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2012. 4 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
2009.8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4.7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2.8 結業於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影視人類學暑期研討班;
2001.7 畢業於雲南大學人類學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社會工作及職務
2010—今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類學系講師
2002—今 香港人類學協會會員
2002—2009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教
1998—今 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協會會員
學術活動情況
1. 學術會議
⑴.1999年9月赴雲南參加“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⑵.2001年11月赴雲南參加當代民族學/人類學理論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知識話語·文化自覺·人類學本土化——以文化比較為中心的一些思考”;
⑶.2003年12月赴台灣參加台灣文化研討會;
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參加“僑鄉與海外華人”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邊陲僑鄉的歷史、記憶與象徵——雲南騰衝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
⑸.2004年2月12日應香港城市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之邀作“異域·孤軍·華人族群——泰國北部華人社會變遷”的演講;
⑹.2004年11月赴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人類學年會東亞分會,並宣讀論文“從孤軍到華人族群——泰北雲南華人族群認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
⑺.2005年6月赴澳洲賓迪哥參加澳洲華人研究協會第九屆雙年會,並宣讀論文“在變化之跨國語境中創建多重認同——泰國北部雲南人族群特性與歷史變遷的人類學研究”(英文);
(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參加第三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合作會議“海洋亞洲與海外華人(1405—2005)”,並宣讀論文“地方化中的整合與涵化——泰國北部華人社區的個案研究”;
⑼.2007年11月赴馬來西亞檳城參加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飲食方式、認同與族群互動——曼德勒華人飲食的個案研究”(英文);
⑽.2007年12月赴西雙版納參加“旅遊、少數民族與多元文化”國際研討會,並宣讀論文“誰的古鎮?誰的僑鄉?——雲南騰衝和順旅遊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個案研究”;
⑾.2009年2月赴廣州參加人類學關鍵字研討會,並宣讀論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與中文翻譯”;
⑿. 2009年4月赴台灣參加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並宣讀論文“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⒀.2009年5月赴廣州參加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並宣讀論文“華文教育、地方化與族群認同——以曼德勒為例”;
⒁.2009年7月赴台灣參加美國人類學會東亞分會暨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並發表論文“緬甸華人——族群與公民歸屬”(英文);
⒂.2009年9月赴上海參加復旦大學通業青年講壇,並發表“Diaspora與海外華人研究初探”之演講;
⒃.2009年9月赴上海參加上海大學文學院族群研究中心舉辦之“族群性、少數民族與上海”學術座談會,並發表“東南亞華人族群認同的建構與變遷”之演講。
⒄. 2010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第七屆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協會年會,並發表論文“歷史記憶、政治想像與生存心態——以曼德勒華人為例”;
⒅.2011年9月赴英國參加第四屆當代中國研究國際論壇,並發表論文“Being Chinese in Burma: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⒆. 2011年11月赴馬來西亞參加第二屆亞洲華人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海外華人、僑鄉與圍龍屋”;
⒇. 2011年11月赴日本參加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 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與再生產”。
(21). 2012年6月赴蘭州參加區域、民族與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跨國網路與粵東僑鄉——以梅州鬆口D村為例”;
(22). 2012年6月於廣州參加移民與族群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城市化抑或華人化——曼德勒華人移民、經濟發展與族群關係之研究”。
(23). 2013年5月於雲浮參加“宗教、慈善與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網路世界的佛教、慈善與公民社會”。
2. 出版
專 著
2012 《泰國北部的雲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適應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編 著
2012 《僑鄉·宗族·圍龍屋——梅州南口僑鄉村的田野考察》(與周大鳴教授合編),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譯 著
2012 《遷徙、家鄉與認同》(陳志明著,段穎、巫達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期刊論文
2013 段穎 “Diaspora:概念演變與理論解析”,刊於《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2012a “城市化抑或華人化——曼德勒華人移民、經濟發展與族群關係之研究”,刊於《南洋問題研究》,2012年第3期,頁67—75。
2012b “現代世界中的泰國佛教——一個人類學的視野”,刊於《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6期,頁99—105。
2012c “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 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再生產”,刊於《中國飲食文化》第八卷第二期。
2012 (合著)“公共人類學:21世紀人類學發展的新趨勢”,刊於《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頁35-45。
2011a “The Chinese Foodways in Mandalay: Ethnic Interaction, Localization and Identity”, In Tan, Chee-Beng ed., Chinese Food and Foodways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pp. 141-155. Singapore: SNU Press.
