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介
在民國時期湧現出非常多的文人墨客。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該飛機是張學良的專機,志摩免費乘坐),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党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瀰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白馬山(又稱開山),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師與徐志摩全部遇難。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陸小曼的婚姻又參雜了太多的物質功利,他與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噓。
徐志摩的墓地在歷史上一共經過3次變遷: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來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由胡適之題寫“詩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間胡適題詞的這塊徐志摩墓地,在動亂中蕩然無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對於胡適先生題字的墓碑感覺過於簡短,又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被稱為閨秀派才女的凌叔華,請她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她所題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轉化為“冷月照詩魂”。此塊墓碑也在動亂中喪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動亂墳陵早已損毀,故鄉百姓為了表示紀念,由政府撥款把徐志摩的墓地遷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邊。徐志摩的外親、著名建築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設計並撰遷墓記。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鋪地,青石為階,半圓的墓台恰似一彎新月,有詩壇“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滄桑厚朴,海寧籍書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根據胡適之原文補題碑文。墓碑兩側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書形雕塑,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等名詩名句。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蔭生,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的兩周,郁達夫沒有迎來凱鏇的歡呼,卻迎來了他的噩耗。那晚8時許,郁達夫正在家中與幾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個土著青年把郁達夫叫出去講了幾句話,郁達夫隨即回到客廳,與朋友打個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來得及換,穿著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由於郁達夫的失蹤太過詭秘,關於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謎一般沒有解開。
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說法緣於1946年8月8日,邵宗漢先生從棉蘭蘇門答臘聯軍總部情報處所獲取的訊息。該訊息證實,聯軍當局在日本戰犯口中得知郁達夫於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槍殺,同時被害者尚有歐人數名,遺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然而,這一說法卻有個重大的疑點難以解釋,即有研究者曾翻閱棉蘭法庭的審訊記錄,卻完全尋覓不到有關郁達夫(趙廉)的蛛絲馬跡。如果此說成立,那么郁達夫和同時遇害的幾位歐洲人的被埋地點也應該很清楚,可是,現在郁達夫的遺骸在整個東南亞都找不到,根本就沒有可靠的說法。
另外,關於郁達夫的失蹤還有幾種說法:
其一、可能死於幾個開小差的日本憲兵之手。這幾個憲兵平日裡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而郁達夫對他們的行徑很了解。當他們奉命綁架了郁達夫之後,害怕郁說出什麼對自己以後不利的話,便扼死了他。之後,直接參與殺害郁達夫的兩個憲兵便開了小差,從此下落不明。此說緣於日本研究郁達夫的專家鈴木正夫,由於鈴木正夫始終不願公開證據來源者的姓名,其說成為孤證,因而頗受置疑。
其二、可能死於印尼獨立軍之手。日軍投降以後,印尼共產黨領導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很多印尼共產黨人開始捕殺日軍和親日分子。由於郁達夫曾是日軍的翻譯,加上印尼獨立軍與華僑聯繫較少,並不知道郁的真實身份。所以,那天晚上將郁叫出去的印尼人可能是獨立分子,郁很可能被他們殺害。
