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水熏期是陶瓷生產過程的烘烤階段。
陶瓷
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生產過程是一種流程式的生產過程,連續性較低。陶瓷原料由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順序經過連續加工,最後成為成品,整個工藝過程較複雜,工序之間連續化程度較低。隧道窯雖然是連續生產,但其速度尚不能與成型工藝的流水作業線相配合,需要做存坯、裝坯和裝窯等一系列燒成準備工作。工藝陳設瓷的生產更是帶有濃厚的手工作坊式色彩,缺少工業化生產的規模與條件。因此進行工藝革新,實現連續化生產,對於提高陶瓷工業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陶瓷坯體水分
陶瓷坯體的含水率一般在5%-25%之間,坯體與水分的結合形式,物料在乾燥過程中的變化以及影響乾燥速率的因素是分析和改進乾燥器的理論依據。當坯體與一定溫度及濕度的靜止空氣相接觸,勢必釋放出或吸收水分,使坯體含水率達到某一平衡數值。只要空氣的狀態不變,坯體中所達到的含水率就不再因接觸時間增加而發生變化,此值就是坯體在該空氣狀態下的平衡水分。而到達平衡水分的濕坯體失去的水分為自由水分。也就是說,坯體水分是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組成,在一定的空氣狀態下,乾燥的極限就是使坯體達到平衡水分。
坯體內含有的水分可以分為物理水與化學水,乾燥過程只涉及物理水,物理水又分為結合水與非結合水。非結合水存在於坯體的大毛細管內,與坯體結合鬆弛。坯體中非結合水的蒸發就像自由液面上水的蒸發一樣,坯體表面水蒸汽的分壓力,等於其表面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汽分壓力。坯體中非結合水排出時。物料的顆粒彼此靠攏,因此發生體積收縮,故非結合水又稱為收縮水。結合水是存在於坯體微毛細管(直徑小於o.1μm)內及膠體顆粒表面的水,與坯體結合比較牢固(屬物理化學作用),因此當結合水排出時,坯體表面水蒸汽的分壓將小於坯體表面溫度下的飽和水蒸汽分壓力。在乾燥過程中當坯體表面水蒸汽分壓力等於周圍乾燥介質的水蒸汽分壓力時,乾燥過程即停止,水分不能繼續排出,此時坯體中所含的水分即為平衡水,平衡水是結合水的一部分,它的多少取決於乾燥介質的溫度和相對濕度。在排出結合水時,坯體體積不發生收縮,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