2011b “後現代·東方主義·民族志寫作———從Louisa Schein《少數民族準則》談起”,刊於《西北民族研究》第70期第3卷,頁149-156。
2011c “遷徙、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 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與再生產”,刊於《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011d Book Review of Renunciation and Power: The Quest for Sainthood in Contemporary Burma. By Guillaume ROZENBERG, translated by Jessica Hacket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10).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10.
2011e “誰的古鎮?誰的僑鄉?——騰衝和順旅遊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個案研究”,刊於楊慧主編《旅遊·少數民族與多元文化》,頁161-179。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9a “對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與漢文翻譯”,刊於《西北民族研究》,總第62期,頁103-106.
2009b “華文教育、地方化與族群認同——以曼德勒為例”,刊於錢江、紀宗安主編《世界華僑華人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
2008b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th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2007 “異域·孤軍·華人族群——泰國北部原國民黨軍隊及其後裔的社會變遷與認同建構”,刊於劉宏主編《海洋亞洲與華人世界之互動》,頁150-172。新加坡:華裔館。
2006a “邊陲僑鄉的歷史、記憶與象徵——雲南騰衝和順宗族、社會變遷的個案研究”,刊於陳志明、丁毓玲、王連茂主編《跨國網路與華南僑鄉》,頁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06b “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
2001 “權力邊緣的曼春滿——旅遊作為現代化與意識形態的個案研究”(第一作者),刊於楊慧、陳志明、張展鴻主編《旅遊、人類學與中國社會》,頁96-115。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0 “文化人類學的哲學內涵、 經驗與理性”(第一作者),刊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13-16;139。
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數十篇。
3. 教學經驗
2010- 講授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與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合開本科生課程《文化人類學概論》
2002-2003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課程《中國人類學研究》助教;
2002-2003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海外華人文化》助教;
2003-2004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女性、男性與文化》助教;
2005-2006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巫術、神話與超自然力》助教;
2005-2006 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本科課程《香港考古學》助教。
4. 田野經驗
⑴.1999年7月至8月赴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橄榔壩曼春滿村進行旅遊與社會變遷的田野調查;
⑵.2000年7月赴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橄榔壩曼春滿村進行旅遊與社會變遷的跟蹤調查;
⑶.2000年8月赴雲南省石林縣月湖村進行彝族火把節宗教儀式的田野調查;
⑷.2000年9月-10月赴雲南省騰衝縣和順鄉參與雲南民族文化生態村和順課題組的研究,並進行漢族宗族發展與變遷的田野調查,後在此基礎上完成學士論文的撰寫;
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乾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田野調查(愛荷華州立大學、雲南大學、清邁大學合作項目);
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乾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跟蹤調查(愛荷華州立大學、雲南大學、清邁大學合作項目);
⑺.2001年11月赴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建水市進行元陽哈尼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和建水古城文化遺產保護的考察;
⑻.2002年8月赴雲南省石林縣月湖村進行彝族文化生態村課題研究;
⑼.2002年12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乾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與族群認同的跟蹤調查;
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國清邁省差巴乾縣熱水塘新村進行華人社區的調查;
⑾.2005年7月赴緬甸曼德勒、臘戌進行華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調查;
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緬甸進行博士論文田野調查;
⒀. 2010年7月至8月、2011年2月赴廣東省梅州市南口鎮僑鄉村進行跨國網路與僑鄉社會之田野調查;
⒁. 2011年7月至8月赴廣東省梅州市松口鎮大力村進行海外華人與僑鄉社會之田野調查;
⒂. 2012年5月赴印尼雅加達進行跨國網路與印尼華人經濟之田野調查;
(16). 2013年1月赴緬甸曼德勒進行中緬關係之田野調查。
5. 研究方向
東南亞社會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僑鄉社會發展與變遷;全球化、跨國性與文化;族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