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浮標

海嘯浮標海嘯預警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套更廣泛海嘯預警體系的組成部分,用以監測海平面不尋常上升和預警海嘯。

簡介

海嘯浮標海嘯預警系統的一部分,是一套更廣泛海嘯預警體系的組成部分,用以監測海平面不尋常上升和預警海嘯。

原理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而接收到地震波後人類發布信息的電磁波速度更快。

在太平洋,典型的水深大約是4000m,所以海嘯的傳播速度大約是200ms-1或700km/hr。由於波浪的能量損失與它的波長成反比,高速度及遠距離運行的海嘯所損失的能量非常有限。

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 km/s,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決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km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鐘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海嘯20多個小時後才到達日本海岸。

現狀

國際

目前,承擔太平洋沿岸國家海嘯警報發布的主要是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它於1966年在IOC(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促請下建立於美國夏威夷。其後,又相繼建立若干區域或國家的海嘯警報中心,如夏威夷海嘯警報中心、阿拉斯加和西海岸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等。

由上述這些警報中心構成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主要任務是收集和傳遞發生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嘯情報,必要時通過國家廣播網和電視台向公眾發布海嘯警報。目前各國參加太平洋海嘯警報網的驗潮站有53個,地震台51個,承擔整個太平洋的海底地震和海嘯監測業務。

國內

我國於1983年正式成為國際海嘯協調組的成員國,此後國家海洋局開始了我國海嘯的預警業務。國際上,海嘯檢測的主要手段是岸邊、島嶼潮位站,壓力式海嘯監測浮標,GPS海嘯監測浮標和衛星,後三種方式目前我國還都不具備,僅有潮位站一種監測手段,這給及時、準確、有效的海嘯預警帶來很大困難。

目前,美國的預警時間為20分鐘,日本則是將全國分為66個海嘯預報區,在地震發生後,日本國家氣象廳在3分鐘內要報出地震強度,大約5分鐘要做出海嘯預報。而我國的海嘯預警系統在快速回響、準確預警上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目前能夠實現越洋海嘯30分鐘預警、區域海嘯20分鐘預警、局地海嘯15分鐘預警。

最新

日前,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成功布放海嘯浮標,可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至少兩小時預警時間。整個布放作業過程順利。這一海嘯浮標布放在南海中北部的HX2站位,屬重新布放。據悉,此前我國曾於2011年成功布放過海嘯浮標,因故遭到毀壞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