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3

沉思錄3

《沉思錄Ⅲ》是內容包括:論友誼、論善與責任、論利與責任、論老年。《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沉思錄Ⅲ》是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沉思錄Ⅲ》為第三冊。其包裝美觀精緻,紅色古羅馬背景封面非常高雅。《沉思錄》是奠定西方政治和法律框架的巨著,其內容是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皇帝的人生感悟,介紹的是古羅馬執政官的從政智慧,是現代人處世的生命哲學。時至今日,該書依然影響著一代代的領導人。
人類在大地上生息一日,光榮的西塞羅就一日不會從他們的記憶中消逝。
——維勒伊烏斯·帕特爾庫魯斯(古羅馬歷史學家)

作者簡介

作者:(古羅馬)西塞羅 譯者:徐奕春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古羅馬著名演說家、國務活動家、哲學家、拉丁語大師,一位多產的拉丁散文作家,是古代希臘羅馬傳世作品較多的作家之一。 西塞羅可以說是羅馬共和國的最後一位真正的執政官,在其之後,隨著屋大維的上台,羅馬共和國名存實亡,古羅馬逐漸由共和制轉向帝制。西塞羅對共和政體和法律的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際上,現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裡面就隱隱含著西塞羅自然法和共和制理想的烙印。

媒體推薦

人類在大地上生息一日,光榮的西塞羅就一日不會從他們的記憶中消逝。
——維勒伊烏斯·帕特爾庫魯斯(古羅馬歷史學家)
那些具有偉大靈魂的人相信,只有道德上的善和正當的行為才值得欽佩、企求或為之奮鬥,他們絕不會屈從於任何人、任何激情或任何命運的改變。這個人經過如此的鍛鍊之後,不僅應當做偉大的、最有用的事情,而且應當做得極為努力和勤奮甚至甘願冒喪失生命和許多使生活過得有意思的物品的危險。
——西塞羅
西塞羅的書有一個絕對不容忽視的優點:無論誰都要讀。一種思想一旦能保存在西塞羅的著作里,那它就可以在全部未來的時光里為廣大的讀者保存下來。
——喬治·H.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的作者)
羅馬演說之文,始於加圖,至愷撒時代大盛,西塞羅為代表,正猶狄摩西尼之在古希臘末世,文章器識,足相仿佛,而得禍亦同。
——周作人
西塞羅是羅馬偉大的法學家和政治家。他受斯多噶哲學家觀點的影響。像斯多噶哲學家一樣,他傾向於確定自然和自然理性,並構想理性是宇宙的主宰力量。
——博登海默(美國法理學家)
毫不誇張地說,西塞羅把羅馬的公共生活引入了最輝煌的歲月,並隨著他的去世而結束,他立於這歲月的搖籃中,他跟隨著這歲月的靈車。
——查爾斯·泰勒(歷史學家)

圖書目錄

前言西塞羅——古希臘羅馬文化之父
1論友誼
友誼是神靈賦予人類的最好的東西
友誼來不得半點虛假
“為了友誼”是個不名譽的託詞
貧窮不是尋求友誼的動因
友誼中應當注意各種限制
缺乏忠誠的友誼是不能持久的
和朋友絕交是一種不幸
獻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敵人更壞
美德是友誼的基礎
2論善與責任
人是唯一知道節制的動物
德行的四個來源
不擇手段的行為應該避免
懲罰有限,公正無界
行善不要超越自己的財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越是困難的事情,越要做得堂堂正正
不僅要偉大,而且要有用
戰爭的功績與和平的偉大
任公職者要信守規則
理性擔當指揮,欲望堅決服從
服從特殊個性,從事高尚職業
美德之路與享樂之路
美觀、得體與優雅
一切都要奉行中庸之道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謹慎的行為比智慧沉思更有價值
3論利與責任
人最能助人也最能害人
服從權勢的六個動機
善意、信任和敬佩
贏得榮譽應盡到自己的責任
施捨無止境,疏財有限度
努力施惠於不同處境的人
為政清廉,恤民有度
關心健康,關心財產
4論老年
老年不能從事積極的工作嗎?
老年使人衰弱嗎?
年輕人並不討厭老年人
只要能堅持,老年亦健康
老年幫助我們擯棄了一切不良習慣
宴請賓客,一起生活
閒逸的老年更加快樂
務農真是其樂無窮
感官快樂焉能與威望相比擬
老年的死亡是“成熟”後的自然現象
靈魂離開軀體後更加純潔
最聰明的人總能從容地赴死
西塞羅年表

