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文廟

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倫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其它建築有的毀壞,有的被移作他用。 現存的大殿一組古建築,是清代乾隆年間建成並經多次整修的。 仰首往上瞧,大殿屋頂的雙梁,鳳在上,龍在下,是古今建築中少見的風格。

永春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縣城中部),亦稱孔廟、學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是學子講讀及應考的地方。最初建在東渡(東嶽)橋西,繼遷知政橋北和白馬山之南,歷經宋、元、明七次遷址,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後,才遷至城中部現址固定下來。
永春文廟經過三十二次的重建、增修和擴建,到了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經形成一片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明倫堂、啟聖祠、鄉賢祠、名宦祠、尊經閣、敬一亭、儀門、試院等,是永春境內古建築中工程較大、規模雄偉的群體。可惜的是,除大成殿、明倫堂基本保持原貌外,其它建築有的毀壞,有的被移作他用。現存的大殿一組古建築,是清代乾隆年間建成並經多次整修的。1986年福建省政府撥款及顏彬聲先生捐資重修,才使它煥然一新。
重修後的文廟坐北朝南,建築結構與泉州府文廟大同小異。現有 大成殿、照牆、門亭、欞星門、泮池、戟門、甬道、拜台,連同東西兩廡 在內,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文廟前的照牆用花崗岩和大紅磚砌成,高達五米。照牆也稱照壁,是中國古代一些重要建築(如宮殿、寺廟等)大門前的一道屏障,用以顯示該建築的威嚴莊重。瓦當下是一列磚刻雲龍,具有傳統文化的典型特點。用花崗岩條石構築的“金聲”、“玉振”門亭分立照牆東西兩側,為文廟更添幾分莊嚴。廟前原有兩方下馬碑,現僅存其中一方,上刻“奉旨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由此可見人們對孔夫子至高無上的尊崇。
照牆正對面是欞星門,是一座六柱三門構成的石牌坊,上面雕著各種鳥獸圖案,十分精美。東西二門又稱德道二腋門,分別刻著“德俟天地”、“道冠古今”,頌揚孔子的品行和學識。半圓形的泮池上架著一座兩墩三孔的拱橋,在古代,只有秀才、舉人才有資格從這座橋上走過,進殿拜謁孔聖人。越過泮池往裡走,我們來到大成門前。門外的三對抱鼓石以青花崗石為材料,刻工精細。走進大成門,是一方約二百六十平方米的天井。天井正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稱為甬道,直通拜台。拜台又名站台、露台,是古代舉行祭祀等活動的地方。拜台正中有龍陛石盤龍為階。據說古代那些高中進士的讀書人才享有從盤龍頭上跨過的殊榮。
走過拜台,就是主體建築大成殿,也稱聖殿,是安放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神位供人朝拜的地方,也是講學之所。採用重檐歇山頂土木結構,造型古樸大方。兩對石龍柱,中間刻著兩條帶著小龍的母龍。有趣的是,左起第三條龍柱上雕刻的是一條“笑龍”,不同於我們常見的龍的形象,可稱一絕。殿內有康熙、雍正所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指孔子的學問後人無人能及)兩塊牌匾,可見古代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推崇。仰首往上瞧,大殿屋頂的雙梁,鳳在上,龍在下,是古今建築中少見的風格。飛檐青瓦,雕樑畫棟,整座建築顯得既肅穆莊嚴,又華麗壯觀。
大成殿後是崇聖祠和仰高樓,崇聖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仰高樓,取義於《論語・子罕》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樓內有永春歷代進士名錄。從永春文廟的悠久歷史可以看出永春人尊學重教的優良傳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