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篦子

篦子是指用竹子製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

製作環節

篦子的製作是典型的手工藝活,工藝細緻複雜,工序繁多,競須經過108道“手腳”。這之中又分為三個大環節:

(1)辦齒子;工藝過程是:挑選附近天師觀峨成山上盛產的白甲竹,用篦刀啟下青篦竹片,削去青皮,劃成節節,再用雲刀抽厚薄寬窄,用紅、黃、綠等自然物為染料,水煮以染色,在比子上折成一定長度,用細線將齒子紮成坯子(謂“扎胎胎”)。在兩端裝上牛骨制好的檔子,再“削堂子”,“灌堂子”,最後用特製的牛膠沾上樑子。

(2)辦梁子。取白甲竹根部這材料,刮青後,鋸成節,破成塊,按梁子的樣式削寬窄。高檔的篦子,還在窄小狹長的梁子上做文章,或詩或畫,或書或刻,形成一大工藝美術特色。

(3)辦檔子。選韌性尤好的牛骨為原料,按比子的標準長度鋸成節,再鋸成一公分寬的小片,並經細細打磨。

由於工藝繁雜瑣細,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生產中,很難擴大規模,增加產量。因此,一度推行過分工合作的生產方法,從單一的專門性的生產中求質量,求速度,求規模,求效益。

物換星移,筒車鋪篦子因為工藝複雜,利潤微薄,當地人已很少經營此業。筆者採訪的幾位制篦師傅都已年老,而年輕的一輩不願意去做,制篦工藝後繼乏人,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狀況。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筒車鋪篦子仍然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如何保護開發筒車鋪篦子,使之上檔次,上規模,這已是當地人們十分關注的話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