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橋頭,位於榆次城東南18公里的黃土丘陵區,西白線南側土山頂。東臨下黃彩,西毗東祁、義井,南連楊壁、許曲,北接山頭、馬蘭。面積4.66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
村名由來
橋,作為連線一地居民與外面世界的重要建築物,很容易成為一個村莊最顯眼的標誌。村四周溝壑縱橫,曾建造充闊橋(俗名:碑樓橋)、玉龍橋、中橋等,村落就位於中橋橋頭。人們便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命名為“橋頭村”。為與什貼鎮橋頭村區分,也叫“南橋頭”。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楊壁都,領都為南關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南橋頭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十一編村,轄附屬村楊壁。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國民黨閻政權交錯管轄區。1953年,屬第二區東祁鄉。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鄉、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約150戶460人。1978年120戶42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140戶333人,戶籍人口132戶307人。戶籍人口中,男161人,女146人;0~14歲43人,15~59歲197人,60~79歲57人,80~99歲10人。全部為漢族。
坐地戶先有郝、段、李姓,後以王姓為主。明代,王姓從河北沙河縣遷來。
約明朝中期,河北省沙河縣有一王姓人氏,官居左射,不知何故,犯了滿門抄斬之罪。家族為避殺戮,爺孫父子們(不是直系)背井離鄉來到榆次。一支落腳下懷遠,另一支遷至橋頭村。過去人們排外思想嚴重,不讓王姓進村。王姓無奈,只能在村西(遺址尚存)建造簡陋的窯洞安家。後來橋頭村與鄰村因水井問題產生糾紛而訟至官府。王姓憑著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幫村里打贏了官司。從此王家從村外搬進村里居住,並逐漸成為四鄉聞名的望族。修有家譜,至今25代。
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8個姓氏。
王(114),劉(6),郝、冀(3),秦、朱(2),楊、李(1)。
歷史大事
民國八年(1919)2月,橋頭村初級國小成立。
1956年,建供銷社。
1965年,發展蘋果種植園區,投資2萬元。
1969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建磨坊1處,設磨麵機1台,碾米機1台。
1970年,打村內第一眼水井。同年,建水塔。
1996年,鋪設吃水管網,自來水實現戶戶通。
1999年,開始二輪承包,延包30年。
2005年,村修建磚砌路1000米。
2009年,在鄉村清潔工程中,共配備保潔、清運人員1人。
2010年,村修建水泥路3500米。
2012年,投資11萬元,鋪設蓄水池管道。
同年,村北只咀、東西湖進行了土地整理項目,共造地146畝。
2013年,進行改廁工程,涉及76戶。
古今人物
綜合名錄
王永勝,1981年生,2001入伍,立三等功,2013年轉業
革命烈士名錄
王希華,1917年生,中共黨員,129師385旅戰士,1940年平定縣戰鬥中犧牲。
王躍南,1917年生,中共黨員,129師385旅戰士,在1941年河北邢台縣戰鬥中犧牲。
趙德全,1926年生,1944年失蹤。
梁維漢,1901年生,中共黨員,壽陽縣孟五區區委書記,1947年因叛徒告密在榆次什貼區公所被敵殺害。
王三海,1924年生,榆次獨立團戰士,1947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王二毛,1924年生,太行二分區二十八團戰士,1947年在介休戰鬥中犧牲。
肖九斤,1925年生,中共黨員,民兵主任,中共黨員,1947年在榆次縣被敵人殺害。
王文兒,1926年生,榆次獨立團1營1連班長,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王奪喜,1934年生,榆次縣獨立營戰士,1948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向以糧食種植為主。1949年後的30多年裡,全村擁有耕地2364畝,主要種植品種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黍只,蕎麥、大麻、芝麻。20世紀60年代,村里栽植果樹,開始發展林果業。到2014年,村中耕地減少為1856畝。其中,糧食作物1600畝,主要種植玉米、穀子、雜豆;林果種植500畝,主要品種有蘋果,以紅星、富士為主。
公益事業
民國八年(1919)2月,成立村初級國小,校址在村西南四合院內(校址現不存),有學生23人。1955年,再次成立初級國小,校址在先農廟內,有學生35人。1959年,成立掃盲班。1966年,成立完全國小,校址為先農廟旁新建的10間房。2006年,國小撤併至立堅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10人,大學本科以上學生3人。
解放前後,村裡有老郎中王慶彪、王萬保為村民看病。1965年,成立村衛生室,醫生王富保。1971年,醫生為王激花。1978年,醫生為王新花。1976~1981年,醫生為王文梅。2008 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參保率100%。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84%,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65人。
1955年,成立秧歌劇團,主要有王永扣、王永明、王愛只等,還有社火活動,愛好者有王慶肖。1971年,村中通有線廣播。1978年,通有線電視。2010年,建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場所,配套健身器材1套6件,配有圖書1500多冊。現文藝形式有廣場舞。
遺蹤古蹟
曾有先農廟、文昌廟、關帝廟、過街樂亭(古戲台)等古建築。現存3株樹齡200年以上古槐。殘存先農廟南門與過街樂亭。
先農廟,民國《榆次縣誌》記載“先農廟,明嘉靖五年(1526)建,清乾隆、同治年間迭修。”此廟占地6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正殿,兩側為便門、鐘鼓亭、東西配殿。正殿因火災焚毀,房址記憶體泥造像1尊。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廊式,硬山頂。外檐斗拱三踩單昂,外檐裝修已毀。院記憶體石碑2通,古樹2株。1988年6月,榆次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