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音樂

最具代表性的是“吹手班子”,這是一種民間樂隊,一個班子至少4人,一般6人,多則8人。 舊時,遇有喪葬婚娶的人家,大都要僱傭“吹手班子”,吹手均為男性。 解放後,僱傭“吹手”的人家漸少,拜師學藝的人更不多,至“文化大革命”十年間,“吹手班子”幾乎絕跡。


泗陽音樂比較發達,但歷史無從考證。
 民間流傳的小調大部源於外地,有《下河調》、《泗州調》、《打牙牌》、《大五更》、《小五更》、《四季遊春》、《八段錦》、《十勸郎》、《繡荷包》、《梳妝檯》、《小放牛》等,內容多為男女情愛。抗日戰爭後,多以“舊瓶子裝新酒”,換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
民間樂器有二胡、四胡、笙、簫、管、笛、嗩吶、鼓、鑼、鈸之類。最具代表性的是“吹手班子”,這是一種民間樂隊,一個班子至少4人,一般6人,多則8人。也稱“四十班”、“六十班”、“八十班”。舊時,遇有喪葬婚娶的人家,大都要僱傭“吹手班子”,吹手均為男性。樂器以嗩吶為主,配以笙、笛、二胡、堂鑼、鈸、堂鼓之類(喜事不用鼓)。藝人吹奏到晚上,還要演一些魔術、雜技之類的雜耍節目。抗日戰爭前,這種民間樂隊最為盛行,全縣不下百餘。著名的有“戈班子”、“王玉連班子”、“朱學禮班子”等。他們各有師承,形成流派。那時,藝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所以拜師學藝的人多為生活無著落的貧苦人家子弟。解放後,僱傭“吹手”的人家漸少,拜師學藝的人更不多,至“文化大革命”十年間,“吹手班子”幾乎絕跡。1980年以後,有緩慢發展的趨勢,並出現一些女藝人。目前,僱傭“吹手班子”亦僅限於喪葬,“吹手”既吹又唱,內容既保留了許多傳統曲目,也融入了許多民歌、流行歌曲,甚至有的還編排了不少表演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