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泥河灣是河北省陽原縣東部的一個小村莊,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距今約二百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

基本信息

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地理位置

舊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遺址,位於中國北部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處的泥河灣盆地

年 代

距今100多萬年至距今1萬年。

11

發掘年代

1965年至今。

22

簡 介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桑乾河畔,因其具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以及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蹟而聞名於世。長期致力於這一研究的張家口市政協主席張寶華說,去年10月對馬圈溝遺址的發掘研究,使泥河灣遺址的年代有了巨大突破,把亞洲文化的起源推進至距今200萬年前,從而在東非澳杜威峽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個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向“非洲唯一人類起源論”提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挑戰。同時,它還發現了世界舊石器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距今200萬年前的、可以復原的遠古人類的進食場景。可以說,這一遺址群直接改寫了世界關於人類起源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成為人類尋根問祖的聖地。

泥河灣遺址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石匣里鄉境內,是國際標定的第四紀地層代表地點,其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公認的人類起源地——東非的奧杜維峽谷相媲美,素被國內外地質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認,成為中國以至其他大陸進行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泥河灣標準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1924年9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考察內蒙古薩拉烏蘇的返回途中來到張家口,會同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在泥河灣進行了短暫的地質考察。在科學報告中,巴爾博將盆地內的河湖沉積物命名為泥河灣層,從而拉開了泥河灣盆地科學研究的帷幕。從那一刻起至今80餘年,經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專家、學者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在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桑乾河兩岸區域 內,發現了含有早期人類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出土了數萬件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在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25處距今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中,泥河灣遺址群就占了21處。如此集中的早期人類遺存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泥河灣遺址群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各種石器總計達到數萬件。這些遠古的文化遺址分布面廣、內容豐富,囊括了古人類學、舊石器考古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地質、古地磁學古氣候學和年代測定等多個學科,幾乎記錄了人類的起源和演變的全過程,是一個天然博物館,對探索世界早期人類的發展及其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泥河灣早期文化遺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遠,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特別是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了距今約200萬年前人類進餐的遺蹟,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起源地。泥河灣向人們昭示:人類不僅從東非的奧杜維峽谷走來,也有可能從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專家介紹說,保護開發泥河灣遺址群的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對它的保護也十分的重要。它是我國以至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灣盆地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地質剖面、泥河灣動植物群、泥河灣文化遺址已成為世界古人類文化等多學科研究的寶庫。從1924年西方學者巴爾博在這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並命名為泥河灣層後,已有2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考古專家前來行考察和研究,我國一批知名專家更是經常涉足。他們認為“在一兩個縣的範圍內,發現這么多遺址,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無論地質還是舊石器時代考古,泥河灣都是極為理想的場所”,充分說明“泥河灣是東亞地區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是世界人類及其文化起源的中心”。正是由於這一特殊地位,1997年成為河北省第一個省級地質遺蹟保護區,199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之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意 義

在世界上可見的泥河灣層有兩處,另一處在維拉佛朗期,這兩處相比,中國泥河灣是剖面最多、保存最完好、是國際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泥河灣遺址群沒有年代斷層,有 200萬年的馬圈溝遺址、136萬年小長梁遺址、136萬年的葡萄園、廣梁遺址、100萬年的有山祖廟咀、麻地溝、東谷坨、飛梁、霍家地、許家坡、東梁、照坡、后土山、岑家灣遺址;78萬年的有馬梁、雀遺址兒溝遺址;12萬年的有山兌、細弦子遺址;10萬年的侯家窯、漫流堡遺址;7.8萬年的板井子遺址,2.8萬年的上沙嘴、新廟莊遺址、1.16萬年的有虎頭梁、油房、西溝、西白馬營遺址;4000年的有周家山、九馬坊、榆條溝等;3000年的有丁家堡壘泥泉等,總共達130多處,現存戰國、漢、遼墓葬124座,因而這裡成為“世界天然博物館”;泥河灣是研究百萬年以來古地層、古生物、古地理及新構造運動等學科的著名地區,特別是在泥河灣遺址群早日發現人類化石成為每個考古工作者的終生夢想;泥河灣對外開放是在1988年,4月23日,應中科院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前來考察,拉開了泥河灣開放的步伐。1990年,經國務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領軍組織的中美合作泥河灣考古項目,成為建國以來的笫一個中外合作考古項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學者和專家,發表了有關泥河灣的論文700多篇。由此而言,泥河灣的歷史科學文化旅遊經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泥河灣遺址群價值不可估量

泥河灣遺址群是我國以至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泥河灣盆地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地質剖面、泥河灣動植物群、泥河灣文化遺址已成為世界古人類文化等多學科研究的寶庫。從1924年西方學者巴爾博在這裡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並命名為泥河灣層後,已有2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考古專家前來考察和研究,我國一批知名專家更是經常涉足。他們認為“在一兩個縣的範圍內,發現這么多遺址,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無論地質還是舊石器時代考古,泥河灣都是極為理想的場所”,充分說明“泥河灣是東亞地區人類文明的起源地”,“是世界人類及其文化起源的中心”,保護開發泥河灣遺址群的價值不可估量。泥河灣未來的前景非常美好,它將在河北省的社會發展中體現其科學的、精神的和經濟的價值。目前,我國發現100萬年前更新世舊石器時代遺址16處,而泥河灣遺址群就占其中的12處。不僅如此,泥河灣豐富的文化積澱還包括古生物學、第四紀地質學、古地理學和古氣候學等多種學科,成為舉世聞名的“天然博物館”,是獨具特色的泥河灣文化旅遊熱線。泥河灣遺址群的保護和開發,不僅對人類考古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巨大帶動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