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鎮-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鎮
大洋鎮人民政府大洋鎮位於建德市東南部,蘭江下游,東與三都鎮接壤,西、南與蘭谿市交界,北與梅城鎮、下涯鎮為鄰。行政區域面積233.15平方公里。轄3個居委會,38個行政村,現有人口3.47萬人,200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12‰。2004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830.23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57元。
民國《建德縣誌》載:“蓋匯上流諸港之水鍾於斯,其勢浩瀚,故稱大洋。”民國22年(1933)建大洋鎮,1958年設大洋公社,1983年11月撤社置大洋鄉,1985年改置大洋鎮。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2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家,針織、工藝品、服裝等家庭來料加工企業54家。200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7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5996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62億元,工業經濟全市排位第六。技改項目總投入達到6362萬元,外貿出口交貨值達到2.03億元。工業功能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32萬元,新增入區企業6家。
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52億元,農業總產值1.79億元,大田結構調整面積達到11012畝,造林面積達744畝,生態公益林建設規模達15.93萬畝。全鎮基本形成了以柑桔、蠶桑、楊梅、枇杷、茶葉、花卉苗木、水產養殖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七大主導產業年產值達到5755萬元。三河枇杷2000年獲杭州市優質農產品銀獎,枇杷基地規模167公頃,年產量25萬公斤。在章家村建有一座大型枇杷產地交易市場,日交易量達5噸。向陽東魁楊梅已註冊“嚴州”商標,並在2000年杭州市農產品展銷會上被評為銀質獎。三河枇杷與向陽楊梅已城為市著名農產品品牌。
大洋“中心”集鎮按照鎮區、工業功能區統一規劃,同步建設的原則,功能區框架進一步拉大,建成區已達0.3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新化化工、大洋化工為主體的化工區塊,以針織、五金為主體的輕工區塊和以商住為主體的商貿區塊三大功能區塊。同時,麻車過境公路和高垣溪綜合治理工程、三河內外湖開發等工程的建設為集鎮的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大洋全力推進康莊工程建設項目,鄉村道路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集鎮衛生設施基本配齊,建成無動力厭氧池4座,三格式化糞池260餘座,農村居住環境暢潔綠美。
全鎮現有中國小校5所,幼稚園3所, 2004年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強鎮的驗收。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逐步提高,2004年達到61%。嚴格實行計畫生育政策。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文明村、文明崗位、文明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2004年新增文明家庭650戶,有線電視用戶累計達到5948戶。大洋鎮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鎮;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全鎮38個行政村都實行了村級會計代理制。
大洋鎮-浙江省縉雲縣大洋鎮
大洋鎮大洋鎮位於縉雲縣的東南部。鎮政府駐地前村,在縣城東南39公里。鎮以境內有“大洋山”而得名。東與仙居縣和永嘉縣毗連,西南與青田縣交界,西與石筧鄉相鄰,北與大源鎮、胡源鄉、方溪鄉接壤。面積150平方公里,5134戶,16283人(其中非農業313戶,380人),分設27個村民委員會。2008年2月,撤消南溪鄉、木栗鄉建制,行政區域調整後,將其行政區域與原大洋鎮合併成立新的大洋鎮。
地形以中山為主,地勢為全縣最高,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群山綿延,奇峰迭起,澗谷幽深。其中大洋山主峰1500.6米,為括蒼山脈最高峰。鎮政府駐地前村為地勢平緩的盆地。氣候溫涼,夏季可為避暑勝地。境內有庫容1520萬立方米的大洋水庫,有裝機600千瓦的盤溪一級電站。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仙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景點有大洋山日出(雲海)、高山明珠——大洋水庫、風動岩、寨背、靈宵岩、雙蛇洞、仙人頭、烏龜趕海、洞罐岩和西殿等。
大洋山為盤溪、永安溪及周圍山澗發源地,分屬歐江、靈江和楠溪江水系。降水量充沛,水資源為全縣最豐富,雖然水利設施不全,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仍能為林木和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年平均氣溫13.5°C ,無霜期20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89毫米。森林資源豐富,植被種類繁多,自然植被完整,面積大,珍稀樹種分布集中。山多地少。礦產以花崗岩貯量較大。五(雲)塔(下)公路經駐地前村於境內斜貫。
