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研究領域:東亞、東南亞經濟;東亞國際經濟關係;菲律賓經濟與社會。自參加研究
工作之後出版專著兩部:(1)《菲律賓》, 198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2002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合著多部。發表論文100多篇。
1999至2004年研究成果:
(一) 專著:
1.《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二)合著:
1.《東亞金融危機的理論紛爭與危機對經濟理論的影響》,郭梁主編:《21世紀初的東南亞社會與經濟》,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4~31頁。
2. 《中國入世對中菲經貿關係的影響》,《世界華商經濟年鑑2001~2002》,世界華商經濟年鑑雜誌社2003年出版,第107~112頁。
3.《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關係》,王勤等著:《中國與東協經濟關係新格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9~216頁。
4.“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 Catalyst in the Transition of East Asian Economic Models? (Case Studies of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in Lourds Salvador (eds), Asianizing Asia: Reflexivity, History and Identity, Published by ASIA Fellows Program, September 2001.pp.167~189.
5. 《東亞金融危機:東協四國經濟發展模式嬗變的催化劑》陳喬之主編:《面向21世紀的東南亞:改革與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7~37頁。
(三)論文:
1.《菲律賓華校的嬗變及其誘因探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東亞主要經濟體收入分配的比較研究》,《南洋問題研究》2004年第3期。
3.《菲律賓逆向應對中國入世和CAFTA的舉措及其原因探析》,《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4期。
4.《中國入世和“10+1”背景下的中菲經濟關係》,《當代亞太》2004年第11期。
5.《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研究》,《當代亞太》2003年第5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經濟導刊》2003年第7期轉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國際巨觀經濟》2003年8月25日全文轉載。
6.《危機的理論與理論的危機》,《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5期。
7.《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談判與運作:艱巨性初探》,《南洋問題研究》2003年第3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3年11月16日轉載。
8.《菲律賓電子產品出口的“飛地”效應:經驗與教訓》,《國際貿易問題》2003年第8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3年6月15日轉載。
9.“WTO Bring Chances to All”,“China Daily” May 15, 2003.
10.《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關係:回顧與前瞻》,《東南亞》2003年第2期。
11. 《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合作》,菲律賓《潮流》2003年11期、12期,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出版。
12.《菲律賓工業化發展進程與政策特點》,《亞太經濟》2003年第2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2年8月18日轉載。
13. Impacts of China’s WTO Entry on Sino-Philippine Economic Relations and Philippine Economy, paper submitted to ICAS3,be published in journal Asian Study, No.2, by Asian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s.
14.《東協三國工業化發展進程與政策特點》,《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第3期。
15.《東協三國的農業發展與戰略舉措》,《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第4期。
16.《菲律賓農業發展淺析》,《東南亞》2002年第2期。
17.《中國入世對中菲經貿關係的影響初探》,《南洋問題研究》2002年第1期。
18.《改朝換代後的菲律賓經濟》,《東南亞縱橫》2002年第2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2年1月13日轉載。
19.《東亞金融危機的理論紛爭與危機對經濟理論的影響》,《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1期。
20.《亞洲“四小”工業化發展進程與政策比較研究》,《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工業經濟》2002年第2期轉載。
21.《泰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思路與新政策》,《世界農業》2001年第11期。
22.《東亞金融危機:東亞模式轉換的催化劑?——對泰國菲律賓案例研究》,《 世界經濟》2001年第10期。
23.《埃斯特拉達-菲律賓特色民主的產物與替罪羊》,《南洋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
24.《走出單一“東亞模式”的誤區》,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4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1年5月20日轉載。
25.《論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多樣性》,《東南學術》2000年第6期。
26.《亞太經合組織論壇工商諮詢理事會》,《當代亞太》2000年第5期;菲律賓《世界日報》2000年4月25-27轉載。
27.《菲律賓商品出口持續增長動因及其前景》,《東南亞》2000年3、4期合訂本;菲律賓《世界日報》2000年11月17至21日連載。
28.《東協四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與逆向轉變》,《亞太經濟》2000年第5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經濟》2001年1期轉載。
29.《金融自由化條件下的菲律賓中央銀行對銀行業的監管與改革》,南洋問題研究1999年第3期,菲律賓《世界日報》經濟版4月11-16日轉載。
30.《菲律賓新中央銀行在抑制經濟衰退中的作用》,《當代亞太》1999年第5期。
31.《亞洲金融危機過程中菲律賓中央銀行的主要對策與作用》,《國際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菲律賓《世界日報》經濟版4月5-10日轉載
32.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the 1995 Philippine Rice Crisis and Government Policy on food security, Paper submitted to workshop sponsored by 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21 to 25 October 1996, and published in the Philippines 1999 as one of the chapter in the book entitle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 Southeast Asia.
