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莊

段家莊

1974年,糧食“達綱”,畝產400斤。 1976年,小工廠做了一系列大動作。 扶貧段家莊富了,並且不是一般的富裕,六位數存款的人家有的是。

村簡介

長子縣東偏北20華里處,有一個早已遠近聞名的段家莊村,該村200戶人家,940口人,有著2160畝耕地,

段家莊全貌段家莊全貌
早在六十年代這個村就是全縣農業戰線上
段家莊村段家莊村
的一面紅旗,改革開放後搞汽車運輸,到現在全村已有100多輛汽車往山東、河北等地,為晉煤外運做出了一定貢獻,也是全村在致富路上邁出了驕人的一步,1990年,跨入小康村行列。(統計時間1999年9月)

艱苦創業 發展生產

組織起來

解放初期,段家莊農民分到了土地,辦起了互助組。1953年,共產黨員馮保鎖回響黨的“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領50多戶率先辦起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秋天,社裡糧食豐收,社員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吸引了很多人入社第二年社裡有種了從外地引來的紅薯,秋天,社員們拿著稀罕的紅薯,當著單幹戶嘻嘻哈哈地念順口溜:“單幹戶,沒氣度,吃不上農業社中的大紅薯。”使單幹戶著實尷尬。
1956年,在“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中,段家莊人打著小旗排著隊,燃放鞭炮喊口號:“挖窮根,栽福根,高級社員一條心!”“一步登上高級社,幸福生活萬萬年!”。由初級社轉入高級社,取名“段家莊銳進高級社”,從此,“銳進”就成了段家莊人的精神風貌,在社會主義建設歲月中,他們一刻也沒有放棄過“銳意進取”。
1956年至1957年,糧食連續豐收。經濟作物開始時種有100畝麻,一座粉坊養著四五十頭豬,除完成國家公餘糧,糧食夠吃了,經濟上也不缺錢花。1957年每個老力發了一件小大衣。段家莊人披上小大衣出門,那份自豪感自不必說。當時有句順口溜:“油瓶小鞭的,墊膀小鞍的。”這幾件是牲口拉車用的傢伙,那意思是趕車社員一身輕鬆,下了工只把這四樣傢伙拿回家收好,車馬不用操心,自有飼養員管理。那時,段家莊人生活水平雖然不怎么高,卻也不愁吃不愁穿,日子過的滋滋潤潤,挺愜意的。

跨入先進

從1958年“大躍進”到“三年困難”時期,段家莊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同全國一樣經受了挫折。他們步入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他們喊過“一天等於二十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經歷過“食堂化”,“大煉鋼”......隨著“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貫徹,1962年生產開始恢復,從1963年起,段家莊有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
1964年,在全國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段家莊實行“數、質、時”三結合勞動管理辦法,即根據勞動的數量、質量、時間,綜合衡量記工分,克服了出工不出力,幹活不講質量的弊端,激發了勞動積極性。這年糧食總產30萬斤,每個勞動日分到8角錢。也是從這年,段家莊被評為縣“先進大隊”。從此以後,段家莊多年被樹為“學大寨一桿旗”,村支部書記馮保鎖同志也成了“省勞模”。其中的先進經驗,也不乏真的好經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無庸諱言,也有時代局限的一面,此中是非曲直,我們不去深究評說,不妨說幾個數字總結這段歷史吧。
1969年,山西省農科院到段家莊指導科學種田,按專家們的科學方法播種,管理,秋後糧食產量上了一個大台階,總產量60萬斤,翻了一番。
1974年,糧食“達綱”,畝產400斤。1975年,糧食“過河”,畝產503斤。過河的水平一直保持到聯產承包前。在此,還需值得一書的就是集體創辦小工廠。

