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棚街

榜棚街

榜棚街:位於泉城廣場北面。它南起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顧名思義,榜棚街過去有榜棚,用來張榜公布考生的鄉試(考舉人)成績,這條短短的南北路見證了明清兩個朝代幾百年間無數考生的悲歡。

濟南作為山東的省府,一直是齊魯大地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的科舉鄉試都會在這裡的貢院舉行,成千上萬的學子都會齊聚於此。同時,科舉考試也給這座城市烙上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很多街道和建築都和它密切相關。貢院牆根街、榜棚街、狀元府……儘管經歷了無數次變遷,但通過這些街巷和建築,我們依然可以依稀找到“古代高考”的一些影子。

榜棚街,見證明清考生的悲歡

榜棚街位於泉城廣場北面,它南起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顧名思義,榜棚街過去有榜棚,用來張榜公布考生的鄉試(考舉人)成績,這條短短的南北路見證了明清兩個朝代幾百年間無數考生的悲歡。
據史料記載,山東明清“鄉試”每三年在濟南貢院舉行一次,時間一般固定在該年的農曆八月,九月發榜。明清時期的鄉試共考三場,每場一般都是三天兩夜。考生進入貢院號房,吃住全在舍內,即使是中秋節也不得不在號舍過。
當時士子們考試的地點就在現今的貢院牆根街一帶。由於明清學子考試人數逐漸增加,濟南的貢院規模也逐步擴大。從現在的省政府大院東側的大片宿舍區,一直向北到大明湖岸邊,都是當年山東學子的“鄉試”之所,一排排號舍林立,蔚為壯觀。如今,街巷西側的高大現代圍牆依稀還能找到一些戒備森嚴的感覺,但東側大片居民樓已經沒有一點當年考場舊址的痕跡。
學子們在號舍內以墨筆答卷,因此手寫卷稱“墨卷”,交卷後墨卷中名字部位被密封,只有號舍的號數顯露。在考卷交由閱卷官員之前,要有眾多謄錄者謄錄,避免因筆跡熟識或其他串通手段作弊。朱筆抄寫一遍後的卷子稱“朱卷”,此後才能交閱卷官評閱。評閱後,主考將選出卷子的號數列出草榜,再以此寫“正榜”。
有意思的是,寫榜先由第六名開始寫,最後才由第五名填至第一。至此,夜已更深,紅燭高燃,吉語謂之‘鬧五魁’。”寫榜要先寫正榜,再寫副榜。清代山東正榜定例錄取69人,副榜12人。但副榜上的考生僅僅是表明“考得也不錯”的榮譽稱號,並不和正榜考生一般待遇。

當年發榜之日如同節日,天稍亮,榜棚街即萬頭攢動,學子們懷著期待的心態在這裡看榜。此時,一頂扎制的彩亭,在吹吹打打中被官吏兵丁們前呼後擁從北而來,這個小亭子裡就是要發的榜。成績公布後,上榜者歡呼雀躍,失意者則黯然神傷、鬱鬱寡歡。因為應考人數太多而取中名額有限,很多人為求得功名連考十幾甚至幾十年,直至頭髮花白。《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雖文采飛揚,但到省城應試卻屢次落第,到50歲終於心灰意冷徹底放棄。想必當初他亦曾數次站在街北口的榜棚前無奈長嘆。

古代科舉制度

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被人們稱為“古代的高考”,其在當時的受關注度絕不亞於今天的高考,許多文人名士都曾像今天的考生們一樣,在科舉的考場裡打拚。
“鄉試”畢竟是地方科考,中試的學子們取得舉人身份,初步具備入仕資格了,但要想端皇家的金飯碗,還要考好國家級大考――“會試”。
其實,科舉留給我們的並不只是歷史和文化,濟南的很多街道和建築都和它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從現在一些街道的名稱里,找到當年科舉考試的影子。受關注度一點都不亞於今天的高考,其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是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當年學子看榜地,如今已成商業街。 
古代新入學的生員都得到府學文廟禮拜孔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