶琛、沈曾植、張謇、陳三立、朱祖謀、康有為、曾熙、李瑞清、張元濟等這批從宮殿官場上退下的高官、名臣、大吏不期而遇,而改朝換代的時代洪流又挾帶著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匯入了這個新崛起的藝術流派。於是,歷史為海派書畫提供了一種高端發展的契機和創造輝煌的平台。這批士大夫中的絕大多數人稟性正直而為人友善,清剛自律而政聲良好,頗得時譽。只是他們懷著“一士不事二朝”的古訓和“忠君不二”的舊傳。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中的大師,名流中的名流”,因而不僅在筆墨創作、風格打造、流派傳承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為日後培養了像張大幹、劉海粟、徐悲鴻等一大批亦是大師級的書畫家。

作者簡介

王琪森,1954年5月4日生,上海市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播綜藝部主任編輯。1978年開始發表評論、小說、散文等。曾赴日本、新加坡舉辦個人藝展及講學。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通史》,繫上海成人高校教材、小說集《上海六記》、藝術評論集《海上翰墨雅韻》等。在《上海文學》、《小說界》、《社會科學》、《萌芽》、《文匯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青年報》等發表評論、小說、散文、隨筆100多萬字。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總序李倫新

引言:一個滯後、一個遺憾,一個舊結、一個公案

第一章海派書畫的崛起與發展

第一節歷史背景:海派文化藝術圈的形成

第二節藝術背景:海派藝術的求變創新

第三節經濟背景:海派書畫的市場運作與推介

第二章第一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方式和經濟形態

第一節早期海派書畫家的創作狀況及生存條件

第二節趙之謙的變通精神與創新意識

第三節任伯年的典範意義與建樹作用

第四節清末海派書畫家的經濟形態

第五節關於任伯年的死後蕭條考

第三章第二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方式與經濟形態

第一節吳昌碩書畫篆刻全方位的突破

第二節海派藝術時空中的吳昌碩及其領袖效應

第三節王一亭的從藝經歷及商賈意識

第四節王一亭的書畫創作與獨特貢獻

第五節士大夫群體在辛亥年後的華麗轉身

第六節海派書畫潤格飆升的社會經濟成因

第七節第二代海派書畫家的潤格收入及經濟結構

第四章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方式與經濟形態

第一節大海派文化藝術圈全盛期下的海派書畫發展綜述

第二節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的從藝特徵和中西交融

第三節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的群體構成及創作狀況

第四節劉海粟、徐悲鴻、張大幹、潘天壽的藝術地位及歷史影響

第五節第三代海派書畫家的經濟形態

第五章海派書畫收藏與海派書畫創作的對應

第一節海派書畫收藏三次高潮的興起

第二節海派書畫收藏的五大名家

第三節海派書畫收藏的歷史淵源和群體構成

第四節海派書畫收藏為創作提供了藝術資源與筆墨參照

第五節海派書畫創作為收藏曆練了獨到的鑑定目光和考辨感晤

第六章海派書畫藝術教育溯源

第一節篳路藍縷的上海美專

第二節規範嚴謹的上海新華藝專

第三節培養女子藝術人才的中華女子美術學校

第四節其他各類藝校

論文匯選

展事形態·筆墨語境·覺悟參照

對上海當代書法篆刻創作的述評及思考

老城隍廟豫園的樓匾楹聯

董其昌南北宗新論及新考

跋鄭家堯

後記曾經滄海般的惶恐與興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