集體辦廠

七十年代初,長子農村興辦小工廠熱,產品主要是軸承。段家莊的軸承工廠始於1973年,頭二年經濟效益不好。1975年大隊讓段保只負責,小工廠開始發展壯大,之後便帶來了驚人的經濟效益。
段保只是段家莊的“能人”,建設以來一直擔任會計,是位理財的行家裡手。人們說,馮保鎖靠的是兩個能人,農業靠馮喜堂,經濟靠段保只。果然,段保隻身手不凡。
上任伊始,他就大刀闊斧跨大規模,由原來的12名工人增加到20人,並在勞動管理和產品質量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年終,經濟效益初見成效,當年上交大隊6萬元。
1976年,小工廠做了一系列大動作。
首先是解決供電不足的問題,那時常常停電,嚴重影響正常生產。段保只幾次到淮海廠協商,從淮海廠廢料堆里花900元錢買回了一台22千瓦同步電動機,請來防爆廠工人師傅改裝成發電機,既解決了動力不足,又為大隊節省了資金一萬多元,當時買一台發電機得花1.2萬元。
其次是增加投資,更新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購置了牛頭刨,添置了電焊機,花1400元自行設計改造了一台簡易車床,一台磨床,為集體節省資金一萬多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效率和產品質量。原來的車床每個班車200件,簡易車床每個班車800件,原來拋光工序靠手工操作,效率低,產品質量也低,改用磨床後,在磨床上一推就成,產品又快又好。其它工序還使用了無心磨,內眼磨用於磨軸承內眼,大滾蛋,小滾蛋等。生產規模擴大了,工廠也多了,人數增加到30人。隨著設備更新,技術革新,工人的技術就需要提高。為此,先後派工人到縣軸承廠,汾陽縣軸承廠等地學習,工人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了。同時,又派二名工人到防爆廠學電機知識,回來後又增加了纏電機,修電機等業務。就這樣大刀闊斧幹了一年,經濟效益翻一番還多,上交集體13萬元。
1977年,根據市場走向,發現遠近好多村要搞軸承廠,需要簡易車床,於是就批量生產簡易車床,磨床銷售,經濟效益持續增長。1977年簽訂契約14.32萬元,結果上交集體15.82萬元,超額上交利潤1.5萬元。
1978年,在家庭聯產承包這一新形勢下,小平車需求量增大,於是又迅速上馬平車圈,平車軸墊片等產品,經濟效益仍保持良好勢頭。年底,上交集體16萬元。
以後,小工廠維持了一、二年,隨著生產結構的調整,軸承廠也就停辦了。

改革開放 搞活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段家莊也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迎來了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
要追述段家莊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還得從其機械化耕作說起,因為它與後來的汽車運輸業有著密切的關係。

造就人才

段家莊的農業機械化耕作,起步於七十年代,到1981年,已經擁有74型東方紅拖拉機一台,55型拖拉機二台,玉米播種機一台,小麥播種機一台,大型聯合收割機一台,深耕犁一台,鏇耕機一台,以及一些其他農機設備,共二十七台件。農業生產從秋耕,春耕,扒耮,春播到夏收,夏播等基本實行了機械化操作。1984年,全村用上自來水,這比周邊村早了十幾年。生產、生活趨於現代化,成為機械化典型村。1984年、1985年美國友好人士,農業專家韓丁曾先後兩次來到段家莊參觀訪問,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機械化耕作培養了農機技術人才,為後來的汽車司機造就了一批後備力量。再加上1975至1978年間村里軸承廠到雁北搞軸承交易時每天有20台手扶車從雁北往回拉肥料,這些手扶車司機也成了日後汽車司機的骨幹,這是從技術方面說。另外,機械化還培養了段家莊人的現代化意識,為段家莊創造了機械化氛圍。那年頭的段家莊,牲畜消閒了,手工梨耬放進庫房不用了,生產依賴機器,日常生活也用上了機器,段家莊人喜歡擺弄機器。總之,這為日後的汽車運輸業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但段家莊搞改革開放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來,他們對改革開放政策有個理解過程,也有個摸索過程。

探索

黨在農村的改革開放,除了土地聯產承包外,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改變農民單一種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讓農民多種渠道致富。段家莊當時的思路是搞“紮根副業”,還離不開在土地上作文章。那時,正好縣裡扶持養蠶,他們就選中了養蠶。
1981年,起步,全村組織了200人(平均每戶一人)到沁水的端氏、城關參加學習,回來後,經過討論,決定不僅搞養蠶,還要搞絲綢加工,辦繅絲廠。於是,就從沁水聘請了四名技術人員親自指導種桑養蠶。計畫種植桑樹200畝,打機井一眼,全部實行水利化。1982年“晉東南蠶桑研究所”又派兩名專業技術人員來指導機械化養蠶。起初集體養蠶,後來承包給個人養,養蠶最多時達200餘張,全年利潤可達8萬元,其經濟效益還可以。三年後,因市場疲軟而停止。
第二步仍然是搞“紮根副業”,當時市場上紅果價格看好,每斤2元多,每畝紅果可收入五六百元。於是,1984年又種植了85畝紅果樹。布料,等到結果受益時,紅果價格卻一路下跌,最低跌到每斤一角錢,就這還賣不出去,成堆的紅果爛了,倒入溝里。紅果項目失敗了。
在種植紅果樹的同時,又搞起了養雞。1984年搞試驗,1984、1986年大面積推廣,養雞最多時全村有二萬隻,經濟效益可達30萬元,同時,還帶動了腳踏車運輸。每天有40輛腳踏車帶簍往長治運送雞蛋,每人每天收入可在20到30元,多著40至50元,僅這批人平均每天收入總計在1200元左右,一年下來,收入也頗可觀。由於規模大,效益好,段家莊的養雞出了名,成了典型。1985年,中共山西省委書記李立功同志親臨段家莊視察養雞,並作了重要指示。
養雞的經濟效益確實不錯,然而卻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嚴重影響生活環境,有損村民健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黨支部曾決定到離村遠一些的偏僻地里搞,但隨著雞蛋市場價格不穩,受市場的波動衝擊,養雞農民收入極不穩定。於是他們又尋找新的適合段莊發展的致富門路,在原來的基礎上便開始搞運輸,從此段家莊經濟騰飛的產業——汽車運輸業迅速崛起,養雞也就停止了。