其三、可能由華僑朋友秘密掩護轉移。郁達夫在印尼華僑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可能在武吉丁宜、巴爺公務的華僑組織幫助下秘密轉移,脫離了日軍所控制的範圍。鑒於當時複雜的社會形勢和閉塞的交通環境,郁完全有可能在途中出現意外。
其四、可能死於國民黨特務機關之手。這一說法緣於郁達夫本人對國民黨一直心存忌諱,他害怕國民黨某要員公報私仇,以他為日軍做“通譯”為藉口殺害他。
文學與戀愛,在郁達夫是互為表里的。戀愛的激情,本來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觀其一生,無時不在飛揚著由戀愛所激發的才情,然後表現到文學的創作之上,寫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同樣,他的戀愛經歷也如同他的文學名篇一樣,煥發著迷人的光彩,悵惘也罷,迷離也罷,悲歌也罷,總之都成了傳世的名作
郁達夫結過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別是:孫荃、王映霞、何麗有;此外,在新加坡時,還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
郁達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孫氏生育4人:龍兒(早夭)、郁天民、郁黎民、郁正民;王氏生育5人:飛、靜子(早夭)、雲、亮(早夭)、荀;何氏生育2人:大亞,美蘭。
邵洵美
與妻子戀愛時,見《詩經》中《鄭風·有女同車》中有“佩玉鏘鏘”句,為妻子之名,於是從“洵美且都”中取二字為名,以示愛慕。
妻子盛佩玉(兩者為表姐弟關係),是盛宣懷之孫女。祖父邵友濂,為晚清重臣。另曾與美國女作家項美麗(Emily Hahn) 同居。女婿方平,著名翻譯家。生父邵恆,為一紈絝子弟。邵過繼給伯父邵頤,其前妻為l李鴻章的嗣女。
邵洵美是個有貴族氣質的詩人,在山雨欲來的革命時代,他一味吟風弄月,追求"唯美",的確與當時國家多難、問題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諧。但他為人慷慨,有"小孟嘗"之美稱;他的"慷慨"使其家裡的經濟狀況日漸緊張,這點盛佩玉女士在《盛氏家族》中有所提及。他在出版事業上頗有成就,尤其是《論持久戰》英譯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貢獻。解放後,邵洵美埋頭於翻譯工作,譯作有拜倫的《青銅時代》、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士》、泰戈爾的《兩姐妹等》,他是翻譯界公認的一流翻譯家。不幸的是,從"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審查,被釋放後挨斗受批判,死時窘迫得連身新衣服都沒有。
用學者李歐梵的話說,在現代文學史里,邵洵美比大部分作家不為人知,是因為他“最不符合有社會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
確實,眉清目秀、長發高額、有“希臘式完美的鼻子”的美男子邵洵美,有點“紈絝子弟”的味道。他是清末高官後代,妻子也身出名門,家產豐厚。有人評價他年輕時的生活,幾乎就是《紅樓夢》里描述的“大觀園”的翻版。他好酒好賭,經常在花木交蔭的宅第里“一擲呼蘆,輸贏百萬”。他講究雅賭,認為賭博有“詩意”,因此看不起那些世俗賭徒。據說,他越輸錢,詩寫得越好,自稱“賭國詩人”。
邵洵美出生於名門望族,繼承了萬貫家財。從劍橋回到上海後,他結交了上海灘除左翼作家外幾乎所有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的朋友張若谷、陸小曼回憶道,當時邵洵美的私人書房裡放著估價五千金以上的希臘女詩人沙弗像真跡,用20萬金磅在倫敦拍來的史文朋的手稿,用羊皮紙裝訂的波德萊爾《惡之花》的第一版(《花一般的罪惡》深受波德萊爾頹廢主義風格影響),和結拜大哥徐悲鴻送給邵洵美的描繪巴黎酒吧“紅磨坊”即景的帆布油畫。這些陳設足見邵家強大的財力和人際網路。然而,除了收藏自己深愛的藝術品外,邵洵美把萬貫家財都投入到了發展少年中國的出版業上。
他穿長衫,跳西式舞,像“公羊之鶴”。因為皮膚蒼白,出門前要薄施胭脂,自稱這是學唐朝人風度。
他愛畫畫,愛藏書,愛文學,在自家豪宅里辦文學沙龍,來往的人川流不息。他愛寫詩,而且要在沒有格子的白紙上寫,落筆字跡秀麗,行列清晰,勻稱潔淨,甚至可以直接付印。
他的英式詩風,追求唯美,有人評價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氣,艷麗如一個應該讚美的艷麗的女人”。
章克標在給《海上才子·邵洵美傳》寫的序中把邵洵美概括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詩人,二是大少爺,三是出版家。章克標說邵洵美:"他一身在這三個人格當中穿梭往來,盤迴往復,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調和,因之,他這個人實在是很難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難以抒寫的。"
1949年春,國民黨敗局已定,達官貴人紛紛卷著細軟出逃。邵洵美利用《論語》發表了《逃亦有道(復友人書)》,譏諷國民黨政府。文章刊出後,邵洵美受到了當局的警告。有一期《論語》中有篇文章更尖銳,在刊物已印好的情況下,為免遭滅頂之禍,邵洵美發動家人一起動手撕去那幾頁,再由時代書局發行。然而到第177期,《論語》終未逃脫被勒令停刊之厄運。 其時,胡適曾拜訪過邵洵美,並已為其定了兩張赴台機票。邵以不忍離開家人與工廠無法處理為由婉謝。葉公超得悉,說服海軍用軍艦帶邵家的人與機器一道遷台。邵也謝絕了。這其中當然另有隱情。此前好友羅隆基已約見過邵洵美,並與他作了一席深談。羅向他細述了中共對待知識份子的政策,使邵洵美感到釋然。他相信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是有目共睹的,共產黨來了,他也會有出路的,因此他靜等上海解放。 5月24日,上海解放。劃成分時,邵洵美被定為"工商業主"。 