文摘

1論友誼
友誼是神靈賦予人類的最好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樣一個真理是很清楚的,即: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間自然會形成一種關係,它把我們大家聯結在一起,而且彼此越親近,這種關係也就越牢固。所以我們在感情上喜愛自己的同胞甚於喜愛外國人,喜愛自己的親戚甚於喜愛陌生人。因為對於自己的同胞和親戚,我們自然會產生一種友誼,儘管這種友誼缺少些永久的成分。因此,友誼勝過親戚關係,因為親戚可以是沒有感情的,而友誼則絕不能沒有。親戚沒有感情依然是親戚,而友誼沒有感情就不成其為友誼了。你通過考察以下事實便可最充分地了解這種友誼:將人類聯結在一起的那些純粹自然的關係是無定限的,而這種友誼卻是非常集中的,它被限制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範圍里,只有兩個人,或者最多只有少數幾個人,才能分享這份情感。
我們可以把友誼定義為:對有關人和神的一切問題的看法完全一致,並且相互之間有一種親善和摯愛。我傾向於認為,除智慧以外,友誼是不朽的神靈賦予人類最好的東西。有些人喜歡財富,有些人喜愛健康,有些人喜歡權力,有些人喜歡官職,許多人甚至喜歡感官的快樂。這最後一種是沒有理性的獸類的理想。至於其他各種,我們可以說,它們也是脆弱無常的,它們主要是靠變幻莫測的命運而不是靠我們自己的精明強幹。另外還有一些人,他們覺得德行是“最美好的東西”。這當然是一種崇高的見解。但是,他們所說的德行正是友誼的孕育和保護者。沒有德行,友誼就不可能存在。
友誼的好處簡直不勝枚舉。如果生活中沒有那種在朋友間的相互親善中所能見到的安逸,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假如有一個人,你對他絕對信任,什麼事情都可以跟他說,就像和自己談話一樣,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愉快的呢?如果沒有一個人能夠與你分享快樂,那么你的成功不是失去了其一半價值?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人比你自己還著急地為你分憂,那么你有了災難就會難以承受。總而言之,其他的欲望都有一個特定的目標——財富是為了使用,權力是為了得到尊敬,官職是為了體面,娛樂是為了感官的享受,健康是為了免除疾苦和充分利用身體的各種功能。但是友誼有數不盡的好處。你無論走到哪裡,友誼永遠在你身旁。它無處不在,而且永遠不會不合時宜,永遠不會不受歡迎。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火與水本身並不見得比友誼更普遍地為人們所使用。我現在所講的不是普通的或經過修改的友誼(雖然這種友誼也是快樂和裨益的一個源泉),而是那種純真無瑕的友誼。這種友誼既能使成功增光添彩,也能通過分憂解愁減輕失敗的苦惱。
友誼的好處很大也很多,它無疑是一個絕好的東西,因為友誼能使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能給我們以力量和信心。可以說,一個人,他的真正的朋友就是他的另一個自我。所以說,他的朋友與他同在。如果他的朋友很富,他也不會窮。雖然他很弱,但他朋友的力量就是他的力量。他死後仍然可以在朋友的生活中再次享受人生之樂。最後這一點也許是最難想像的,但這是朋友的敬重、懷念和悲悼跟隨我們到墳墓的結果。它們不但使死亡易於為人們所接受,而且給活人的生活增添一種絢麗的色彩。但是,如果你把這種感情的紐帶從世界中排除出去的話,家庭和城市將不復存在,甚至土地的耕作也將無法進行。如果你不知道友誼與和睦的好處,那么,你只要想一想仇恨和不和的後果,就會明白了。有哪個家庭、哪個國家能夠堅固到不被敵視與分裂徹底摧毀的呢?由此你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么大的好處。
據說,阿格利琴托有一位哲學家,他在一首希臘詩歌中以一個預言家的權威口氣提出這樣一種理論:宇宙中凡是不可變的東西都是靠友誼這種結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變的東西都是由於傾軋這種分離的力量才如此。實際上,這是一個人人皆知且事實上已為經驗所證實的真理。因為,要是有人忠實於友誼,在朋友遇到危難時能挺身而出,或與朋友分擔危險,那么,誰見了都會拍手叫好。例如,我的朋友和賓客帕庫維烏斯所寫的一出新戲,其中有一幕獲得了滿場喝彩。這一幕的情節是:王國不知道兩個人中誰是俄瑞斯忒斯,願為朋友而死的皮拉得斯說自己就是俄瑞斯特斯,但真正的俄瑞斯忒斯則堅稱他才是俄瑞斯忒斯。當時,全場的觀眾都站立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只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想想看,要是真有這種事情,他們又會感動到什麼樣子呢?不難想像,這是一種多么自然的情感,他們雖然自己沒有決心這樣做,卻認為別人這樣做非常正確。
友誼來不得半點虛假