崛起

從八十年代中期,汽車運輸業在段家莊興起。至此,段家莊人才真正找準了致富的起點。從此,他們走出段家莊,走出長子縣,走出了娘子關,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奮力搏擊,大顯身手。
早在七十年代晚些時候,當時的大隊就有輛部“汾河”牌汽車,由於“大鍋飯”管理方式,其效益不怎么好。1983年,這兩部車由莊滿文,孔明只承包,往山東拉炭。契約期三年,每部車第一年交集體8000元,第二年交6000元,第三年交4000元,各種車輛稅費全由承包人負擔。兩部車集體淨得3.6萬元,而承包人的收入也頗豐,體現了當時承包的優越性。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莊滿文等在承包期中,看到了汽車運輸的前景,找準了個體運輸這項產業。於是,在契約期滿後,約在1985至1986年間,莊滿文第一個買了汽車,
搞起了個體運輸。從此,個體汽車運輸便一發而不可收,象滾雪球一樣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一項支柱產業,被譽為“上黨運輸第一村”。
在莊滿文的影響下,孔明只、莊光旦、段正則等躍躍欲試,先後買車,到1991年,個體車發展到20部,已初具規模。初期每部車的年利潤約在一萬元。按當時物價水平看,這個數已是十分可觀的。
但致富也不能忘記創業人,原老支部書記在此也值得一提。1994年村支書馮保鎖因患中風多方醫治無效而離開了人世,他幾十年如一日,一心為公,艱苦創業的功勞我們永記,他一生贏得了眾多榮譽,曾任縣委委員、公社、鄉黨委委員等職,他一心為大家謀利益,段莊人將永遠銘記他的功績。他的事跡將深深留在人民的記憶里。
1992年到1994年,三年增加了40部車,達到60部,這既讓段家莊人欣喜,又讓周邊村人羨慕。同時,人們也有一種發展“到頂”的意識。“60部車,縣運輸公司有多少車?”“這就可以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段家莊人以頑強拼搏精神,銳意進取,贏得了市場、獲得了效益。他們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開創新路使運輸業迅速發展。從1995年到1997年,三年又增加40多部車,個體車突破100部。100部車,對於祖祖輩輩守著土地的農民來說,當初誰敢這樣想過呢?人們不是對那種不切實際的人的企求愛用“做夢吧”來
否定嗎?然而,當初段家莊人作“夢”也不曾做到這個份上呀!
然而,這卻使實實在在的事實。這是不是就“到頂了”呢?
沒有。1999年,據說又在醞釀增加20部車。在目前為止,又買回了10部車。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經濟效益。
除去因故短期或長期報停的車,按70部車算,每部車每年利潤按5萬元算,年利潤可達350萬元,效益非常可觀。
再看對國家的貢獻。
每部車一年上交國家各種稅費(如養路費,出境費等)三萬元,再按70部車算,每年上交國家210萬元。從八十年代中期到現在,按最保守的,10年計每年平均50部車,總共上交國家各種稅費至少在1500萬元以上。
人們不禁要問,100部汽車,為什麼偏偏象鳳凰一樣落在了段家莊這株樹上呢?難道他們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嗎?
得天獨厚的條件嗎?沒有,也有。
說沒有,是指他們的地理條件。段家莊遠離工礦區,沒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地理優勢,交通條件和周邊村沒有什麼兩樣,所以說,沒有。
說有,是從“人和”方面說的。
關於這方面,有兩點。第一點是人才基礎,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這裡不再敖述。第二點,是段家莊黨支部的作用。
1 .創造寬鬆的環境條件。
個體汽車戶是沒有條件蓋車庫的,私人買車伊始,大隊就騰出當年的軸承廠大院,連同院裡幾十間房屋,供其停車,使用。後來隨著車輛增加,村委又蓋了一個大院。現在兩個院,面積8000多平方米,供個體戶停車使用,集體並提供水電,防火設備等,確保了車輛的安全,為個體戶的停車還提供種種方便。是運輸戶放心。
2 .關懷、扶持
3 .安裝電話
搞運輸,必須隨時掌握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為達這一目的,村里於1995年投資1.7萬元,樹桿架線,使70戶安裝了電話,被長子郵電局授予“長子電話第一村”的榮譽。70部電話所發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 .幫助種地
村里規定,按時完成國稅,鄉統籌的戶口,集體一律免費為其秋耕、春耕、春播、夏收等,減輕了農民勞動負擔,解除了運輸戶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一心撲在搞運輸上。他們在種地上很省心,有些運輸戶甚至連承包地的地界都不太清楚。
5 .集體修路
段家莊村通往長臨路有一段三華里路,是汽車進出村的必經之路。曾多次用沙子,爐渣鋪過,但總是坑坑窪窪的。為了徹底解決交通問題,1997年集體投資15.7萬元,投工600個,全部鋪油修路。為了長遠之計,比一般路要多花8萬元,雙層三合混泥土路基,加厚油麵。為確保質量,當時的支書馮喜堂東奔西波,沒吃一頓消停飯,沒睡一個囫圇覺,一心操在修路上。這位一心為公的老黃牛,為公出差,吃飯總是饅頭豆包,連頓象樣的飯都捨不得吃。象這樣一心為集體、廉潔奉公的共產黨人,聽後使我們不禁肅然起敬。當時的村長,現任支書王振國,是一位實幹家,事業心極強,更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犧牲精神撲在了修路上。老王有部聯合收割機,每年要到河南、晉南、晉城等地夏收。當時正值夏收時節,他為了路的質量,寧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把關修好路,毅然將自己的聯合收割機賣掉,犧牲了夏收收入4萬元,每天堅守在修路工地上,嚴把質量關。這些人的風格是多么高尚,聽了這些,不禁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經過他們的艱苦努力,如今,一條高質量的油路鋪通了。如今,段家莊的汽車每天在這條寬暢油亮的路上出出進進,再也不受顛簸之苦,再也不怕老天下雨了。真是一時之勞,百年受益。
總之,段家莊雖然沒有地利之便,卻有人才優勢和黨支部的關心支持。有了這種“人和”優勢,再得改革開放的“天時”,便促成了今天這種“風風光光闖九州”的汽車運輸局面。

