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腐爛病

泡桐腐爛病分布於山東、河南、安徽、陝西及湖南等省,為害楸葉桐(Patdownia catalpifoiia)、蘭考桐(P.elongata)、毛泡桐(P.tomentosa)、白花桐(P.fortunei)等。1981~1982年,此病在山東省東部的招遠、掖縣、青島及濰坊等地發生。1985~1988年向西擴展蔓延到濟南、寧陽、滕州、荷澤、鄄城、沂水等縣市;同時病情也逐漸加重。如諸城縣農桐間作林有十多萬畝,80年代初泡桐腐爛病病株率為0.5%~5%,到1988年病株率66%~94%,因病株材質下降,無培養前途而砍伐,僅剩下幾千畝。荷澤市是山東省泡桐林集中產地,1988年發病重的地塊病株率為30%;曹縣鄭莊鄉盧莊村1988年病株率為26.4%,1991年為56.4%;沂水縣潘池村地處海拔700米陽坡新發展泡桐林,樹齡3~5年,雖然生長旺盛,1988年病株率達55%。另外,病區的很多村莊四旁的泡桐病情更為嚴重,泡桐病株率達95%以上,感病指數為67.1。河南、安徽等省也輕重程度不同地發生

症狀

大樹主幹病斑橢圓形,少數為不規則形,下陷,病皮腐爛成褐色,深至木質部,但外表卻不變色,所以初期有很大隱蔽性。5~8月病皮內產生許多黑色小點,頂破木栓層外露,為分生孢子器孔口處。濕度大時,分泌灰黃色絲狀體為病菌分生孢子角。剝開病皮,在木栓層下有較大的扁圓形黑色小顆粒,直徑0.6~2.5mm,為分生孢子器。有時還有成堆的圓形黑色小顆粒,直徑約0.5mm,一般約20~30個成一堆,為病菌子囊殼。病斑於每年冬、春季節向外擴展一圈,寬窄不一,縱向比橫向擴展快。後期病皮暴裂,木質部裸露,呈階梯狀下陷,病部橫斷面成扁圓形。

1~3年生幼樹幹部發病,病斑很明顯,為褐色,病斑很易圍繞樹幹一圈,引起全株死亡。病皮木栓層下均為黑色扁圓形小顆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病原菌為泡桐黑腐皮殼(Valsa paulowniae Miyabe et Hemmi),外子座內有一扁圓形分生孢子器,單腔,但器壁有皺摺,直徑687~2500μm,高950~1200μm,頸長625~725μm,頸四周有發達的菌絲體,器壁厚45~75μm,內壁密生分生孢子梗,2~3次輪生及對生分枝,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香蕉形,大小4.9~6.3μm×1.4μm,孢子發芽前膨大呈橢圓形或卵圓形,10.2~15.0μm×6.8~7.7μ。

內子座一般集生20~30個子囊殼,多的可達40多個,直徑2~5mm;子囊殼基部近球形,直徑217~670μm,壁厚35~50μm,頸長832~1332μm,殼內密生子囊,子囊棒形,43.8~62.5μm×8.5 10.2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臘腸形,10.0~16.8μm×2.5~3.1μm,孢子發芽前膨大呈長圓柱形,為17.0~28.9μm×6.8~10.2μm。

菌落在PDA上(20~25℃)培養,初為白色,5~10天后為淡黃色,交織緊密,似毛氈狀,不易產生分生孢子座。菌落在溫度為5,7,10,20,25,30,33,35℃下培養五天,直徑分別為0,1.1,1.4,4.4,6.8,8.5,6.9,0.93及0cm。

該菌在其它營養條件配合下,能利用多種碳源,其中以麥芽糖、蔗糖為好。對氮源利用以蛋白腖最好,其次是牛肉膏,說明該菌生長需多種胺基酸作氮源。

菌落在加緩衝液的PDA及PD中僅能在pH2~4生長,以pH3最好。在未加緩衝液的PDA(pH=7.0)及PD(pH=7.45)內生長也較快,這是因為該菌在生長過程中分泌酸,酸化了基質為本身生長創造了適宜的pH。

發生規律

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以25℃發芽最快,發芽率最高達95%以上,但在溫度低至0~10℃經過10~15天,它們的發芽率仍可達50% 90%。

兩種孢子在20℃,有營養條件,相對濕度95%~100%發芽最快,發芽率最高,達95%;如相對濕度93%,分生孢子經5天發芽率達90%,子囊孢子3天達90%;相對濕度90%,分生孢子經7天發芽率達70%,子囊孢子經5天達60%。

1~4年生幼樹的病斑內通常產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而大樹病斑內,多數為子囊殼。多雨年份產生子囊殼及子囊孢子多,反之則少。或僅有子囊殼,而無成熟的子囊孢子。越冬的和當年產生的兩種孢子均是病菌侵染來源,借風雨和帶皮原木、病樹調運傳播。以分生孢子出現的機率多,侵染占優勢,而且分生孢子的侵染致病力比子囊孢子的要強,人工接種前者比後者侵染形成的病斑要大。

病斑內菌絲是老病斑復發的重要侵染來源。解剖病斑分離培養,菌絲可蔓延到離病斑頂端30cm,深至3cm處木質部。經電鏡掃描觀察,菌絲主要在導管中蔓延。

據在試驗地人工逐月接種,5~8月接種的不發病,9月至翌年4月接種的病菌才能侵染髮病,此時泡桐生理活動減弱處於感病狀態。病菌潛育期受寄主及環境條件影響,最短為15天,最長145天。10月下旬開始發病,至翌年4月中、下旬病斑停止擴展。其中10~12月病斑擴展緩慢,1~4月份快。很多1~2年生幼樹上的病斑到4月上中旬環繞樹幹一圈引起全株枯死。據在山東省招遠、寧陽縣三年調查,老病斑於每年1月上、中旬開始復發,復發率逐月增加。至4月初病斑復發率為76%~85%,少數部分病斑自行癒合。

據調查,如泡桐苗木質量差,造林不符合技術要求,以及泡桐栽植密度大,不及時撫育間伐,被壓木,幹部保護不善,人畜等造成傷口等,則發病重。在病區村莊四旁的泡桐發病特別重的原因是人為活動傷口多,又如泡桐栽植立地條件差,在粘土窪地,樹勢弱,傷口不易癒合,則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加強泡桐林栽培管理,選用良種壯苗,適地適樹,提高造林質量,栽植合適密度,及時修枝間伐。修枝應在晚春進行,傷口平滑,以利癒合;保護幹部,減少傷口。在病區應大力清除侵染來源,對無培養前途病株或病死株及早砍伐,病皮剝下燒毀。發現病斑,為防止擴大和減少菌源,在生長期7月份前刮除病斑。再颳去病斑四周1~2cm左右的好皮,上下颳去好皮2~3cm,並用利刀在病斑上下好皮上劃縱道數下,深至木質部(有利藥液滲入木質部)。塗25%多菌靈50倍液,或50%退菌特50倍液,或苯腐靈4倍液,或菌毒清100倍液,或40%福美胂50倍液。待藥液乾後,塗黃油厚約1mm,保護木質部,防治效果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