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地震[9·17洪洞地震]

洪洞地震[9·17洪洞地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洪洞地震,指的是在1303年9月17日發生在洪洞的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6.3度,東經111.7度。烈度11度,死亡47.58萬人。這是迄今為止在全世界特大災難性地震中,死亡人數僅次於陝西華縣地震的占第二位的地震。

地方志記載

山西省汾河流域是一個多地震的區域,是華北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汾河流域在歷史上是一個文化經濟發達地區,一些重大的地震當地各城鄉都有詳略不一的文字記錄。1303年9月17日台北時間傍晚8點左右(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時),晉南廣大城鄉忽然大風驟起,聲如巨雷,山搖地動,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記,這就是歷史上記載較為詳細的洪洞趙城附近的8級大地震。破壞區北到太原、忻定,南達運城及河南、陝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山西、陝西、河南三省有51個府州縣的志書記載了這次地震的破壞情況。破壞面積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長500公里,東西寬250公里,極震區烈度達11度。

破壞力

這次地震的破壞和傷亡極為慘重。霍縣、趙城、洪洞一帶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18公里的範圍房屋幾乎全部倒塌,官署民舍、廟宇塔樓無一倖免者。趙城縣郇堡發生大規模地滑,地滑範圍從東北的郇堡橋、韓家莊至西南的營田、北郇堡一線,地滑體長約1600米,寬1400米,滑體上的村落隨滑體遷徙好幾公里,滑動體並摧毀許多村堡、水渠、道路。地滑體附近及其以南的馬頭村一帶還同時發生土石流和河岸坍陷。災難席捲趙城以北的霍縣、靈石、介休、孝義、平遙、汾陽、祁縣、徐溝和南部的臨汾、浮山、襄汾、曲沃等地,官民房舍均蕩然無存,地裂城陷到處可見。在其外圍,北至忻縣、定襄,南到河南沁陽,東至長治、左權,西到大寧、陝西朝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整個震區幾無完屋,既便是牆厚地基好、柱粗梁多、抗震性能好的寺觀、廟宇、官署、儒學等大型古建築亦被毀1400多座。但位於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之間峨眉台地上的萬榮、稷山、臨猗三縣卻遭破壞輕微,特別是建築在峨眉台地頂端的"風伯雨師廟"完好無損,除建築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外,還與台地的地基性質良好密不可分。該台地構造不太發育,其上覆蓋著幾十米至百米以上的第四系黃土,潛水面深達百米以下,地震時不出現砂土液化、地基失效等現象,使建築物免遭震動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災情相對輕微。

傷亡統計

關於這次地震的死亡人數,吉縣《大帝廟碑》所記"河東地震,壓傷者二十餘萬人,屋之存者十之三、四"。萬曆《臨汾縣誌》記"於時死者二十餘萬人,禍甚慘毒"。《元史·地理志》記載,當時太原路轄二十餘府州縣,包括今太原市、晉中、忻州和呂梁地區的大部,人口為155321人,平陽路轄五十餘府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晉東南地區的大部和晉中地區部分,人口為270121人。兩路合計共有人口 425441 人,這次地震的死亡人數約占人口總數的50%, 極震區各縣高達70%。孝義縣賈家莊元墓磚壁上的題記稱"倒盡房屋,土平,人民均死無人埋葬"。由於災情慘重,元成宗鐵穆耳發鈔九萬六千五百錠,遣使賑濟,伊免差稅,開放山場河泊,聽民采捕,以渡災年。大震後餘震數年不止,加之連續三年天旱無收,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這次地震災情如此嚴重,除因地震震級很大之外,地震發生在晚8時左右,人們多在室內,房屋倒塌必然形成巨災;極震區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基軟弱的大原、臨汾兩個盆地內,地基失效加重了建築物的震害,該區域建築質量(特別是土牆房和士窯洞)很差,極不抗震,加上震前無有感地震,人們毫無警覺和提防,震後各家都失去自救能力,當時又無救災力量赴現場,遇難者難以得救,因而形成了奇異的災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