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

《浣溪沙·欲問江梅瘦幾分》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從江梅寫起,道出女子的愁緒和孤獨。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結句用典,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全詞語言表達含蓄婉轉,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浣溪沙

欲問江梅瘦幾分 ,只看愁損翠羅裙 。麝篝衾冷惜余熏 。

可耐暮寒長倚竹 ,便教春好不開門 。枇杷花底校書人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後三句,兩平韻。

②江梅:野梅。此處以江梅喻離去的侍妾沈宛。

③愁損:因愁情而使人消瘦。翠羅裙:此處代指女子。

④麝篝(shè gōu):燃燒麝香的熏籠。余熏(xūn):麝香燃後的餘熱。

⑤可耐:可奈,無可奈何。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⑥便教:即便是,縱然是。

⑦“枇杷”句:原指唐蜀妓薛濤,後為妓女之雅稱。唐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 “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里閉門居。”後因稱妓女所居為“枇杷門巷”。這裡借指花下讀書之人。校(jiào):校訂、校勘,此處為研讀之意。

白話譯文

她像江梅一樣清秀雅麗,想知道她近來消瘦了幾分,只需看她的翠羅裙寬鬆了多少。麝香已經在熏籠里燃盡,被子漸漸擋不住風寒,那一點餘溫最讓人憐惜不過。

她在寒冷的暮色中久久地倚靠著修竹,縱然春光無限,她也懶得走出門外,只在枇杷花下,靜靜的寫詩填詞而已。

創作背景

盧氏逝世後,友顧貞觀目睹納蘭的影只形單,從而帶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不遠萬里來見納蘭,二人一見如故,並盟誓次年聯姻。然而他們的金石之盟卻遭到了素來疼愛納蘭的明珠所阻,琴瑟相和不足半年,沈宛就悽然返回江南。而納蘭自是深陷入思念之中,江梅再度盛開時,納蘭便又想起宛妹,故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從江梅寫起,大概是“花稍小而疏瘦有韻”的梅花總讓詞人不由想起他的那位宛妹。不然詞人就不會感慨江邊的梅樹瘦消幾分,只要看看她的腰肢如何清瘦便知曉。顯然, “欲問”兩句用了互喻的手法,以梅喻人,又以人喻梅,看是梅瘦幾分,實際上是人比梅瘦。而人的瘦,不是因為發育不良,而是因為“愁”。為什麼愁,下一句交代得更加巧妙,“麝篝衾冷惜余熏”。“麝篝衾冷惜余熏”順暢的語序應該是“衾冷麝篝惜余熏”,轉而寫室內環境。麝香的熏籠在獨自燃燒,被子因無人擁蓋而變得寒冷,而那麝香燃後的餘熱總讓人心生憐惜。此處“惜”字既是寫薰香,也是寫女主人公追懷往事的心緒,既是惜香,也是惜人,寫出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愁極無聊,寂寞無緒。

下片開始描寫女子愁極無聊,索寞無緒的情態。開頭兩句對仗,是浣溪沙這個詞牌的精華部分,容若這裡寫的是“可耐暮寒長倚竹,便教春好不開門”,這是描寫女主角的生活:天晚了,冷了,倚著竹子,就算春光好天氣也不把房門打開。而春光明媚也不開門則說明了至少兩種可能性:一是她心裡不痛快,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二是她心裡想著某個遙遠的情郎,因為得不到愛情的慰藉,便對撩動的春光也無動於衷了。這女子到底是什麼人,末句給出了答案:“枇杷花底校書人”,這人當指沈宛,站在枇杷樹下,無限悵惘。“枇杷”音同“琵琶”,而琵琶在古詩詞里是哀怨的象徵,不禁讓人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簡潔、平易而幽婉杳渺,婉轉曲折地將一種今古之悲輕輕道出,方寸感傷油然而生。

詞的上下片的前二句都是折進的手法,婉轉含蓄地刻畫其形影情態。“欲問”、“只看”, “可耐”、“便教”等連線之語起到了翻轉層進的作用。如此涉筆就更突出了形象的瘦損,愁情的深濃。語言表達含蓄婉轉,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詞首二句以梅喻人,含蓄地道出她的愁情和思念。下片進一步寫即使在春光大好之際她依然孤獨地等待,無心賞春,進一步說明她的思念之深。”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