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區位
處於成渝、長江上游和永瀘經濟帶構成的A型經濟骨架上。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長江流經南境21公里。
耕地
產品有南方大口鯰、江團等,盛產各種農副產品。建成全國、重慶商品糧、瘦肉型豬、永川梨、大河龍眼、蠶級、茶葉、楠竹、柑桔等生產基地。食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有近30個產品獲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地方特產有永川豆豉、松花皮蛋、來蘇豆乾、來蘇香腸、永川梨和露華濃、百年好合系列低度白酒,其中,永川豆豉、松花皮蛋為全國特產。
氣候
永川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8.2℃,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2.9℃。
旅遊資源
永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昔有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八角攢青、石松百尺、聖水雙青、龍洞朝霞等昌州八景,為遊人遊覽留連之地。今北有風光旖旎的
茶山竹海,南有山清水秀的衛星湖、四季飄香的國家農業生態示範園--百里水果長廊和野趣十足的樂和樂都休閒度假主題公園;
歷史沿革
北宋初,昌州撤靜南縣,其地併入大足、昌元、永川等縣,永川縣仍屬昌州。1001年(宋真宗鹹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永川縣隸梓州路;1118年(宋徵宗重和元年)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昌州永川縣隸屬之。
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廢,永川、昌元、大足等縣轄地併合州。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改隸重慶路合州。
元末,明玉珍起義,163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建都重慶(國號“夏”),復置大足縣轄永川縣地。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玉珍子明升降明,1373年(洪武六年),復置永川縣,屬重慶路。
1662年(康熙元年),省璧山縣入永川縣。1728年(雍正六年)復置璧山縣,永川仍專治。嘉慶時,永川縣屬。
辛亥革命時,永川縣屬(重慶)蜀軍政府。
1912年(民國元年)3月12日,成渝兩軍政府合併成立四川都督府,設重慶鎮撫府,永川屬之。6月,重慶鎮撫府撤銷,永川縣直屬四川都督府。
1913年(民國2年),廢府設道,永川縣屬四川省川東道行政公署,
1914年(民國3年)6月,改為東川道行政公署,後更名為東川道道尹公署,永川均屬之。
1919年(民國18年)撤道,永川縣直屬四川省政府。
1935年(民國24年),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川縣。
1941年(民國30年)專員公署遷巴縣,永川縣仍屬之。
解放初,永川縣屬巴縣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12月20日,專署遷璧山縣,改名璧山區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
永川城市鳥瞰圖
1951年4月,專署遷江津縣,更名江津區行政專員公署,永川縣屬之;
1961年9月,江津專署遷永川縣;
1969年9月,成立四川省江津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改為四川省江津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7月更名四川省永川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4月,永川地區行政公署撤銷併入重慶市,永川縣改隸四川省重慶市人民政府。
1992年3月9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25號)批覆:撤銷永川縣,設立四川省永川市(縣級),由重慶市代管。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永川市由重慶市(直轄市)直管。
2003年11月11日 永川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撤併13個鎮鄉,由原來的35個鎮鄉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9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10月22日,國務院(國函 2006 110號)批准:撤銷永川市,設立重慶市永川區。以原永川市的行政區域為永川區的行政區域,永川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