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1940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初四日)日軍侵入本村,殺害村民12人,搶、掠財物若干。 1942年8月5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130多名村民參加解放留格莊戰鬥,從此本村解放。 同年冬日軍掃蕩,殘殺村民2人。 1945年2月12日(農曆臘月三十日)出民工60餘人,牲口十幾頭,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 1962年春投資5.7萬元,建起留格莊河大橋。橋長130米、寬3.6米。 1981年投資10萬元,建成面積400平方米、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的大口蓄水井。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同年投資3.8萬元,建麵粉加工廠,職工4人。 1985年8月投資11萬元,改建鑄造廠,職工20人。 1989年投資6.5萬元,安裝低壓管道1200米。 1994年7月一場洪水衝垮大河橋東半部及會計室、衛生所房屋4間,200餘米的沿河大街路面全被沖毀,溝深達3米。 1995年投資23萬元,重建大橋東半部。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設敬業家塾,趙麓溪執教。解放後,成立了初級國小。20世紀70年代學生多時,發展到11個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70人。村民中獲得農藝師職稱2人,助理農藝師職稱3人,技術員職稱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不得溫飽。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國初期,常年人均糧食150公斤。1965年,人均糧食180公斤,人均收入100元。1975年,人均收入190元。1985年,人均收入595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164輛,機車60輛,電話120部,彩電361台,電冰櫃(櫃)75台,洗衣機11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後,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屋為主。1989年以來,住房全部為磚瓦水泥鋼筋結構建築,每幢占地面積均超過15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成立“六·二六”合作醫療站,有醫務人員3人。1978年後,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投資3.5萬元,擴建醫療站。1989年12月,投資16.3萬元,建成高15米、容量100立方米的自來水塔,村民戶戶用上了自來水。1995年、2000年,兩次投資18.4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於良基、於天福、於在祿、於桂月等人,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當年,成立了黨支部,於天福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組織進行了土改、複查等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組織公開,全村有黨員15名。1949-1998年,先後有於龍剛、於桂茂、於瑞玲、於鳳祥、於在祿、於樹松、於良民、於良亭、於志新、於煥貞、於良周、於心福、於建義、於建江任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8月起,於建義復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5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兵、婦女、青年、民政、調解、治安等組織。1999年4月,於建義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龍剛、於元起、於良民、於在祿、於延增、於義德、於新高、於鳳進、於英德、於鳳進、於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