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主仙妃

法主仙妃

法主仙妃是東南沿海、台灣、東南亞等地民間信奉的神靈。

法主仙妃又名許仙姑、聖泉媽、聖祖媽,生於晚唐年間,曾學道於名山洞府,得諸名師異人傳點,修煉於浙江金華北山。融會貫通,法術高明,雲遊天下,擇地而居。從尤溪入仙遊,約於唐昭宗乾寧年間(公元894-898年),行至鞏橋鄭宅,也就是現在的鯉南鎮聖泉村,視此處鍾靈敏秀,乃向鄭家祖媽求賜宅地,在此結草廬而居。

由於當時聖泉村水利不興,村民常年遭受苦旱的困擾,通曉水文地理的許仙姑應邀幫助村民興修水利,她發現附近溪流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無水流”的奇象,探明苦溪地多沙石結構,雨後水流滲透入地,水必往低處流的原理。“若能尋出下游地下泉眼,必可得水。”許仙姑親率民眾用鐵鞭托地施法,在珠山橋下、井亭邊、廬陂、龍井、碗井等挖出七個泉眼,地泉涌瀑,又開渠築壩,水到渠成,灌溉七個村萬畝良田。“聖泉”之稱由此而來,鞏橋也改名為聖泉村。

許仙姑本為神醫,定居鄭宅之後,開荒種茶,採集草藥,精製藥茶。用藥茶和庭前聖井水煮服,藥到病除,十分靈驗。至後梁末年六月初一,仙姑羽化成仙。

到了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聖泉村走出的名臣——御史中丞鄭良士,及其長子禮部尚書鄭元弼,為念許仙姑創修聖泉水利功績,舍地捐資,在許仙姑草廬原址上,創建宮殿,奉祀法主仙妃神像。因許仙姑創修聖泉水利,宮稱為聖泉宮。後勅封為聖泉祖殿。

仙妃羽化升天后,分靈達600多宮,威靈顯赫,聖澤普潤,許多美麗的傳說如“施法擊退平海倭寇”,“祈雨救助沙縣百姓”,“平息鼠疫”,“顯靈息斗”,“雙蝶行醫”,“虎退北軍”等等都為百姓喜聞樂道。

仙妃法創水功, 利澤千秋,宋度宗御賜“法創水功,萬世稱尊”宸翰幅; 明神宗御賜“水為救民”宸翰幅。

改革開放後,仙妃文化深受百姓敬仰,2015年10月,法主仙妃聖泉媽信俗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1月,法主仙妃聖祖媽信俗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奇故事

甘泉治病

聖泉祖殿前至今保留著仙妃祭法所用的“文房四寶”石構法器,天然妙成。其中硯台原是天池,後唐時建成水井,井深約6米,四周用唐代磚石砌築,堅固典雅。井面直徑1米,井形似硯,眾稱龍井或聖井。井水明淨如鏡,甘甜可口,清熱解署。清朝雍正十年八月和乾隆十五年八月,仙遊區域先後發生重大疫情,百姓驚恐不安。患者紛紛前來祖殿祈禱康復,眾得藥茶加龍井水煮服,皆藥到病除,神奇靈驗。龍井水扼住疫情,解救了萬千黎民,享有“飛蛾蘇命”之譽(據清乾隆版《仙遊縣誌》)。故龍井又被稱為聖井。

聖井水因直飲泡茶兩相宜,清涼解暑防病保健同兼,深受民眾喜愛。每逢六月初一法主仙妃羽化節慶日,前來提取聖水的各地信士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成為了獨具特色的聖井水文化。

祭法除妖

晚唐時期,仙遊鄭宅村西邊飛風山是一片原始荒山,林深草密,毒蛇猛獸橫行出沒,民眾不敢踏入林中半步。更要命的是林中還藏著一一隻“金蟆精",時常出來興風作浪,損害農畜,危及百姓生命安全。村民寢食不安,苦不堪言。

許仙姑得知民之所困,決定為民除害。她選吉時,祭劍法,制聖火攻殺,舉剷除“ 金蟆精"和蛇獸之害。隨後,她帶領村民一道齊心協力開發了飛鳳山。彼時飛鳳山梯田層層,碩果纍纍,山歡民笑,好一派豐收景象。

知縣祈雨
明朝弘治乙未年,福建沙縣遭遇大旱,太陽像火球炙烤大地,農田龜裂,莊稼枯黃,大樹垂頭,百姓叫苦連天。沙縣知縣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師爺獻策,可往仙遊聖泉祖殿法主仙妃處祈雨。知縣隨即親率百姓,不畏路途艱辛前來聖泉祖殿焚香叩拜,祈求賜雨拯救萬民。
禮畢,沙縣區域天空烏雲密布,雷聲隆隆,傾盆大雨應聲而下,百姓在雨中歡呼雀躍,相擁而泣,感激法主仙妃賜雨之恩。訊息傳來,知縣大人仰天拱手直呼;靈驗!靈驗!法主仙妃法力無邊!

殺退倭寇

明嘉靖年間,倭寇從平海登入,一路搶殺燒掠直迫莆田華亭。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卻又束手無策,祈求法主仙妃掃滅倭寇。

待倭寇再次來犯時,法主仙妃果然在天空顯身,舉劍祭法。瞬時烏雲密布,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風雨交加,倭寇驚慌失措,末戰自亂。老百姓同仇敵愾,乘機出擊,殺得倭冠狼狽逃竄,再也不敢回來搗亂。從此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為感激法主仙妃恩德,華亭百姓積極爭建昭靈宮,世代奉祀法主仙妃。

送子安胎保平安

法主仙妃的心腸非常慈善,能為婦女送子安胎,善救難產婦女,很是靈驗。在福清江兜村,新婚第一年的媳婦元宵節晚上都會提著燈籠到昭靈廟內叩拜仙妃神位,虔誠許願,祈求早生貴子,家人平安。不管是新媳婦還是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媳婦,每年元宵節晚上都會到昭靈廟叩拜,並為法主仙妃頭上插花,祈求明年能生育男孩。由於法主仙妃給村民帶來了許多福氣,所以百姓們親切地稱她為“法主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