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聚奎塔

海南聚奎塔

走進聚奎塔,古塔門口對著東北方向,也就是塔洋鎮政府所在地的位置。 聚奎塔結構聚奎塔共七層,七層各築一個真假拱門,塔門額上鑲有“聚奎塔”石匾。 登雁塔,聯標題。

景區概況

位於瓊海市塔洋鎮西南約500米處,在高低參差的椰冠叢中,聚奎塔巍然聳立,直指蒼穹。它是海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聚奎塔位於瓊海市塔洋鎮西南約500米,距離瓊海到文昌的公路不到20米,矗立在田洋之上,塔洋鎮,一塔一洋,因此而得名。走進聚奎塔,古塔門口對著東北方向,也就是塔洋鎮政府所在地的位置。

盧章與聚奎塔

據《瓊東縣誌》記載,聚奎塔為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瓊東知縣盧章興建,屬於風水塔。據傳在建塔期間的一個夜晚,盧章夢見青衣人站在塔頂念道:“奎塔插天連甲第”,夢醒後便給塔命名為“聚奎塔”。

古井與碑文

走進聚奎塔細品,聚奎塔是一座八角形、七層、高21米的空筒樓閣式磚塔。該塔歷經四百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保存完好,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欽佩古人的聰明才智。
聚奎塔最使人迷戀的是它那每個角處用磚雕刻的斗拱。閻根齊介紹,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特有的發明創造,不僅構造複雜,而且構思巧妙,由斗、拱、昂、枋四大構件組成,在商周時期已有雛形,以後的形制越來越複雜,並在色彩上刻意美化加工,被賦予了意識形態上的許多含義,而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區分身份的象徵。聚奎塔的底層雖然有五層石條平鋪,上面有磚壘砌,已不需要用它承重,但由於它有太多的高貴的寓意,哪怕是僅僅作為一種裝飾,人們也要刻在檐角的顯眼處,其用意不言而喻。
聚奎塔的前面不遠處就是一口古井,有多少年的歷史沒有人能夠說清。可是,塔的北側立有一通由明代定安縣人、時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弘誨撰寫的《會同新城記》碑文,由於年代久遠,碑文上的字已經模糊不清,光憑肉眼無法辨別。

經數次颱風安然無恙

在海南,眾多古塔一般都建在山上、嶺上或小高地之上,但為什麼聚奎塔建在田洋之中呢?
離聚奎塔東北半里便是會同縣治,現為瓊海市塔洋鎮政府所在地。據記載,會同縣治,“自元至正間徙建端山,明朝洪武歷弘治未有城池”,嘉靖二十九年(1550)始築土城,隆慶六年(1572)毀後再建磚石城,周380丈有奇,高1丈5尺,辟東、西、南、北門,各建有門樓。全城有“一衙一殿七大廟”的古式建築物:一衙為官衙,—殿為聖殿,七大廟為皇帝廟、孔子廟、娘婆廟、忠孝廟、忠義廟、盂蘭廟、東門廟。民國初期城牆俱毀,惟存東、西城門樓。新中國成立後,瓊東縣縣治遷往加積鎮,原古城便成為塔洋鎮政府所在地。1973年秋,強颱風襲擊舊縣城,該城商店屋宇幾乎夷為平地,但一些古街道舊房子至今仍在。
聚奎塔之所以沒有建於山嶺之上,因為當年塔洋為會同縣城所在地,聚奎塔為縣城的風水塔,塔洋周邊又沒有山嶺,所以當初風水塔選擇了與縣城較近的田洋建造,沒有矗立在高地之上,藏於田洋之中,在海南數次的颱風之中,都安然無恙,也許這是聚奎塔保留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聚奎塔用瓊海本地燒制的青磚,糯米米漿加石灰作為粘合劑,再加之獨特的設計和建築技術,使得其在風雨之中矗立了四百多年。

聚奎塔結構

聚奎塔共七層,七層各築一個真假拱門,塔門額上鑲有“聚奎塔”石匾。塔身中空,有盤旋磚梯直通塔頂,塔頂覆盆上橫放一木,攀援上去便可放眼遠眺,四周美景盡收眼底。
而據史料記載,聚奎塔前曾有觀音堂和文昌閣,左有三教堂。《乾隆會同縣誌》收有王宏誨的《聚奎塔銘》:“塔巍巍,星聚奎。來東海,鎮南陲。起丁位,曜禽儀。障回瀾,奠坤輿。端趙合,積善貽。永安宅,太平基。誰其主?尹者廬。誰為輔?師者池。邑人忻,髦士宜。鳩郡工,集眾貲。成不日,與天垂。始卜築,夢朱衣,陟其顛,名霄維。顯祥符,欲在斯。後有作,今其期。登雁塔,聯標題。萬曆乙巳十月朔。”從行文中約略可見當年之風韻。

塔內看點

邵武聚奎塔內容
亦稱奎光塔、,位於邵武和平鎮東南1公里的天符山,始建於明末。塔平面呈六角形,塔體為磚木石混結構,5層,通高20餘米,各層均置一券頂門,朝向各異。門楣均鑲有黑硯石門額題刻,其餘各面置券頂龕,龕內有深浮雕、佛像,龕頂磚檐花草圖案。塔身腰檐以石板平鋪,出檐2米。塔內砌石磴為梯,螺旋而上直達塔頂。樓板為木質。今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題辭高塔
袁崇煥題寫“聚奎塔”塔額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處理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誌,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旅遊小貼士

瓊海市屬於熱帶季風及海洋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24°C,年平均降雨量2072毫米,年平均日照2155小時,年平均輻射量為每平方118.99千卡,終年無霜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