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

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

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中學,創辦於1983年9月,是東方市唯一一所培養少數民數人才的完全中學。學校位於市城區瓊西路,交通便捷。校園內綠樹成蔭,春草芳菲,環境優美。

基本信息

一、概貌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才人為己任,23年來,經過民中人的不懈努力,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實現了規範化、標準化和現代化。學校占地面積105畝,辦學規模達77個班級,在校學生7000餘人。學校共有教職員工228名,其中高級教師34名,一級教師85名,二級教師61名。
民族中學,繼承了“治學嚴謹、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堅持“人文立校、和諧育人”的辦學思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的教育追求,就是讓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讓學生享受成長的自由,讓學生體會成長的快樂,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讓學生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樑。
學校嚴格遵循教育規律,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為教學座右銘,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張揚個性,發展特長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堅持把時間讓給學生,把空間讓給學生,促學生主動發展,使學生健康成才;堅持讓學生人人都懷著成功的喜悅走出校門,而不帶半點遺憾離開學校。近年來,學生參加市、省、全國中學生英語、數學、物理、化學、體育、文藝等學科競賽中,獲138項次市、省、國家級獎勵。在生源相當劣勢的情況下,今年高考第一批85人,第二批226人。今年中招700分以上學生17人,數學滿分(150分)15人,物理滿分(100分)7人,化學滿分(100分)3人,政治滿分(100分)6人,居全市第二,再次驗證了市領導所首肯的,市內外專家,同仁讚譽的“以三流的生源辦出一流的質量”。
學校大力展現教育創新,以創建市一流學校為目標,按照創建規範加特色學校,培養合格加特長人才的辦學宗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學校管理,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進俱進,開拓創新。
為最佳化育人環境,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多渠道籌資,建成並完善各項教學設施,包括教學樓、文化廣場等工程,現有標準運動場1個,桌球、籃球、排球、羽毛球場多個;多媒體教室5個,理化生實驗室各2個,音樂舞蹈、鋼琴房各1個,圖書室、閱覽室各1個、圖書室藏書4萬冊,報刊雜誌100餘種,建立並完善了校園網站等。學校形成了硬化、綠化、美化相結合,平面與立體、彩色與灰白相映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代的文明氣息相呼應的校園風貌。學校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完善的教學設施、濃郁的文化氛圍、廣闊的展示平台.
學校按照“以德從教、科研興教、創新施教、質量立教”的工作思路,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先導,狠抓教學常規管理,促進了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進入新課改以來,學校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超前規劃,加速發展,實現了教育思想現代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學生素質優良化。民族中學以“環境美、設施好、師資強、管理嚴、校風正、質量高”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每位學生的潛能和特長得以充分發展,教育教學成績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家長和學生的提高和升學的願望。
在保證整體發展的同時,學校重點突出了學生的特長和學校的特色。根據開展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校自身發展的特點,確定了信息技術、藝術、體育為我校的特色教育。學校現建有5個標準多媒體教室和3個標準機房,全是嶄新的配置和高標準的程式,配有4位專職的電腦教師,開足了課時,並加強培訓,讓學生擁有豐富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先進信息技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時代的主人。學校將體育藝術貫穿教學始終,體藝活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學生參與面之廣、表現力之強為人嘆服。被評為“海南省體育先進學校”、“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學校”。
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民族中學在上級各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下,在學校領導集體的正確決策中,通過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斐的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海南省文明生態學校一等獎”、“海南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海南省文明單位”、“海南省學校衛生先進單位”、“海南省體育先進學校”、“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學校”。
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學校全體師生將繼續發揚團結拼搏、頑強進取的精神,繼續沿著“高質量、有特色、爭一流”的發展戰略,朝著一流的辦學條件,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培養目標,一流的管理水平向新的目標奮進,創造民族中學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l、地域
