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簡介
永壽縣位於陝西中部偏西,地處絲綢古道。北屏古豳,南接乾陵,涇河、漆水左右映帶。有“秦隴咽
喉、陝甘通衢”之稱。中原農耕文化與西北遊牧文化相互滲透,永壽正處在這南北風俗兼容之亞文化地帶。永壽剪紙在各鄉鎮普遍流傳,監軍、永太、渠子均為重點鄉鎮,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甘井民間剪紙最能代表關中風格,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多次在省、地縣及國外展出,並在多種藝術刊物上登載介紹。
甘井鎮位於永壽縣城西約十公里處。西鄰麟遊,南接乾縣關頭,漠谷河,漆水河左右映帶,屬溝壑台塬區,世代以農耕為主,轄人口一萬六千餘人。在民間工藝普查中,甘井鎮剪紙、刺繡民間藝人最多,手藝精巧,被定為“剪紙之鄉”。
歷史淵源
中國北朝進期就已出現,宋代有關於剪紙的記載。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一方面同人民民眾的生活生產緊密聯繫著,另一方面是同勞動民眾的喜聞樂見和製作上的易於掌握分不開的。因此,它能經歷一千五百年而不衰。
廣大勞動婦女在耕織之餘,為了裝飾美化生活,以五顏六色之彩紙剪成窗花、園花、雲角布置風窗、炕圍、頂棚。是勞動婦女智慧的結晶。其作品源遠流長,風格南北兼容。是關中剪紙的典型代表。
基本內容
其作品源遠流長,風格南北兼容。是關中剪紙的典型代表。即有南方的小巧玲瓏、纖細秀美;又有北方的造型單一、線條粗獷。題材廣泛,花罐魚腸、飛禽走獸、蔬果草蟲、人物屋宇、民間故事,戲劇人物皆可為表現對象。
基本特徵
永壽剪紙內容豐富,色彩多樣,風格各異,線條變化以孤紋為主,每張剪紙所反映的題材就是一個傳說、一個祝福、一個吉祥物,張彥娥剪紙改傳統矩齒排紋為孤線排紋,增加了動感,美感,象徵光芒,啟人向上。
主要價值
永壽處周文化發源地,剪紙源遠流傳,廣大勞動婦女在耕織之餘,為了裝飾美化生活,以五顏六色之彩紙剪成窗花、園花、雲角布置風窗、炕圍、頂棚。是勞動婦女集體智慧之結晶,在農村一代一代流傳,繼承,繁衍。
永壽縣已將甘井鎮北莊村確定為“民間剪紙示範基地”,並將作品整理成冊作為饋贈嘉賓禮品及永壽旅遊紀念品之一。
70年代,民間剪紙藝人張彥娥、夏寬赴省表演獲二等獎。
80年代,張彥娥剪紙作品在省文化廳獲物質獎勵。
2004年獲市文化局獎證。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
1、萊油燈:用燈煙燻制(複印)傳統花樣;
2、小窗花剪刀,細而尖,鋼水好;
3、各色紙張,蠟光紙最優;
4、麻紙製成的紙眼子,(裝訂時用;五張為一疊,過厚不易刻制);
5、大冊子,剪紙剪成後為了平展保存,故夾在冊子紙中,每頁一張以防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