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楫[現代學者]

汪楫[現代學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汪楫(1880年—1955年),名儒楷,字既濟,號渡春,楫是他的筆名,是常山輝埠鎮宋畈村上宋畈人。 出身於儒學世家的汪楫,年輕時即為清廷博士生員。後在邑庠任職,教授庠生。他旁觸堪輿,頗具造詣。

生平

二十世紀初,清廷將傾,汪楫遵從父親汪志南意願,參與興辦學校。他諄諄勸導,誨人不倦。有多次,他在信中教導一位庠生如何寫詩,他說:“足下讀書學畫有根底,則是吟詠之事自不可少。惟初學當以平仄為要,先取詩韻平上去入四聲之字,時時看熟,且求其解。蓋一個字有平仄兩用,不可強同者,因其字義不同,以致字音不同。若誤用之,則已不能讀矣。”

一九三零年,因時局動亂不安,汪楫遂辭職回家,隱居在三衢山趙公岩山洞裡,一邊讀書吟詩,一邊修養身心,體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古代儒士風範。

一九四五年九月,我縣按照上面部署,準備纂修縣誌,決定設立修志局,汪楫和袁素齋兩人共同擔任副局長之職(局長由當時縣長晏忠承兼任)。後因形勢變化,縣裡經費不足,修志一事被迫中止。

詩文

汪楫畢生好文,善寫詩句,由於種種原因,其詩詞作品傳世甚少,這是一大遺憾!迄今為止,見之於世的,僅在其隱居過的趙公岩石壁上的一首五言律詩。其詩為:

時難年荒後,山居亦穩然。

依岩消白日,枕石問青天。

臘盡寒歸路,饘香薄有田。

無琴無一鶴,何以答先賢。

此詩流露出了其對時局的無奈和憤慨,同時也流露出其心中些許生不逢時的惆悵與哀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