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愛者

求愛者

張旻的小說創作對愛情主題情有獨鍾,著意表現人物的內心衝突,對愛情和道德有更深刻的思考。 ——陳村(作家) ——林舟(批評家)

《求愛者》為張旻的中篇小說集,包括《情幻》《生存的意味》《不要太感動》《愛情與墮落》《良家女子》《求愛者》等六部中篇小說。
小說圍繞愛情這一主題展開了對兩性關係和處於其中的人物自身狀態的描寫,著意表現人物的內心衝突,反映人在生活中的真實境況,並能喚起對情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作者擅於抓住生活中“有戲”的部分,以獨特的視角切入,最終直指生活本質,加之語言平實、準確,使小說充滿了張力。
作者簡介 張旻:1959年生於上海,祖籍山東威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情戒》《成長是多么不容易》《對你始終如一》《誰在西亭說了算》,中短篇小說集《情幻》《犯戒》《自己的故事》《愛情與墮落》《我想說愛》《良家女子》等。
目錄情幻
生存的意味
不要太感動
愛情與墮落
良家女子
求愛者
媒體評論 張旻筆下的敘事者、人物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是融洽的,沒有任何“水土不服”的症侯,其文本中的敘事者(即小說中一個隱匿著或以某個人物身份出現的講故事者)的身份通常是中專學校的教師或熟悉小市民生活的說故事人。表面上,這些敘事者/人物對於周遭的生活程式充滿了認同感,還時不時地冒出自以為相當聰明的“生活哲理”,但他們絕對不存在任何卓爾不群的優越感。
——余岱宗(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批評家)
在張旻的小說中常常有非常大度的自嘲,嘲笑自己為衛護自己的社會面具而曾經造成的“過失”。張旻的自嘲又是不動聲色的,他將幽默藏得很嚴,就像他出現在教室的講壇上一樣,斯文而具有風度。
——周介人(原《上海文學》主編、文藝理論家)
張旻打撈過去的真實,並非為突入現在做準備——他的過去與人們的現在是隔絕的。現在的人隔著一層透明玻璃,無動於衷地靜觀而無法真切地觸摸張旻用一顆沉寂的心慢慢焐熱的過去。
——郜元寶(復旦大學教授、博士導師、批評家)
張旻的小說創作對愛情主題情有獨鍾,著意表現人物的內心衝突,對愛情和道德有更深刻的思考。
——王紀人(上海作協副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
張旻的小說有一種張力,讓你有讀的欲望;作品又不是簡單的是非黑白單線,總有不可猜測的出乎意料,但其走向又是很自然很合理。
——陳村(作家)
在新近崛起的青年作家中,張旻以獨具的姿態在九十年代的“個人化”小說格局中顯示了自身的存在。他在不斷地“言情”:從《情戒》到《情幻》到《校園情結》,他的小說敘事都在以痴迷獨語的聲音和憂鬱朦朧的色調,勾畫著人心深處的“曉風殘月”,那是一片在現實與夢幻之間游移又最終消彌和超越了二者界限的風景。
——林舟(批評家)
張旻擅長以細膩、精確、微妙的筆觸,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人們視而不見的熟悉場景上,開始講述他的故事,揭開表象的外衣,進入到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深處,於無聲處現風雷,在平常處發現驚心動魄,在看似簡單的地方展現人性的複雜、尷尬和含混,從而把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勾勒得淋漓盡致。
——張英(《南方周末》資深記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