在思考友誼這個問題時,我常常想到,最主要的足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希求友誼是不是脆弱或貧乏的緣故?我的意思是說:友誼的目的是為了互惠,以便相互取長補短呢?還是,雖然互惠是一種自然屬於友誼的好處,但友誼還有另一種始初原因,這種原因從時問上來說更加古遠,從性質上來說更加崇高,而且更直接地出自我們的本性呢?
“友誼”(amicitia)這個拉丁詞是從“愛”(amor)這個詞派生出來的,而愛無疑是相互之間產生感情的原動力。關於物質上的好處,常常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甚至那些用虛情假意博得別人好感和出於不純潔的動機贏得別人敬重的人也能得到這種好處。但是,友誼就其本性來說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真誠的、自發的。因此,我覺得,友誼是出於一種本性的衝動,而不是出於一種求助的願望;出自一種心靈的傾向(這種傾向與某種天生的愛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出自對於可能獲得的物質上的好處的一種精細的計算。
你甚至可以在某些動物身上看到這種情感。它們在某一段時期內總是非常愛它們的後代,它們的後代也很愛它們,可見,它們都有這種自然的、天生的情感。至於人類,當然這就更明顯了:首先是子女與其父母之間的那種自然的情感,除非由於驚人的邪惡,這種感情是不會破裂的;其次,當我們發現某個人的脾氣性格與我們相同時,我們便會對他產生一種愛慕之心,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在他的身上看到有一種我可以稱之為“美德的信標光”的東西。
沒有什麼比美德更可愛、更能博得人們的好感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甚至對於那些我們從未見到過的人,由於他們的誠實和美德,我們也會產生愛慕之心。為了保衛帝國,我們曾經在義大利同兩位著名的將軍——皮勒斯和漢尼拔——打過仗。前者由於其正直,我們對他沒有太深的仇恨;而後者由於其殘忍,我們全國人民都恨他,而且將永遠恨他。
假如正直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不儀能夠愛從未見到過的正直的人,而且甚至還能夠愛一個正直的仇人,那么,當人們認為他們在那些與其能親密結交的人身上看到了美德和善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愛慕之心,這是不足為奇的。
我並不否認,確實得到些好處、覺察到一種樂意為我們效勞的願望,以及密切的交往,都能使愛慕之心變得更加強烈。當這些因素與我前面所說的那種心靈的最初衝動結合在一起時,就會進發出一種奇異的愛慕之情。而如果有人認為這種愛慕之情是出於一種脆弱感,以便使自己能夠得到某人的幫助,那么我所能說的只是:當他堅持認為它是產生於貧乏時,他把友誼的動機看得很低賤,認為友誼不是出自一個高貴的“門第”(如果可以允許我這樣表述的話)。如果實際情況如此,那么,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窮,他就會越是嚮往得到友誼。然而實際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為當一個人最自信的時候,當他因具有美德和智慧而感到很充實,無須求助於人,完全能夠獨立自主的時候,他是最喜歡結交朋友、最珍重友誼的。例如,阿非利加努斯有求於我什麼呢?一點也不求!我對他也是一無所求。但是我愛他,因為我欽佩他的德行;他也喜歡我,也許是因為他對我的性格也有好感。密切地交往更加深了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雖然我們的友誼的確產生了許多物質上的好處,但是我們互相愛慕的最初動機並不是為了得到這些好處。正像我們慷慨行善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恩,我們不是把行善看成是一種投資,而是遵循一種慷慨豪爽的天性。同樣,我們把友誼看做值得企求的東西,也不是因為希冀日後能得到回報才對它感興趣,而是堅信:它能給予我們的東西自始至終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
那些像野獸一樣將一切都歸因於感官上的快樂的人的觀點則與此大相逕庭。這是不奇怪的。思想卑劣的人當然不可能看到任何崇高的東西,任何高尚而神聖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不談論這種人。還是讓我們接受這樣一種學說:愛慕和喜歡都是出自一種自發的情感(一指出正直的存在,就會產生這種情感)。當人們一旦有了這種愛慕之心,他們當然會試圖依附於他們所愛慕的對象,而且會越來越接近於他。他們的目的是: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層次上平等地互敬互愛,並且更樂意於為對方效勞而不求回報,他們之間應當有這種崇高的競爭。這樣,雙方都會以誠相待。我們會從友誼中得到最大的物質上的好處,而當友誼是出自一種本性的衝動而不是出自一種需求感時,它就會更加崇高,更加符合於實際。因為,如果友誼是靠物質上的好處維繫的話,那么,物質上的好處的任何變化都會使友誼解體,而本性是不可能改變的,因為真正的友誼是永恆的。
……

