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白沙黎族自治縣西漢屬儋耳郡至來縣,東漢屬合浦郡珠崖縣,從元朝到民國,白沙境地先後屬瓊山、定安、儋縣、臨高、昌感等縣。1935春,陳漢光在“撫黎計畫”中擬在五指山黎區建立五個縣。四月,廣東省政府民政廳正式批准設定三縣:樂東、保亭、白沙。白沙縣是將儋州、昌江、感恩、定安、崖縣部分黎區及瓊中縣飛地—水尾營等劃設的。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儋州有薄沙巡司”,因清康熙二十八年曾設“薄沙營”作為軍事據點屯兵戍守而得名,之後,“薄沙”演變為“白沙”。1958年11月併入樂東縣,1961年恢復,1987年成立白沙黎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
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地處東經109°44′ 、北緯19°23′,座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東鄰瓊中、南接樂東、西連昌江、北抵儋州,總面積為2117.73 平方公里。全縣地形為東南高,西北低,由山地、丘陵和部分平原構成,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山地占73.1%、丘陵占19.1%、平原占7.7%。全縣大小山峰有44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處 ,南部鸚歌嶺1812米,是全縣最高峰,也是海南省第二高峰。全縣大小河流30條,水能蘊藏量達3.84萬千瓦,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源頭均發源此地。
行政區劃和人口民族
白沙為少數民族自治縣,共有11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431個自然村。縣域內有3個國營農場、2個地方農場。全縣總人口19.6萬人(其中農墾5.9萬人),主要民族有黎族和漢族,其中黎族人口占58.6%、漢族占38.2%、苗族占1%、壯族占1.5%、其他占0.7%,主要語言為黎語、海南語、苗話、國語、儋州話。
白沙縣政府所在地為牙叉鎮,距海口255公里,距三亞172公里。
氣候條件
白沙黎族自治縣屬熱帶季風性氣候,日照長,光熱充足,具有熱帶山區氣候特徵。全年日照2056小時,常年月平均氣溫22.7℃,年平均降雨量為1896.1毫米。由於境內地形複雜,東南部多雨,西北部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5%,11月份至翌年4月為旱季,雨量僅占全年雨量的15%,乾、濕季節明顯。
經濟
白沙黎族自治縣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加工業、林業、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主要經濟作物:橡膠、木薯、甘蔗、竹子、綠茶;地方特色工業:製糖、橡膠加工、茶類(綠茶、薑茶等)加工。
交通
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交通以公路為主,海南環線高速、225國道、西環鐵路在縣西北穿過,310、315國道縱橫境內是縣內主要道路,另乘水上交通可通儋州的南豐。
特產資源
白沙是海南野生動植物王國。珍惜動物種類繁多,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動物有:坡鹿、黑冠長臂猿、雲豹、小爪水獺、山鷓鴣、隼游等6種;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穿山甲、巨松鼠、水獺、大靈貓、水鹿、白鷳、孔雀雉、山瑞、蟒蛇等12種;藥用動物有:海南熊、坡鹿、金錢龜等。熱帶森林植物豐富,主要珍貴木材有:花梨、母生、子京、坡壘、石梓、青梅、油丹、綠楠、陸均松、烏墨等;藥用植物有:海南榧粗、見血封喉、青天葵、益智、杜仲、沉香、降香、丁香、檳榔等。
礦產資源儲量豐富,主要有:硫銻鋁、錫礦、石灰石、鋅、鐵、鉬、獨居石、矽石、剛玉等。
旅遊資源
白沙旅遊資源獨具特點,主要旅遊資源有:邦溪坡鹿、阜喜溫泉、白沙冷泉、紅坎瀑布、南開石壁、白沙隕石坑、江排水域、南渡江源、向民蝙蝠洞、印妹遺址、什才遺址、新村新石器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