全鎮有耕地11467.68畝,其中水田6015.78畝,主要種植高山蔬菜、馬鈴薯、水稻等,林地209023畝,主要以松杉樹為主,次為厚朴杜仲等木本藥材,以及杉木、毛竹。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703.9萬元。發展高山蔬菜8000畝(其中茭白5000多畝),實現產值500萬元,夏菇300萬袋,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高山花卉400畝(盆花占40%,種球複種占25%,蘭花占35%),實現產值500萬元。現已形成幾大基地,高山蔬菜基地8000畝,夏菇基地300萬袋,高山花卉基地450畝,板栗基地1500畝,杉木基地3800畝,有機茶葉基地300畝,木本藥材(厚朴、杜仲為主)基地8000畝。
大洋鎮堅持“生態立鎮、綠色興鎮、旅遊強鎮”發展戰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鎮內有九年制大洋學校一所,國小兩所,大洋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吸引了鎮外、縣外廣大學子前來求學。
大洋鎮-福建省永泰縣大洋鎮
大洋名山室大洋鎮位於永泰縣西部,全鎮土地面積109.1平方公里,有18個行政村,75個自然村,295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4521人,總戶數8081戶,耕地面積21836畝,人均0.63畝,山地面積163079畝,人均4.8畝。因轄區內有盤谷洋、陳乾洋、金盤洋三塊小平原緊緊相連,故稱之為大洋。宋時稱中和鄉高蓋里,元時分屬二十、二十一都,明清做為高蓋里,民國初屬西區,民國25年為五區,27年為大洋鄉。建國後,為五區、大洋區,1958年成立大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92年撤鄉改鎮。
高蓋山風景區位於該鎮境內。建築業是該鎮支柱產業,全國多個省份都有分公司。農業逐漸向特色化發展,建立蔬菜基地,引進西紅柿、荷蘭豆、甜瓜、黃花梨、青花梨、頤紅水蜜桃、銀杏等優產農業項目,反季節蔬菜規模不斷擴大;山羊、棘胸蛙、荷蘭兔、雉雞等特色養殖正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項目。
交通狀況
該鎮為永泰縣西部的交通樞杻,東洋、下拔鄉必經之道,可通同安、盤谷。全鎮實現村村通水泥路,與城關距離32公里,實現柏油路化,交通便捷。
歷史人文
大洋鎮人文薈萃,特別是明代以來出了一批進士、舉人、貢生,基本上都集中在麟陽。崇禎年間進士鄢延海,任登封知縣;明代貢生鄢茂材,任興國州州判;清代更是迭出舉人:鄢光春、鄢必興、鄢士元、鄢步雲、鄢春元、鄢韶成、鄢文超、鄢蓍、鄢耀樞。明末有三位忠義之士可以一表,明末稟生鄢正幾與其弟正薊、正衡集聚力量反清復明,先後皆以身殉職,有《三愚合傳》曰:“青史不可沒,忠孝本吾心。”
大洋鎮建築景觀
境內棋桿村高蓋山海拔1189米,位於高山滿堂紅有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山室。始建於唐代(公元888年),至今仍保留宋時建築、明清雕像石刻,是閩中有名的道教聖地,清初這裡有白蓮教義士在此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該景點有正殿、左室、右室,均嵌在巨大的岩石底部,恰似名一山洞天,為永泰四大名勝之一。境內還有蒼霞的“盧公塔”、林陽村的“麟瑞塔”、“五顯宮”,建成年代久遠,造型奇特,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氣候與物產
全鎮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無霜期250天,平均年降水量1228毫米。全鎮共有耕地21836畝,占全縣耕地的8.95%。境內有豐富的泥煤、角礫熔岩(南園組地層中)、光年綠岩、石英石(埔頭村)等。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面積達10.7萬畝,木材總蓄積量19萬立方米,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紅豆杉、柳杉等。全鎮各類水果產量700多噸。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馬鈴薯等,有較大面積的無公害蔬菜。
基礎設施
境內有蓄水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4座(其中百萬立方米以上水庫2座),總蓄水量346萬立方米。實現農村電網改造,電力與全縣聯網,電力供應充足,電源穩定。村村通程控電話,移動、聯通、小靈通網覆蓋全鎮各村,鎮內王洋水庫庫量135萬方,源源不斷供應鎮區及沿路行政村生活用水。
大洋鎮經濟社會狀況
2006年底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6.3113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5.0113億元(工業總產值7455萬元),農業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02元,財政預算內收入95.72萬元。鎮重點抓好“竹業、水果、茶葉、食用菌、蔬菜”五大基地建設。
全鎮鄉鎮企業11家,私營企業8家,個體工商戶99個,個體運輸戶18個。大洋鎮非公有制經濟以建築業為主,經過建築體制股份制改革後,建築業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各地都有大洋建築工人的身影,全國數十個大中城市都有大洋建築業在異地紮根。全鎮輸出勞力近萬人,創產值億元以上。
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通過多渠道籌資方法,先後完成大展、蒼霞等10所國小教學樓和大洋文技校、大洋中心幼稚園綜合樓、永泰三中教師宿舍樓、十五中教學樓、宿舍樓等建設,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同時征地擴大中國小校面積近9000平方米。全鎮現有一所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完小16所,在校生8000多人,教師400多人。
鎮中心衛生院共有40多名醫務工作者,內設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牙科等五個專門科門診室。配備有X光機、胃鏡等一批重要的醫療設備和35張病床,村級衛生保健員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