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長達9個半小時、以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為背景的紀錄片,是導演克勞德·朗茲曼花費11年拍攝而成的。導演尋訪當年事件的發生地,訪問當年大屠殺的經歷者,這其中除了有倖存的猶太人,還有當時的納粹分子。影片的敘述從當今波蘭以北50英里、臨近納雷夫河的海烏姆諾開始。這個地區過去曾集居著眾多猶太人,海烏姆諾是波蘭第一個使用毒氣滅絕猶太人的地方,在那裡有四千萬猶太人慘遭滅絕,僅有兩個人倖存下來,他們是普希萊布尼克和斯雷,西蒙更是最後階段的倖存者,當時的他只有13歲半。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Himself | 克勞德·朗茲曼 |
Himself | Simon Srebnik |
Himself | Michael Podchlebnik |
Himself | Motke Zaidl |
Herself | Hanna Zaidl |
Herself | Jan Piwonski |
Himself | Itzhak Dugin |
Himself | Richard Glazer |
Herself | Paula Biren |
Herself | Pana Pietyra |
Himself | Pan Filipowicz |
Himself | Pan Falborski |
Himself | Abraham Bomba |
Himself | Czeslaw Borowi |
Himself | Henrik Gawkowski |
Himself | Rudolf Vrba |
Herself | Inge Deutschhkron |
Himself | Franz Suchmoel |
Himself | Filip Müller |
Himself | Joseph Oberhauser |
Himself | Anton Spiess |
Himself | Raul Hilberg |
Himself | Franz Schaliing |
Herself | Martha Michelsohn |
Himself | Moshe Mordo |
Himself | Armando Aaron |
Himself | Walter Stier |
Herself | Ruth Elias |
Himself | Jan Karski |
Himself | Franz Grassler |
Herself | Gertude Schneider |
Himself | Itzhak Zuckermann |
Himself | Simha Rotem |
職員表
導演 | 克勞德·朗茲曼 |
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年份 | 獲獎屆次 | 獎項名稱 | 獎項類型 | 獲獎對象 | 是否獲獎 |
1986 | 第36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特別提及 | 克勞德·朗茲曼 | 獲獎 |
卡里加里電影獎 | 克勞德·朗茲曼 | ||||
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 | 克勞德·朗茲曼 | ||||
1987 | 第40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佛拉哈迪紀錄片獎 | 克勞德·朗茲曼 | 獲獎 |
弗拉哈迪紀錄片獎 | 克勞德·朗茲曼 | ||||
1986 | 第11屆 | 法國凱撒獎 | 榮譽凱撒獎 | 克勞德·朗茲曼 | 獲獎 |
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該片中克勞德·朗茲曼對一些前納粹成員(只暴露聲音)、集中營的倖存者、證人進行了大量的採訪,將納粹血腥殘忍的暴行一一展現。許多採訪資料都非常珍貴難得,導演採用了許多靜態的長鏡頭和空鏡頭來描述和表現當時集中營的情形,沒有任何畫外音或其他煽情手法,真實得讓人如同身陷集中營屠場實地。該片除了反映歷史,還有警世作用。
該片拍攝了300多個小時的原始素材,沒有採用任何歷史資料片、照片或歷史檔案,只是對許多當事人、旁觀者和附近居民進行採訪,通過不同的敘述和回憶中還原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