33.《福建民營經濟跨世紀發展的主要對策建議》,《福建改革》,1999年第11期 (合作)
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1)參加由安徽大學舉辦的《中國三農問題——歷史、現狀、未來》全國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13~18日,提交論文《馬來西亞、泰國與印尼農業發展的特點與戰略舉措》,《菲律賓農業發展:經驗與教訓》。
(2)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作《中國與菲律賓的政治經濟關係》英文講座,2004年8月27日。
(3)參加日本立命館大學舉辦的“金融危機後東南亞的經濟改革及其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日本立命館大學2004年1月7~8日,提交論文《中國入世和10+1背景下的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關係》。
(4)出席菲律賓《世界日報》與菲華聯誼會舉辦研討會,主講《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合作》。菲律賓菲華聯誼會禮堂,2003年9月3日。
(5)參加新加坡主辦的第三次國際學者會議,新加坡2003年8月19~21日,提交英文論文《中國入世對中菲經濟關係與菲律賓經濟的影響》。
(6)參加廈門大學與中國世界民族學會聯合舉辦的“東南亞民族關係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2003年9月24~28日,提交論文《黎剎爾視野中的華僑與當今菲籍華裔》。
(7)參加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與日本立命館大學聯合舉辦的“金融危機後東南亞的經濟改革及其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為小組討論主持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2003年1月6~7日。
(8)參加澳大利亞坦斯曼尼亞大學主辦的澳大利亞亞洲研究協會第14次年會“主權的背後:國家與地方”國際研討會(為小組討論主持人),澳大利亞霍巴特2002年7月1~3日。提交英文論文《泰國與菲律賓的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9)參加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辦的“21世紀初東南亞經濟與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小組討論主持人),中國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2001年9月20~23日。提交論文《東亞金融危機理論紛爭與危機對經濟理論的影響》。
(10)參加在泰國舉行的亞洲福特基金亞洲研究項目第一次年會“亞洲化的亞洲:反省,歷史與認同”,泰國曼谷希爾頓酒店,2001年5月27~29日,提交英文論文《東亞經濟危機: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催化劑?——菲律賓泰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11)參加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辦的泰中研討會“泰國與中國的關係:回顧與前瞻”(特邀嘉賓),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信息中心禮堂,2000年6月26~27日。
(12)參加菲律賓國立大學經濟學院與英國曼切斯特大學聯合舉辦的國際研討會“經濟規則與管理”,菲律賓大馬尼拉區曼達陸榮市EDSA桑格里拉酒店,2000年3月29~30日。提交英文論文《東亞金融危機對菲律賓和中國的影響:從比較研究的角度》。
(13)參加菲律賓經濟學界37屆年會“為發展協調經濟、商業和政治”,菲律賓大馬尼拉區曼達陸榮市EDSA桑格里拉酒店,2000年2月23日。提交英文論文《東亞金融危機對菲律賓經濟的影響》。
主持與參與研究課題:
(一)主持的研究課題
1.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2003年度(博士點基金)項目《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安全:東亞國家的經驗與教訓》,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正在進行)。
2.福建省社科研究十五規劃“東協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政策與策略比較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已完成)。
3.國務院僑辦重點課題,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已完成)。
4.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社科課題“開發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1997年2月至2002年1月(已完成)。
獲獎情況:
1.碩士研究生教材《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個人成果,獲2004年廈門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材)
2.專著《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個人成果,獲福建省第五次社會科學成果獎專著三等獎。
3.《東亞金融危機:東亞模式轉變的催化劑?——泰國與菲律賓案例研究》,個人成果,獲廈門市第五次社會科學成果獎論文三等獎。
4.《菲律賓經濟發展滯後及其原因探索》,個人成果,獲廈門市第三次社會科學成果獎論文三等獎。
CURRICULUM VITAE
(As of December 2004)
SHEN Hongfang, female, born in Shanghai in April 1953 holds a position of professorship at Research Schoo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Xiamen University. She is also a senior fellow at Center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co-directory by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Xiamen University. Meanwhile, she is a professor at World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and a concurrent professor at Financ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from 2003 onward. And Ford fellow (first cohort ) since 1999.
Professor Shen has written on East Asian and Southeast Asian economies in crisis and the reform, China’s relations with Philippines and ASEAN, Philippin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ublications to her credit include two authored and eight co-authored books as well as more than one hundred papers, most of them were written in Chinese and published in China, some wer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published abroad. Philippine Chinese Newspaper “World news” reprinted many of her papers since 1990s.
Her academic distinction also included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or visiting Professor at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of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Sept. 1989 ~ April 1991); Center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Kent University, England (Nov. ~ Dec. 1990); Asian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Jan.~ July 1995); Center for Integrative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June ~ Aug. 1996); 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Jan. ~ May 2000); Faculty of Economics, Thammasat University, Thailand (May ~June 2000); Faculty of Economics,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June ~ Oct. 2000); School of Economic,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the Philippines (August 2003); East Asia Institute,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Singapore (August,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