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民

汪新民

隨著“農家書屋”聲名遠播,汪新民先後收到很多好心人的捐書。 2007年,省里的“農家書屋”政策出台後,他的書屋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 “我的人生中,書屋最寶貴,書屋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命”汪新民說。

討書老人

汪新民,男,現年72歲,是湖北省浠水縣洗馬鎮羊角橋村國小退休教師。

先後被評為浠水縣首屆十大道德楷模、黃岡市十佳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2011年11月光榮當選縣政協委員。
1997年從教40年的汪老師退休後,熱愛讀書的他就一直沒閒著,辦剪報、收藏書籍,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料。眼見因為農村文化條件差,不少村民農閒時無所事事,村里賭博成風,他產生了創辦免費書屋、引導村民讀書的想法。
老人的“農家書屋”創辦於2003年。“辦書屋前,村里人就愛到我家來借書。那時我就想,何不乾脆拿出自己的書,辦個知識小屋呢?”在與老伴商量後,汪新民便騰出一間屋子,將收藏的120冊書刊整理出來,用退休工資訂報買雜誌,添置書架、桌椅,這樣就辦起了這個“知識小屋”。
隨著看書的人漸漸多了,缺書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孩子們來這兒借書,問我有沒有作文書、漫畫書,我說‘沒有’,看著他們空手而歸,我就想著,應該想辦法幫他們多找些書”汪新民說。為了增加圖書,自己每月都會從1117元的退休工資中拿出部分錢來買書、訂報。然而一些大部頭的書仍然買不起,為此,他又動起了向人尤其是政府機關單位“求書”“討書”的念頭。
“別人討米討飯,我汪新民就去討書!”別人丟的書他撿回來,別人當廢品賣的書他買回來。他還多次拜訪縣、鎮領導,甚至給自己的學生寫信,希望他們支持“農家書屋”,贈送書刊。2006年底,汪新民給浠水縣委書記周勇寫了一封求援信。不到半個月,周勇不僅自己將幾十本個人書籍送上門來,還動員縣科協、文化館、圖書館送來農村實用圖書400多冊,贈訂多種黨報黨刊。一次,一位北京來的書商在浠水出售一批歷史題材的書,汪新民知道後,跑去幫忙在街上賣了一個星期的書,不要工錢,就要人家給點兒書,“給了幾十本書,都是村民們喜歡看的,自己苦點兒累點兒也值得”。
2011年暑假期間,為了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中國小課外讀物,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望,汪新民在湖北電視台公共頻道、浠水新聞網等多家網站及QQ群里討要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他在倡議書中說,“我想替農村孩子討點書,哪怕一本兩本、一冊兩冊、看過的或用過的,只要書本乾淨整潔就行”。

農家書屋

“還是那句老話,‘富不丟豬,窮不丟書’,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明白這個道理”汪老師如是說。

隨著“農家書屋”聲名遠播,汪新民先後收到很多好心人的捐書。2007年,省里的“農家書屋”政策出台後,他的書屋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湖北省圖書館不僅捐來600多本書,還決定在這裡建一個館外圖書流通點,以後將定期過來更換書籍。省新聞出版局送來了2000冊圖書、17個書櫃、3台電腦等。書屋也從創辦時120冊書刊發展到現在10萬冊書收藏規模,涵蓋歷史、文學、科技、童話等11大類,每年借閱人次達1500次,成為當地村民求知學習的好去處。
“我的人生中,書屋最寶貴,書屋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命”汪新民說。讓孩子們快樂學習,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書屋成為山村孩子、村民們共同的家。小小的書屋猶如一盞“小桔燈”,照亮了整個山村。創辦“農家書屋”是汪新民一個人的堅持,也慢慢變成了老伴、女兒、村民等一群人的守候。為了更好發揮“農家書屋”的輻射作用,汪新民嘗試發展了6家文化中心戶,為每家配送100本圖書,每月可以來“農家書屋”更換兩三次,讓村里和鄰村能更方便地就近看書,實現從“一家書屋”到“家家書櫃”的夢想。
在汪新民的帶動下,“農家書屋”從一家走向了眾家,不斷發展壯大。據黃岡市文化局局長肖紅娟介紹,浠水縣把農家書屋工程當做一項民心工程,按照共建與自建相結合的原則,共建設了農家書屋643個,基本覆蓋了所有行政村,每個書屋配備書櫃5組、圖書1500冊、光碟100張、電視機一台、影碟機一台。全縣已有農家書屋固定讀者32000多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