序言

你的功績高於偉大的軍事將領。擴大人類知識的領域比擴大羅馬帝國的版圖,在意義上更為可貴。
——尤利烏斯·愷撒
天上的星星,雖然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它們還是那么明亮,那么耀眼,像鑲嵌在天幕上的鑽石一樣,放射出絢爛的光彩。古羅馬時代的西塞羅就是人類理智的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星星,雖然他作古已2000多年,但他的智慧之光依然是那樣鮮亮,那樣絢爛,給後人以無窮的啟迪。
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I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是古羅馬最有才華的政治家之一,他不僅當過執政官、元老院元老、總督,而且也是當時最偉大的演說家、哲學家和散文家。他早年曾在希臘和羅馬受過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他曾在一些著名教師的指導下研究修辭學、法律和哲學。同時,他“為了提高自身的素質,總是把希臘文的學習和拉丁文的學習結合在一起”,因而熟練地掌握了這兩種語言,這就為他日後研究、翻譯和闡釋古希臘的文化知識和精神成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成年後,他在從事政治活動之餘,致力於古希臘哲學的研究和闡釋。他深受柏拉圖學派、亞里士多德學派、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的影響,其哲學思想兼有上述各學派的觀點,因此後人一般稱他為折中主義哲學家。他的哲學貢獻主要在於:對古希臘的各派哲學進行通俗的解釋,不僅成功地將它們傳播給了其同時代人,而且對後代人也產生久遠的影響。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幾乎只是通過他才了解古希臘豐富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各派哲學思想。雖然後來哲學家們對他的哲學思想褒貶不一,但他在傳播古希臘的哲學和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則是無可爭議的。
從本質上說,西塞羅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是結合羅馬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對希臘各派學說加以改造而成的。他在《論國家》和《論法律》兩部著作中分別對國家學說和法律理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國家不是人為的產物,而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其根源在於人天生就有一種社會性,需要國家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以“共和國”的觀念取代希臘人的城邦觀念,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業”,是“共同擁有法律和各項權利,希冀分享共同利益的為數眾多的人的集合體”。西塞羅認為,國家政體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即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但這三種單一的政體很容易蛻變成暴君制、寡頭制、暴民制。唯有將這三種政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融合成一種混合的政體,才能制約、均衡和調和各方面的勢力,保持社會的穩定。西塞羅認為羅馬共和國就是這種理想的政體。在《論法律》中,西塞羅根據斯多葛派的觀點,認為自然法,亦即正確的理性,是真正的法律,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標準;上帝是自然法的制定者、解釋者和監護者;成文法必須符合自然法,否則就稱不上是法律。在他看來,自然法、理性和上帝是統一的,公正、善和成文法則是它的體現。所有的人在這種神聖的自然法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不是財產的均等,而是理性的共有。此外,西塞羅對法律的性質和羅馬人的公平精神也有透闢的論述。他曾在一篇演講詞中說:“民法有什麼特殊性質?法律的性質是不在外來影響之下改變,不在強力壓迫之下屈服,不在金錢誘惑之下腐化。”西塞羅的上述思想對羅馬法乃至後來的西方政治和法律都有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