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
母氏源於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複姓“胡母”而來,源於田姓,所謂“系出田氏”。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的後人公子完出奔齊國,改姓田氏,後人以權財攏控齊國人心,逐漸掌握朝政,最終代姜齊為田齊。到戰國時期,齊宣王田辟疆(公元前?~前301年)將其弟賜封於毋仰(即母鄉、無鹽邑,今山東東平),古時“母”、“毋”二字通假,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母邑”,取姓為“胡母”氏。後裔子孫分衍為三個姓氏,即胡母氏、胡仰氏和母(毋)氏。在史籍《稀姓錄》中提到母氏名人,唐朝時期有母照,宋鹹淳年間有進士母夢牛,明朝時期有母德純。而當今中國母氏最為著名者,當屬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科學家、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教授。另外,當代中國詩人、散文作家母國政也是母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第二個淵源:
源於母丘氏,出自,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母丘氏,實際為毌丘氏,以邑為氏。毌丘,即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後人在“丘”字旁加“邑”而成今之“邱”。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母丘氏,其先食采母丘,因氏焉。”對於“母丘”,近代著名考古學家羅振玉考證:“孫輯姓纂,訛‘毌丘’作‘母丘’列入厚韻,誤。”例如,河南後漢末將大匠毌丘興,山西聞喜人,生毌丘儉,為魏幽州剌史,奔吳,拜鎮北將軍、幽州牧、譙侯,生毌丘甸。古時“母”、“毌”二字通假,毌丘氏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母(毌)氏者。毌丘氏後裔子孫中亦有改邱氏者。今山西聞喜邱氏,以毌丘儉為祖,稱為毌丘儉後裔。
第三個淵源:
源於複姓,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歷史上,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等諸姓氏,皆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母(毋)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明朝時期,明王朝為平衡國內人口分布,加速經濟建設,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遷民運動,期間,有整村回民遷徙到一個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寧夏涇源縣回族聚居地有母家溝,指以地名為漢化姓氏,稱母(毋)氏。
遷徙分布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東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因戰亂、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際闖關東等原因,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母(毋)氏的的歷史很久,但人數不多,如今在山東省的聊城、泰安、鄒城,河南省的永城、新鄉,四川省的劍閣、射洪、閬中、蒼溪、儀隴、蓬安、西充、自貢,重慶市,河北省的樂亭、邢台、棗強、石家莊,貴州省的遵義,雲南省的昭通、宣威,山西省的大同,遼寧省的昌圖、葫蘆島,湖北省的襄陽、十堰,江蘇省的徐州、宿遷,黑龍江省的肇東、伊春等地,均有母(毋)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