解放時,夏衍是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為邵曾出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譯本而造訪過他。夏對邵的膽識很是欣賞,當然他們亦有舊誼。不久,夏衍和周揚問邵有何打算,邵說想到復旦大學教書。政府代為聯繫,學校表示歡迎,但根據邵的學歷,在復旦只能任二級教授。邵覺得自己在高校的朋友都是一級,他撂不下面子,不願屈就,遂把心思鎖定在寫作、出版上。 夏衍代國家徵購了邵洵美的那台德國印刷機,邵洵美得了一大筆款,這又激起了他擴大書店的願望。1950年元旦,邵洵美全家移居北京,他想在京開設時代書局分店。 但不久,《人民日報》一連7天以每天半個版面的篇幅批判上海時代書局的出版物中有這樣那樣的錯誤,隨之而來的是上海新華書店的大量退貨。因資金嚴重虧損,再也無法運營,邵洵美的出版事業就此畫上了句號。 好在邵洵美興趣廣泛,百無聊賴之時,沉浸在方寸之間,成了集郵迷。他收藏有不少十分珍貴的郵品。因喜篆刻,邵洵美把自己的頭像篆成藏書票,別具一格。著名篆刻家錢瘦鐵還為他刻了一方"洵美常幸"的印章。 然而現實對邵洵美是殘酷的。1958年,他遭了一場無妄之災,蹲了大獄。邵洵美在歷史上的人際關係確實複雜:與杜月笙有往來;與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李石曾有過從;與陳立夫、陳果夫以及張道藩、劉紀文等有交情。還有魯迅對他的譏諷、批評,一直是他一塊心病。而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一封信,一封寫給項美麗的信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勝利的訊息頻傳。曾經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決定回到北方。這時,卞之琳從英國回國,路過香港,戴望舒決定與他結伴而行,他對挽留的朋友說:"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榮一點。"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負責法文科工作,對於這項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聞出版總署的負責人胡喬木表示,"決心改變過去的生活和創作方向"。而這時,他的哮喘病已嚴重到上樓都要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為了更好地工作,他聽從醫生建議動了手術,但病情並未好轉,由於惦記《論人民民主專政》的法文翻譯,他提前出院,並給自己打麻黃素針,在家治療。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黃素針,為了能早點治好,他加大劑量,注射後不久,心臟跳動劇烈,撲在床上就昏迷過去,等送到醫院,已經停止了呼吸。
命運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當曙光照耀他時又過早離世。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說:"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覺得悼惜的是:他在舊社會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現在正要為新社會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卻忽然來不及了。"
戴望舒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政治和愛情作理想主義的苦苦追求,但其結果,卻是雙重的失望。在他的詩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著他的理想,而孤獨的遊子的形象則往往是詩人自己。他的詩常常表現出遊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勞,而這裡的特點恰好又是對沒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與真情。戴望舒曾熟讀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蘇聯學者契爾卡斯基說過,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說,戴望舒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苦悶沮喪的情緒,其基調是對於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髒生活相脫節的悲劇感。戴望舒的詩,則表現了從五四運動激昂地飛騰起來的理想,同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脫節的悲劇感。他的詩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戰鬥的,但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但她沒有乞求或頹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樣的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沒有低下人的尊貴的頭,像一面旗子一樣地忍受著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裡堅持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就是戴望舒詩的悲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