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位於江夏區北部,北距武漢市中心18公里,與洪山區和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鄰,南距鹹寧59公里,絕對位置處東經114°18′,北緯30°20′ ,京廣鐵路從街西經過,滬蓉、京珠高速公路在城區南側3公里處.與107國道互通立交相連,全街版圖總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全街總人口17.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8萬人.紙坊街是江夏收區委、區政府派出機構,是江夏區委、區政府駐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
2、氣候
紙坊街境位於長江中游,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屬於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交替明顯,無霜期長,嚴冬酷暑時間短.
四季特徵:
(1)春季(3-5月)天氣易變,氣溫上升劇烈,雨量增多,常有低陰雨。入春後天氣轉暖,但因紙坊街境正處於南北冷暖空氣往返交替地帶,冷暖空氣交澤停滯的結果使雨量增加,春雨連綿,溫度雖有所上升,但又冷暖多變。
(2)夏季(6-8月)氣候溫和,雨量集中,梅雨明顯.易發洪澇;盛夏,晴朗炎熱,多伏旱風。
(3)秋季(9-11月)氣溫下降快,多秋旱,雨少,晴多,常見秋高氣爽,且又伴隨秋旱。
(4)冬季(12-2月)寒冷少雨,時有凍害。
3、歷史沿革
紙坊街歷史上是原江夏縣一個有名的小鎮。在唐代以造紙作坊著稱鄉里而稱紙坊,沿用至今。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江夏人)的墳墓座落於城南的紙坊街廣芳嶺,現在一個以熊廷弼命名的原國防部長張愛萍親筆提寫的“熊廷弼公園”座落在此。街內有“龍王廟”和“龍井”古蹟,清代龍井頭有家豆腐作坊,製作精細,具有質嫩、色白、味美等特點,人稱龍井豆腐,曾馳名江夏城鄉。街西有一座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山頂有“慈雲寺”、“小觀園”,山麓有“山泉亭”和“白龍泉”等古蹟。山腳下還有大石洞,又名“白雲洞”,洞門上刻有“無梁殿”三個大字,傳為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的親筆。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曾派出武昌中央農講所的學生武裝,在八分山一舉殲滅軍閥夏斗寅的數百精兵。1949年5月武昌縣解放後,在鎮內設定紙坊鄉人民政府,1952年改為紙坊區人民政府(即當時武昌縣第一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60年武昌縣黨政領導機關,由武漢市城區內遷駐紙坊。1962年撤區並社改稱環城人民公社。1971年鎮社分治,將原環城人民公社所轄的農業部分劃出,另設大橋、鄭店、寧港三個小公社,改為紙坊鎮革命委員會。1979年10月改稱紙坊鎮人民政府。1998年撤鎮建街,改稱紙坊街道辦事處,是江夏區委、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200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為了把紙坊街做大做強,將原紙坊街、大橋街和寧港鄉合併成現在新的紙坊街道辦事處。
二、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在全街土地面積中:耕地44895畝(其中:旱地14945畝,水田27260畝,菜地18000畝),占總土地面積23%;山林面積35719畝;水面面積2.8萬畝,(其中湖泊19000畝,塘堰3900畝,水庫1700畝,魚池3300畝)。
2、礦產資源
位於街西側的八分山,礦體層位為泥盆系統石英砂岩礦體,呈層狀,總厚35-40米,總儲量達1359萬噸,現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採用,年產12萬噸。
3、水利資源
全街水利設施建設按照“小型多處,合理布局,解決死角,旱澇保收”的指導思想,全街建有大小塘、堰、水庫240處,總容量1280萬立方。其中:小(一)型水庫2處,小(二)型水庫17處。
三、行政區劃
行政村:城關村齊心村青龍村勝利村林港村
豐收村東方村照耀村 漁牧村 紅旗村
十月村 豹山村 獅子山村 大花嶺村
邢遠長村 何家湖村 龔家鋪村 柏水嶺村
社區居委會:龍井居委會 復江道居委會 西港居委會
北華居委會 新北路居委會 站西居委會
幸福居委會青龍山居委會 三潭居委會
郭嶺居委會寧安居委會 橋北居委會
組的設定:全街有253個村民小組和335個居民個組。
四、經濟發展
紙坊街有中央、省、市、區駐街單位一千多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街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逐步納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2002年全街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9.3億元,完成工農總產值55.0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9億元,農業總產值14.15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36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4680萬元。2003年全街年計畫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6億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0.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0.22億元,農業總產值14.68億元,年計畫實現財政收入6520萬元。
五、發展規劃
按照市、區全面創建小康街的要求,堅持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後五年進行統籌規劃,到2007年,全街實現GDP49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農村人平純收入5200元,年遞增分別達到11%、20%、9%。
六、機構設定
街道由工委、辦事處、人大聯絡處、政協聯絡委組成。
街道工委、辦事處內設的機構有:
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紀檢監察科、宣傳統戰科、招商引資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社會服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工會、團委、婦聯、人武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