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關

沙子關坐落在重慶市石柱黃水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南部,是渝東入鄂的“門戶”,也是川鄂古驛道上著名的關隘要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現在滬蓉高速公路從中穿過,與湘鄂西境接界,四周山巒起伏,奇峰錯落,溶洞繁多,溪流縱橫。1984年發現的古洞“地下宮殿”香樟洞,景色更加迷人。

基本介紹

一條神奇迷人、鬼怪粗獷的峽谷橫臥在渝鄂邊界,構成一道天然屏障,這就是被譽為“川鄂咽喉”的沙子關。關周圍層巒疊翠、溝壑縱橫,飛泉擊石、山清水秀。那沉重的野谷,險峻的奇峰,奇妙的怪石,深邃莫測的溶洞,玲瓏小巧的秀峰,巍峨挺拔的群巒,刀削斧劈的懸崖,從渝東延伸到鄂西,雲霧繚繞中的兩座奇峰,赤壁摩天,峭壁千仞,組成一條豐富多彩的神奇“畫廊”,構成由川入鄂的咽喉要道。

歷史背景

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此處設立“巡檢司”,建關樓,設兵卡,管理川鄂邊界貿易,故名“沙子關”,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明末,張獻忠入川,攻陷蘷州(今重慶奉節)後,久攻沙子關不下,而另找去路。清同治元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入川攻下沙子關進軍涪陵,1934年,賀龍率紅三軍揮師入川,經此關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城,駐貓圈坡,留下許多悲壯而英勇的故事,今存“紅軍井”文物。

地理優勢

沙子關不僅地勢險峻,而且物產豐富,風光靈秀,以“雄、奇、險”著稱,盛產生漆、銀杏,是著名的“生漆之鄉”和“銀杏之鄉”。早在明代,官府就經不住大山秀麗風光的誘惑和豐厚物產的吸引,徵集士兵,用血肉之軀闖開了這“黃金大道”,於是這寂靜的野嶺山谷中,響起了商人馬幫的鈴鐺聲,這條山嶺峽谷間的“羊腸鳥道”成了川鄂交通咽喉要道,川鹽、蜀錦、黃連、生漆等土特產品,通過這條驛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

於是這條古蜀道也成為明清時期商賈和軍旅驛道,更是著名的鹽運大道。一盤盤青石板路,踏得光亮圓滑,記錄著前人艱苦創業的足跡。

這條古道從石柱縣城出發,經蠶溪、卷店、沙子關、湖鎮,從冷水鎮菜子壩翻越川鄂屏障“七曜山”,去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塘,全長100多公里,“沙子關”成為這條古驛道上的“咽喉”古隘。

我沿著這條古道解讀著久遠的歷史,遙想當年,土家族祖先為了生存,與自然抗爭,他們幾十人結伴或肩負山物,或用牛、馬、駱駝馱運土特產,吼著山歌,趕著馬幫在這人跡罕至的山道上艱難地跋涉,行人絡繹,駝鈴聲聲,夕陽古道上,一幅蒼涼古樸的壯美圖畫展現在眼前。

如今的沙子關已建成繁華的集鎮,滬蓉高速公路從中穿過。每年的收穫季節,雲集沿海各地客商,十分熱鬧。

行政管理

沙子鎮位於重慶石柱縣東部,地處東經108°16′—108°30′,北緯29°55′—30°08′之間。東與金鈴鄉接壤,南與金竹鄉、六塘鄉、洗新鄉相連,西鄰三河鄉、南賓鎮,北接中益鄉、冷水鄉。面積168平方公里,轄9村1居委56組4258戶15037人。
該鎮氣候宜人,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常年平均氣溫16℃,很適宜消夏避暑。盛產以蓴菜、蕨苔、都粑、竹筍、野生菌等為主的綠色食品。森林覆蓋率65%,森林蓄積量16.26萬立方米,儲煤4700萬噸,電廠裝機容量1045kw,以黃連為主的中藥材逾萬畝。野生古銀杏群,草場、竹林,高原雪景,鬼斧神工香樟洞,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囉兒調,讓人流連忘返。渝利高速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貫穿沙子全境,農村公路四通八達,便捷的交通為沙子架起致富金橋。
自2001年6月,由原石柱縣沙子區栗新鄉、湖鎮鄉、沙子鄉、卷店鄉合併組建了沙子鎮後,該鎮黨委、0一班人瞄準竹筍資源,引進客商,進行開發,使全鎮所有農民有了一個固定的現金收入渠道,2005年,僅竹筍一項,就讓農民收入現金250餘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