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偃[唐朝後期福建晉江泉郡鄉貢進士]

歐陽偃[唐朝後期福建晉江泉郡鄉貢進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陽偃,狀元黃仁穎家譜世系,本姓黃因年少家貧無力攻書遂贅於歐陽郴舅父家隨母姓,現遺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泉郡開元寺陀羅經幢,其書寫鐫字落款人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54年)秋。卒墓在安福縣城20里許葛山鄉回陂村。其子歐陽觀則葬於永豐沙溪鳳凰山,嗣孫歐陽修,江西廬陵人(今江西永豐縣),一生四子。長子歐陽發、次子歐陽奕留在江西廬陵守墓,三子留在河南新鄭,四子歐陽辨。而歐陽詹曾孫歐陽郴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家而居焉。

人物生平

唐開閩甲第歐陽詹、狀元黃仁穎與血緣這種關係,是一脈相連,是一根永遠扯不斷的線,讓他們緊緊地聯在一起。 歐陽氏族世代繁衍,葉榮枝茂,源遠流長,飲水思源,他們不會忘記先祖唐開閩甲第歐陽詹、狀元黃仁穎出生地在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潘湖村歐厝。

身世

附中國福建(自1世閩越王勾踐至55世諱世興)若干支系中的一支:

1、勾踐→2、鼠與→3、不壽→4、翁→5、翳→6、之侯→7、無疆→8、蹄(歐陽亭侯,受氏始祖)→9、恆→10朝→11完→12、東→13、謨→14、搖(《史記》稱越東海王)→15、朱棣即涿郡太守(夫人乃楚春申君宰相黃歇之女)→16、鄅→17、行密→18、馮→19、惠瑕→20、茱顏→21、仲思→22、士→23、蕖→24、翹→25、綱(與復同輩)→26、舉→27、跡→28、純→29、建(哲學家,《晉書》有傳)→30、崇文→31、成→32、晉→33、啟明(太子洗馬)→34、乾(東官校書)→35、煥→36、景達(歐陽修沙溪譜列為長沙始祖)→37、僧寶(荔浦縣令)→38、頠(《陳書》有傳)→39、紇(《陳書》有傳)員(645-718年,世居湖南湘潭長沙歐厝(歐陽行周文集有載),紇弟,配徐氏)→40、詢(557-641年,書法家,《唐書》有傳)→41、通(625-691年,武則天天授初之宰相,《唐書》有傳)從弟韶(626-710年,員子,由江西鄱陽(今波陽縣)徙居潘湖福建歐陽氏總始祖)居福建晉江潘湖配王氏無出→42、幼鹹(655-721年,通季子入承配陳氏)-43、素(672-746年,襲世爵配蔡氏)→44、征、衍(700-756年,唐溫州長史配范氏無嗣琮季子昌入承)→45、昌(725-802年,字伯盛琮季子唐博羅縣丞泉州通判配金華令黃昌朝妹氏)→46、詹(756-800年承眷長沙,昌季子唐開閩甲第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47、秬(795-844年,詹季子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48、澥(820-885年,秬子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49、郴(870-940年,澥季子,復、傑之弟兼承族伯歐陽托,長女適潘湖翁狀元黃仁穎(900-962年端明殿內閣學士世居福建晉江潘湖歐厝吉州推官,後因官于吉州偕嗣子偃攜眷遂居焉)→50、偃(925-1000年,郴嗣子,泉州南唐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與泉州開元寺高僧沙門文中郡經幢,後唐狀元黃仁穎嫡子,葬於吉水縣葛山鄉迥陂村)→51、觀(952-1010年,偃長子封梁國公道州判官葬於永豐沙溪鳳凰山)\曄(959-1037年,偃次子觀弟)→52、嗣孫修(1007-1072年,江西永豐人,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宋史》有傳)→53、發(1040-1085年,修長子《宋史》有傳)\裴(1047-1113年,修次子發弟)→54、憲(修孫裴子韶陽主簿)→55、興世(修曾孫憲子)

一、養子歐陽偃身世: 嫡父黃仁穎(900年農曆3月15日-962年農曆12月25日後唐狀元)——珦公四子;唐朝御史黃滔嫡仲孫,字福佑,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917年春闈,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終於925年通過會試,後唐927年中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937年農曆12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諡號“文杰”。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曰:“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配唐朝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之曾孫女,唐朝837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女,南唐進士韋中令歐陽澥之長女,歐陽郴之妹);子三(黃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寄養於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即南唐泉州鄉貢進士南京通判歐陽偃、長弟黃傴居莆郡之太湖、仲弟黃佢居泉郡之龜山)。

二、歐陽偃生前史跡:福建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為鄉貢進士歐陽偃及沙門文中共書。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頂尊勝陀羅經幢的書寫和鐫字人。陀羅經幢書寫人落款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54年)秋。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經幢是盧準等三人募緣拾二千文樹立的。《閩中金石略》認為“一石而兩人合書,亦為創見”。更重要的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可彌補《泉州府志》、《晉江縣誌》的《選舉科目》府、縣誌之缺。唐朝泉州仕進文人“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為佛教經幢作書,對佛教在泉州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三、考古新發現:東南早報2007年11月21日訊(記者林福龍文/圖)十年前發現的一方《摩崖木龍石刻》,經過將近十年的考證,多方探尋,終於“塵埃落定”——確定這方迄今為止泉州地區發現的最早摩崖木龍石刻的真正作者是南唐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這是記者昨天從清源山管委會獲悉的。“早在十年前,這方木龍石刻就已經被發現,但木龍石刻作者到底是誰,一直是個謎。”清源山管委會綜合科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方石刻位於清源山景區千手岩往彌陀岩瀑布路邊,刻在大岩石上,楷書,豎寫右行,幅46厘米×52厘米,字6.5厘米×5厘米,為全山罕見唐代摩崖木龍石刻。據史料記載,唐初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泉州刺史蘇球於清源山彌陀岩下方發現“木龍”(一種天然的樹根雕,因狀似飛龍而稱之“木龍”)奇觀,作木龍贊,築木龍室。並與進士陳嘏等刻石紀念,其地因名木龍巖。石刻殘留碑文如下郡人“球仁澤、(徐)永明、嘏錫之、載德積、大(方)、景子明、鄉貢進士歐陽(偃)”。該負責人稱,木龍石刻於1998年重新發現,為清源山景區現存最早摩崖石刻;而九日山祈風石刻基本上都是宋朝的,“也可以說這是泉州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因創作年代久遠,距今已有1000多年,風吹日曬,部分石刻內容已辨認不清,尤其是石刻落款的最後一個字,“這樣也就無法準確斷定石刻具體的創作人”。此事一擱就是十年。2007年11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該負責人從開元寺保存的一件唐代文物,獲得靈感,破譯出石刻落款的最後一個字。開元寺的這件文物就是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了佛頂尊勝陀羅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從而也印證了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這一歷史現象。經幢的書寫人中“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而“鄉貢進士歐陽偃”可補《泉州府志》和《晉江縣誌》之遺,“綜合以往的各類考證,最終確認木龍石刻的作者就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