扶貧

段家莊富了,並且不是一般的富裕,六位數存款的人家有的是。但是,人們在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後,富裕的程度也有差別。比較起來,沒有汽車,也沒有開車司機的那些人家,經濟收入就差些。黨支部為了讓這些人儘快富起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決定在農業耕種土地給予適當的傾斜扶持政策。
94年,集體投資16萬元,打機井9眼,連同原來的一眼井,共10眼機井,發展水地530畝,給年收入不達一萬元的戶每個勞力分2.5畝水地,讓他們種菜。這一辦法一出台,大部分汽車戶表示同意,有少部分不同意,通過耐心的教育工作,使他們提高了認識,形成了共識;只有帶動全村的父老鄉親兄弟共同富裕,才能使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大家最終接受了這一“土政策”。分到地的人家,每個勞力每年可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興教

段家莊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這一驕人的成績,但他們並沒有陶醉於此,他們更著眼於未來,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對後代的教育上。一個跨世紀的藍圖——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在段家莊形成了共識。
1996年,段家莊蓋起了二層30間教學樓,同時,為國小1至5年級更新了桌凳,購置了二類教學儀器一套,圖書1590冊,儀器櫃、圖書櫃12個,實驗台10個,閱覽桌10張;單雙槓、山羊跳箱、平梯、爬梯、桌球台、滑梯、木馬及各種球類等體育器材130件,軍鼓一套。蓋幼稚園8間,新購幼兒桌凳60張,各種幼兒玩具及幼兒活動設備等。總共投資43.5萬元。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為培育後代奠定了基礎。
1998年春,在“普九”驗收中、支部書記王振國帶頭捐款兩千元,在他的帶動下,原任支書馮喜堂、老黨員段保則、老退休教師段啟文,還有莊貴先、段正則、莊滿文、趙長青、莊秋福、常文俊、莊安福等紛紛捐款各兩千元,用於興學助教。
關心教師生活,對教師生活給予一定補助,工作上按成績給予優厚的獎勵。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辦得有聲有色。段家莊黨支部和村委被縣裡授予“尊師重教模範單位”榮譽稱號,段家莊學校獲縣“先進集體”,“教學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回顧五十年的歷程,段家莊人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前進,再前進!
摘自《長子文史資料》第九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