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侖茲壺腹

洛侖茲壺腹

洛倫茲壺腹是鯊魚的旁線神經系統,它是一排神經末梢,分布在身體兩側。他能讓鯊魚感知水裡的任何活動。

1678 年,義大利解剖學家勞倫茲尼發現鯊魚頭部前端有斑點般的體孔,體孔集中在鯊魚嘴巴四周,若將鄰近的表皮翻開,每個體孔都是一條透明管子的開口,管子裡面充滿晶狀膠質,這讓鯊魚看起來像“早上刮過鬍子,下午五點又長出胡碴”。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勞倫茲尼推測:魚體上的黏液或許是由這些體孔分泌出來的,但隨後他就否定了這種推測。雖然他終生都沒有證明這些體孔的“用處”,但卻堅信其一定有著其他“不為人知的功用”。

後世生物學家把勞倫茲尼發現的鯊魚體孔稱之為“勞倫氏壺腹”,為了揭開這“不為人知的功用”,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學家前赴後繼,不辭辛勞地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遺憾的是,儘管有那么多生物學家積極參與,但對“壺腹”的研究工作仍舊沒有任何進展。

面對這個無法破解的謎,生物學家並沒有放棄研究,或乾脆宣布“壺腹”屬於“無用”器官(就像人們通常認為的“盲腸”)而匆匆“結案”,相反,幾乎沒有一位生物學家認為“壺腹”在那裡會“無用”。

這些生物學家為什麼會像當初的勞倫茲尼一樣,近乎固執地相信“勞倫氏壺腹”“有用”呢?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甚至有些“天真”:既然無法證明其“無用”,就不要懷疑其“有用”,因為造物主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在鯊魚身體上製造一種“無用”的器官的。

1970年代初,也就是勞倫茲尼發現鯊魚的“壺腹”近300年後,現代生物學家在前輩科學家們研究的基礎上,藉助現代實驗設備,終於發現了“勞倫氏壺腹”的“用處”:在污濁水域或暗無天日的海底,鯊魚的視、嗅、味、觸與聽覺等感覺器官會通通失靈,這時,這平時看似“無用”的“壺腹”就開始發揮它的巨大作用。它就像一台“探測器”,可以檢測到微弱的電流刺激,正是依靠這神奇的器官,鯊魚才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躲在黑暗中或埋在沙子裡的獵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