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李村鄉-產業結構
花生南李村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紅薯、花生、豆類等。南李村鄉鄉資源豐富,有1.7萬畝宜林、宜牧荒山,是發展林果業、畜牧養殖業的良好場所。尤其是煤炭、鋁釩土、鐵礦石、石英等礦藏,質地優良,儲量大,易開採,是投資開發的熱土,成就事業的搖籃。南李村鄉堅持走“工業強鄉,產業化富民”之路,制定優惠政策,最佳化投資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資近2億元,培育了江春煤礦、鈺坤煤礦、富安煤礦、興山煤礦、洛陽銳臨工貿有限公司、新安縣三和石材有限公司、嵩山鉛業有限公司、萬山湖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形成了以煤炭開採為龍頭,石料加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多點開花的產業格局。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了新安縣重要的菸葉、辣椒種植基地,建立2個規模養殖小區。不斷完善小城鎮功能,加強小城鎮管理,繁榮農村經濟,有效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南李村鄉面貌煥然一新。2007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8億元,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2000萬噸,經濟作物穩定在1.8萬畝左右,收入穩定在3600萬元左右。工商稅收達到177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646萬元。
南李村鄉-基礎建設
新農村必須有新環境,為了讓農村環境乾淨、整齊、漂亮,鄉政府嚴格按照“三清七集中”的要求,堅持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的長效機制建設,在全鄉已有20個村建立了衛生長效保潔機制,成立了一支由2—4人組成的專業保潔隊,建了垃圾池,對垃圾實行集中堆放,每村設1—2處垃圾集中填埋點,健全衛生保潔制度,使村容環境
南李村鄉村村通道路衛生保潔長期化、制度化、路容路貌方面鄉政府按照每2公里一人的要求,全鄉共安排60多人,集中定時清掃公路環境衛生,並定期對各責任區的衛生管護和上崗情況進行評比。
2008年南李村鄉按照新農村建設工作目標要求,高度重視生態林建設工程,投資146萬元,高標準、高質量完成60公里廊道綠化,栽植雪松4800株,栽植刺柏6500株,速生楊6萬株。完成了1800畝荒山綠化工程,栽植各種綠化樹木9萬餘株。這項工作在第一季度縣委、縣政府督查時受到縣委書記的充分肯定。
此外,新農村建設以來,全鄉共出動勞力27815餘人次,車輛650多台次,對各村、各路段的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17次,清運垃圾3.8萬方,建垃圾池340個,設垃圾填埋點87個,拆除違章建築270處,面積3200平方米,粉刷牆體6萬餘平方米。
南李村鄉-社區服務
南李村鄉休閒健身設施南李村鄉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民眾生活條件。完成有線電視28個村入戶工程21000多戶,發展沼氣累計2250座,建成文化大院22個,220間,220多萬元;村級衛生所27個,108間,面積2160平方米,投資81萬元,萬村千鄉超市21個,投資42萬元,修村村通水泥路108公里,累計投資2160萬元。
南李村鄉-落實工作
南李村鄉南李村鄉黨委、政府為認真落實張生偉縣長調研時的指示精神,認真總結第一季度工作,切實做好下一階段的各項工作。2008年4月8日組織工業、礦管、煤管、稅務、財政等有關人員召開會議,就當前煤炭安全生產、非煤礦山治理整頓、一季度稅收完成等有關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針對張縣長指示精神,一是要求煤管站人員對全鄉所有煤礦進行安全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徹底排除安全隱患,同時認真落實駐礦人員全天候值班制度。江春礦存在工作面下巷局部失修問題,富安礦存在井下積水多問題,鈺坤礦上山部分工程質量差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對這三個煤礦均已下發了整改通知書,要求他們立即整改,鄉政府還將進行跟蹤檢查。二是要求礦管辦對全鄉範圍內的非煤礦山進行全面整治,嚴查非法鋁坑,同時做好涉及村和人員的穩定工作,確保不出問題。對已發現的非法鋁坑,南李村鄉正在組織人員對鋁坑進行回填。三是要求經濟發展辦人員根據上級下達南李村鄉的稅收任務,跟蹤稅源,落實好南李村鄉一季度的稅收任務,做到時間和任務同步。
南李村鄉-新農村建設
農民增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產業富民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民富裕有效途經,為此鄉黨委政府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方面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
綠色蔬菜1、抓好基地建設,努力擴大產業規模。2008年鄉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對菸葉連片種植300畝以上、辣椒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瓜果蔬菜種植50畝以上、養豬存欄1000頭以上、養雞10000隻以上的村以及涉及的農戶給予資金、技術、物資等扶持,極大地調動了民眾種植、養殖積極性,全鄉共發展辣椒種植12000畝、菸葉3000畝、瓜果蔬菜3000畝、養豬存欄近20000頭、雞10多萬隻,產業規模已經形成。
2、抓好產品流通環節,解決農民後顧之憂,隨著產品規模逐年擴大,農產品賣難時有發生,鄉黨委政府首先及時聯繫有關專業人員,培訓農民經紀人60人,其次在縣農業局幫助下各村成立了專業農民合作社,並成立了青山養殖公司,負責全鄉產業化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僅產業化這一方面,實現全鄉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