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沿革
橋頭於民時期為屬於舊鎮鎮的橋頭保。新中國初期屬第八區(後改名浯江區,1956年10月合併於舊鎮區)的埔尾鄉所轄。1958年9月設立屬於浯江公社(1960年5月合併於舊鎮公社)的橋頭大隊。1984年9月改為橋頭村,轄橋頭、徑口、港西、過田、廟後、土園6社(自然村),總人口756戶,3128人。
姓氏源流
村民主要有陳、林兩姓,林姓占80%,大都聚居於橋頭、徑口、港西、過田4社,始祖子賢,是深土路下林三房祖,開基於元末。陳姓占20%,主要聚居於廟後社,其祖自碧浦(今屬龍海市東泗鄉)分來。碧浦陳姓之祖君錫,是沙西蓬山開基祖君賜之弟,是詔安溪南陳姓開基祖景雍(陳元光十八世孫)的曾孫(恩德之孫,太萃之子),元末避亂從詔安溪南移居碧浦,生萬石、萬斗。萬斗生天驥、天馬,分別傳裔舊鎮廟後和程溪和尚園。
經濟狀況
全村有耕地1114畝,其中水田456畝,農地658畝,並有山地、灘涂。水田種稻,農地種雜糧,山地種果約324畝,灘涂建魚蝦池約200畝。農漁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並有40多人從事石料開採,有大貨車21輛,拖拉機10輛從事運輸。外出從事運輸者22戶,外出打工者約400人,到省外從事對蝦加工者250人。
基本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現在都以液化氣或煤為烹飪燃料,戶戶有機車,有電視機,有電話機。少數飲用自來水,多數飲用井水。橋頭國小,1973年只有校舍300平方米,1995年增建一座二層教學樓,面積930平方米,體育場10畝左右。現設9班級,學生321人,教師14人。全村已有大專畢業生16人,中專畢業生30人,在省內外工作。
古蹟和風俗
林氏大祖祠,原三進,今僅存後進,為老人活動場所。廟後廟,為元代大廟之一,祀開漳聖王,今殘存。 清暑岩,原為寺廟,已廢,尚存石刻。村民信多種俗神,現定農曆七月二十六日為統一的慶祝媽祖神誕日。 村內有南音曲藝館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