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武寧村(粵拼:Mo Ning,潮拼:Bhu Leng),地處粵東沿海,因古代常有海盜侵掠,先民"以武寧鄉"(見"真武寺"碑記),故名。現立於”真武亭”亭側的宋代“武寧鋪”石碑一座(古代里程計量單位,十里一鋪),為有據可考的名稱來源,迄今已有千年歷史。 武寧村自古隸屬潮州府,系潮州府潮陽縣大坭都(今惠來縣靖海鎮)轄地;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潮陽縣大坭都、酉頭都、惠來都,海豐縣隆井都之一半置惠來縣,隸屬惠來縣管轄;1958年撤銷惠來縣建制,劃歸潮陽縣,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歸屬惠來縣至今。1980年代,析武寧村之仙家寨置“仙家村”,現轄區包括武寧村上圍、下圍及新村三部。
地理位置
全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G15瀋海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跨境而過,距深汕高速仙庵站9km,有村道連線G228國道(S337葵和公路),距廣汕高鐵潮南站13km、惠來站25km(預計2020年開通),距揭陽潮汕機場97km。
氣候特徵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因地處粵東南沿海,夏秋兩季常受颱風、強熱帶風暴襲擊。
人口民族
漢族潮州裔,胡、林、陳、廖姓聚族而居。
教育事業
武寧國小
醫療衛生
武寧村衛生站
歷史文化
一、【潮州八邑史錄】《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三 潮州府 部分【潮陽縣誌】記載:靈山驛,在縣南門外。又 武寧驛,舊在縣南七十里。
二、《潮陽大事記》記載:明洪武初年(約1368~1370),又創建 武寧驛(在豐歡鄉武寧)、北山驛(在豐歡鄉庵頭)。( 註:潮陽縣豐歡鄉,元末至明初行政建制,《潮陽縣誌》記載,轄邑舊有四鄉,西曰新興、曰興仁,迤北而東曰奉恩,南曰豐歡。)
三、《廣東歷代方誌集成》記載:惠來縣鋪十七,曰縣前,曰茅萍,曰黃崗,曰塘下, 曰武寧,曰靖海,曰徑心,曰徑口,曰茶鋪,曰祿昌,曰總鋪,曰龍崗,曰雞崗,曰雙梅,曰蓮塘,曰甘泉,曰大陂。
四、雍正《惠來縣誌》記載:“ 武寧鋪,舊有驛,今徙程鄉縣,徑心驛舍改為公館,在大坭都。” “明代 武寧驛驛丞(嘉靖四年~三十年):陳繼先,山東人;王臣,上虞人;陳線,梧州人;沈鉞,莆田人;江洋,南安人。俱嘉靖年間任,後武寧驛改程鄉縣,嘉靖四年前屬饒平,嘉靖三十年後隸程鄉縣。”
五、雍正《惠來縣誌》記載:清雍正年間,全縣集市有七處:南門市、東門市、西門市(以上三市在惠城鎮)、 武寧市(今武寧村)、復古市(今東鋪村)、黃崗市(今黃崗村)、龍江市(今隆江鎮)。
原是武寧驛,後降格為鋪,明清時期稱“武寧樓”。武寧鋪20世紀60年代仍在,文革時拆毀,今只剩下鋪碑、鋪柱。“武寧鋪”石碑立於真武寺邊,一根完整的鋪柱被作為地磚鋪設於寺前,刻有陰刻字。通往徑口村(徑口鋪)的古驛道仍作為村道使用,距鋪址1000米有武寧橋,橋頭有碑。
地方特產
潮州特色粿品
風景名勝
【真武寺】始建於明清時期。
【光華古寺】始建於明清時期。
【武寧橋】元至元五年(1339)僧竹林建,橋長19.5米,寬2.9米,由花崗岩石板築成。
【武寧驛(鋪)遺蹟】武寧鋪石碑、鋪柱。
【風獅爺石碑】位於村東往口埔村方向,是閩南、潮州一帶的地方民間風俗。
【宋大峰祖師廟】位於村北,有武寧 和德善堂,創辦於1986年,系村民自發從事修橋造路、收屍殮骨、扶貧濟困等福利活動的組織。
【羅將軍墓】1980年代收殮白骨時所建。
民間文化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州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營老爺:是本村的一種傳統民俗祭祀活動,“營”是潮州方言詞,它保留著來回走動,飛來飛去(《漢書顏注》)和畛域(《文選薛注》)的古義,《詩經》中便有“營營青蠅”一句。上神的祭祀而稱作“營大老爺”,是因為祭祀過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儀式。“營老爺”一般在元宵節進行,由村民抬著老爺繞村而行和祭拜,遊行隊伍包括標旗、潮州大鑼鼓、英歌舞等,以及遊行結束後的“騎香船”儀式(騎:潮州話扛、抬的意思),用於祈求風調雨順,全村平安。
潮州歌謠:以潮州方言創作的民間文學口頭創作方式,如“天頂兩隻鵝,阿弟有阿兄無。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聽著無奈何,收衫收褲過暹羅……”“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書齋門,未曾開,阿奴哭欲食油堆,油堆未曾浮,阿奴哭欲偷牽牛,牛未醒,阿奴哭欲掠草蜢,草蜢卜卜跳,阿奴氣到嘴翹翹。“等。
潮州工夫茶:食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先尊后卑,先老後少”,“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新客換茶”,“暗下逐客令”,“無茶色”,“茶三酒四禿桃二”的講究。另外切忌“喝茶皺眉“,是對主人的不恭。
潮州傳統民居:四點金、下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