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簡介
太和縣沙潁河兩岸濕地資源較為豐富,區域內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水生、濕生、沙生物種多樣,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複合濕地系統。在此基礎上,該縣於2009年底開始著力打造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和文化休閒於一體的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位於縣城周邊,規劃面積714公頃,計畫總投資1.83億元。已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部分綠化工作,在項目區內建成了一條25公里長的循環公路,位於城關鎮椿櫻社區的椿櫻度假村也已基本建成。
基本情況
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區,跨河南、安徽兩省,河道全長620千米,其中太和縣境內 40.5千米。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太和縣城西部沙潁河流域,從耿樓水利樞紐到沙潁河三橋,流經城關、大新、舊縣、稅鎮四個鄉鎮,全長13.5千米,另包括萬福溝308省道以下1.5千米、白楊溝最下游1千米,規劃面積約為714公頃。沙潁河濕地是永久性的河流濕地。
安徽太和沙潁河濕地公園共分為4個功能區,即:濕地生態保育區、沙潁河休閒體驗區、濕地生態功能展示區、服務管理區。
管理機構
太和縣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正科級事業單位,核定人員編制15名,領導職數1正2副,內設辦公室、業務股、保護站3個職能股(站)室。
地址:安徽省太和縣團結東路37號(管理局地址)
園內特點
濕地資源
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面積為261.5公頃,主要濕地類型為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其中,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沙潁河及其堤壩內側的洪泛平原,面積241.1公頃;人工濕地主要由沙潁河老河道經築壩攔截後形成的庫塘以及沿河周邊的入河溝渠、庫塘等組成,面積20.4公頃。其主河道以及湖泊、溝渠、庫塘、森林等類型在內的複合濕地系統,發揮著行洪、灌溉、航運、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
動植物資源
安徽太和沙潁河濕地公園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鳥類36科110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10種、省級保護鳥類共有25種;魚類9科47種;兩棲類3科7種;爬行動物3科6種;哺乳類8科15種。常見植物有銀杏科、杉科、柏科、木蘭科、樟科等各類植被,總計44科144種,有草甸濕地植被型組、淺水植物濕地植被型組、浮葉植物型組、草叢濕地植被型組、闊葉林濕地植被型組等5個植被型組。
地質地貌
太和縣境處於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境內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地層0~40米深度內為全新統,40米以下為更新統。全新統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亞粘土;更新統上部,頂部岩性為青黃雜色亞粘土。
氣候水文
太和縣氣候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具有以溫帶向北亞熱帶簡便的過渡帶氣候特徵。水資源優於北方,光資源優於南方,有的年份少雨乾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澇,旱澇災害頻繁。太和沙潁河流域常年平均降水量797.2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56%,地區年蒸發量1737.2毫米,隨季節變化而不等,以夏季蒸發量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於秋季。
保護措施
在保護設施方面:在濕地公園整個區域埋內設了界碑11塊、界樁70塊、宣傳牌12塊、警示牌25塊。
在濕地恢復工程方面:開挖濕地保育區界線溝1.4 千米,建護欄2.5千米 ;實施河道疏浚清淤203萬立方米,圩堤造林180公頃,植被恢復40公頃,水土保持林45公頃;實施整村搬遷生態移民223戶、退宅還林還濕35公頃。
在日常管理保護方面:每周定期開展一次水質、動植物監測活動;聘請了巡護員、鳥類觀察員,每周開展兩次巡護觀查。
在濕地知識宣傳教育方面: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舉辦各種宣傳活動,向廣大幹部民眾宣傳濕地的重要功能和效益,宣傳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提高周邊民眾濕地保護意識。
生態建設
“近年來,我們著力加強沙潁河流域的生態建設,推進河岸綠化和退耕還林工作,沿沙潁河兩岸打造香椿、櫻桃種植中心區。”太和縣沙潁河濕地管理局局長范兆彥介紹說,沙潁河兩岸已經形成了以楊樹、桐樹等為主的防護林帶約320公頃,以香椿、櫻桃、李子為主的經濟林帶約120公頃。
為保護鳥類種群,公園管理部門在園內設定了30處鳥類投食處,聘用專人定時投食;堅持一星期進行兩次園內巡查;舉辦禁止非法捕捉鳥類的專題宣傳。當前,太和縣沙潁河濕地公園地帶的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藻類植物共63種,脊椎動物64種,鳥綱43種,爬行綱5種,兩棲綱8種,魚綱8種。
稅鎮鎮史老家村村民汪衛琴在沙潁河耿樓閘管理處做了四年多的門衛,見證了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變化。“沒有建設前,這邊都是廢棄的老河道,周圍或是裸露的黃土地,或野草長得半腰高。因為沒有進行系統建設,鮮有人來。”汪衛琴感嘆道,經過修復改造,如今河道沿岸景色越變越美,各種林木之間常有鷺鳥飛來覓食,白天很多垂釣愛好者來此釣魚、休閒,傍晚附近村民紛紛前來漫步、賞景。
展望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推進濕地保護和濕地恢復工程,推進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科研監測宣教設施設備工程,完善管理機構,提高管理能力。計畫在2015年底前達到國家濕地公園的驗收條件。”范兆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